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一個日本人眼中的臺灣:商店缺乏多樣性,恐將為「短視近利」付出代價

換日線

更新於 06月28日08:13 • 發布於 06月14日05:49 •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一個日本人眼中的臺灣:商店缺乏多樣性,恐將為「短視近利」付出代價
一個日本人眼中的臺灣:商店缺乏多樣性,恐將為「短視近利」付出代價

大家好!我是在臺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

今天我想談談「臺灣的多樣性」這個主題。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我非常喜歡臺灣,並且為了發揮自己在商業上的優勢,希望將來能繼續居住在臺灣。在這裡,我不需要像在東京那樣擔心他人的目光,生活得非常舒適。此外,受到日圓貶值的影響,現在在臺灣比在日本能賺得更多,勞動環境也更好,因此我觀察到越來越多人希望移民臺灣,或在臺灣的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這裡。

然而,有時我內心也會隱約有「真的可以就這樣繼續留在臺灣嗎?」的疑問,我想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想法,在我周遭的朋友圈,即使日圓貶值,仍有人計劃利用工作假期簽證去日本,且最近的一篇《換日線》文章也提到,有許多人即便取得了就業金卡(Gold Card),也並未就此一直留在臺灣。

在每月往返日本和臺灣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臺日各自的優缺點,透過這篇專欄文章,我將透過外國人視角進一步分析。

商店缺乏多樣性

在臺灣經營業務時,我首先感到的是商業缺乏多樣性。例如,超市幾乎是買方寡占的狀態、走出街頭隨處可見飲料店和火鍋店,以及許多地方的夜市都販賣著相似的食物。

之前我出差到日本時,觀察到一間地方超市因應高齡化設置了「慢速結帳」的收銀台,並因此提升了銷售量,這使我對日本地方超市的創意感到驚嘆。這家超市所在的地區高齡化尤其嚴重,店家為了滿足顧客需求,所以引入了這樣的收銀設備。

另外,在我母親所居住的岩手縣,也有一家主要經營東北地區蔬菜和肉類的地方超市,販售的產品皆針對東北地區居民的需求而特製。

但如果想在臺灣的超市進行同樣的操作,可能會非常困難,因為替特定地區客製化、量身打造並引進這樣的功能,通常會產生許多成本與麻煩。在臺灣,類似於日本地方超市的角色往往由傳統市場擔任,店主與攤商經常也會送一些蔬菜,讓顧客感受到他們的友好與人情味。

不過,針對特定地區「量身打造」超市,在未來的臺灣也不一定會出現,因為臺灣與日本市場規模不同,因此到處都是相似店鋪、缺乏多樣性在臺灣較難避免,而這確實會讓人多少感到疲乏。

日系品牌到處可見

最近,臺灣的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日本化」的現象不斷加劇──不管走到哪裡,彷彿都以 UNIQLO、無印良品、唐吉訶德(DON DON DONKI)和宜得利(NITORI)等為中心,如果去食品樓層,則一定有許多日式豬排、拉麵、烏龍麵和日本定食餐廳。

作為一名日本人,我很高興在國外能輕鬆享用到日本料理;但因為我每個月都會回日本一趟,所以坦白說並不覺得這個現象很吸引人。不過,由於知名的日本品牌能夠招引到更多顧客,因此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為了生意而這樣做,似乎也情有可原。

我想,如果臺灣的品牌能吸引夠多的顧客,臺灣的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肯定也會積極引進。遺憾的是,臺灣的市場規模大約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進行針對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業務,這就加劇了店鋪單一、缺乏多樣性的狀況。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那麼日本人來臺灣生活的意願恐怕會越來越低。

日本企業降低對網紅的依賴

臺灣的網紅合作案件,由於缺乏像日本那樣嚴格的防止造假政策,只要粉絲數越多,廣告合作就能日漸增加,因此最終網紅們只上傳能帶來流量、獲得目光並增加點閱數的貼文。

網紅們的業配合作,在日本其實已逐漸減少,目前日本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形成粉絲社群,並提升互動率與忠誠度。也就是說,幾乎沒有任何企業採取「讓某個救世主一夜之間創造龐大銷售量」的策略。

我在臺灣經營數位行銷公司多年,長久觀察下來,發現在臺灣,大部分人做事情都傾向優先考慮眼前的利益。但說實話,這既有利也有弊。

短視近利的代價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突然被迫搬出他喜歡的房子,原因是房東想讓其他人入住──對此,許多臺灣人可能不會感到太驚訝,並認為這是常見的事,然而在日本,這是無法想像的狀況。日本的居住者權利受到更嚴格的保護,房東不能僅因為想變更某些事情就無條件要求租客搬出。

類似情況也經常發生在一些百貨公司和商場,我的客戶經常被迫更換樓層,而且大多數案例中,搬遷到新位置的裝修費用並不會由百貨公司承擔。此外,針對生意興隆的店鋪,臺灣房東在續簽租約時也很可能會提高租金,但如果是在日本,對於繁榮的商店,房東反而傾向提供房租折扣並簽訂長期合約。

一旦了解臺灣部分百貨公司的這些習慣,日系廠商在做進駐決策時就會更為謹慎,他們轉而選擇在由日系公司經營的商場開店,這也導致臺灣的百貨公司面臨窘境;而像 UNIQLO、無印良品等能吸引穩定顧客量的製造商,則在良好的條件下進駐,百貨公司的多樣性便逐漸喪失──很可惜的是,不只臺灣,國外的商場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臺灣相比日本更容易採取短期目標的視角呢?臺灣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大多數企業也比較年輕,幾乎沒有企業是以 100 年為單位來經營的,因此在這個只有 2,300 萬人的有限市場中,企業不得不追求短期利益。

我並非認為以「短期利益」為目標是不好的,但我覺得短期和長期目標都必須被考量。未來臺灣企業和觀光業若不從長期的角度經營,恐怕將漸漸失去多元,逐漸趨於單一化。

另外,根據東京商工研究的調查,2023 年日本共有 2,649 家公司慶祝成立 100 週年。雖然「歷史」並不等同於「品牌力」,但我最近在京都與一家經營了 300 多年的日本酒商總裁談話時,我深刻感受到繼承 300 年歷史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也因肩負著龐大的責任與壓力,會更重視讓企業長久經營下去的策略。回到臺灣,若企業要更具吸引力,就必須凸顯其獨特性,並從現在開始就以「長期作戰」的角度來思考經營對策。

【延伸閱讀】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日商為何紛紛來台發展?許多日本老闆不會告訴你的真相──而這也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416

  • Chin
    説得太好
    06月14日07:25
  • 陳靜瑜
    真的,光看各地夜市都賣一樣的東西就沒興趣逛了。
    06月14日15:56
  • 無限大
    不奇怪,台灣人本性如此,喜追逐眼前利益,所謂「不吃眼前虧」,所以當然眼前利可撈就撈,並沒有太多商家在乎多樣性。會在乎的商家也是小規模自己勤勤懇懇默默努力做。
    06月14日11:48
  • Shih Feng
    物慾橫流又拜金,缺乏文化。
    06月15日00:00
  • Chung
    在台灣不能說實話.....
    06月14日14:1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