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本健人;譯/婁美蓮
醫療劇常見的穿幫畫面
看醫療劇的時候,忍不住吐槽那些不醫學的穿幫畫面,是當醫生的「職業病」。雖然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有違現實的醫療場景吧!
說到醫療劇,一定少不了的名場景就是心臟按摩(心肺復甦術,簡稱CPR)。面對心臟停止跳動的患者,飾演醫生的主角會一邊大喊「醒過來!」,一邊拚命地按壓他的心臟。然後,如果患者沒有醒過來,接下來會做的八成是電擊。電擊板抵住患者的胸腔,按下開關,在電流的巨大衝擊下,患者整個人彈跳起來……。
話說這樣的場面,最常出現的「Bug」,就是旁邊心電圖的機器,螢幕上的圖是沒有波動的一直線!
心臟不再搏動,完全停止的狀態,叫「心臟靜止」(心搏停止)。構成心臟的肌肉一動也不動,心電圖再也測不到心臟收縮或擴張運動所產生的電流。望文生義,心臟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
事實上,面對這種「心臟靜止」的狀況,電擊是沒用的,所以現實的醫療現場不會這麼做。心電圖已經平平一直線了,卻還在給病人做電擊?只有電視劇才會那麼演。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才要給病人做電擊呢?
廣義的心臟停止:心臟驟停
其實,「心臟停止」不單指「心臟不再跳動」而已。如前所述,心臟完全不動、不再產生電流的狀態稱為「心臟靜止」(心搏停止),而「心臟靜止」就包含在「心臟停止」中。換句話說「心臟停止」的範圍更大,以下四種狀態,都可稱為「心臟停止」。
.心室纖維顫動(心室細微、頻繁地抖動)
.無脈性心室頻脈(心室過度跳動,卻觸摸不到患者的脈搏)
.無脈性電活動(心電圖有波動,卻觸摸不到患者的脈搏)
.心臟靜止(心搏停止)
這些看上去挺艱澀的醫學術語,講述的其實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心臟不再有效率地工作,無法把血液送往身體各處。在這種情況下,心臟的活動未必完全「停止」。換句話說,心臟還在跳動,卻已失去了幫浦的功能,對人體而言,它就「等於是停止的」,因此這樣的狀況被稱為「心臟停止」(心臟驟停)。
上述的四種狀況,不管哪一種,血液都無法送達腦部,人會瞬間失去意識。體內的臟器也會陸續停止運作,若不緊急處置的話,馬上就有性命之憂。
關於這幾個術語,我們還是簡單說明一下。
無脈性電活動,是指心電圖上可看到電流訊號的波動,但心臟本身卻已停止運作。這意味著,刺激心臟動起來的電流還有在跑,但構成心臟的肌肉已無反應。另一方面,心室纖維顫動和無脈性心室頻脈,則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心臟不停顫動、過度收縮,導致心臟雖然有在跳動,卻沒辦法把血液確實輸送出去。
接下來重點來了,請聽清楚了:電擊只對心室纖維顫動,還有無脈性心室頻脈有效。所謂電擊,是對心臟施以強制性的電流刺激,「讓亂跳的心臟恢復正常的律動」。舉例來說,就好像小學生在操場上亂跑,老師一聲令下,就讓他們排隊站好。在這裡,電擊就好比老師的指令,讓亂跳的心臟恢復秩序。
那麼,一般市民在使用街邊設置的AED時,要如何判斷「這時電擊有沒有效呢?」我的回答是:「管他有沒有效,先用了再說」。
AED是英文(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簡稱,中文為「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主要功能是「去顫」,即消除心臟不正常的「顫抖」。對心臟「力道足卻律動不正常」的情況「自動」去做整流。
AED
AED可自動分析病患心律並判斷是否需要執行電擊。開啟機器時會有語音提示如何使用,即使是未受過訓練的一般民眾也可以操作,因此又被稱為「傻瓜電擊器」。
※ 本文摘自 《不可思議的醫學冷知識》,原篇名為〈如何定義「心臟停止」?〉,立即前往試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