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翎
《FIX 2:這個故事有問題》為台灣推理作家臥斧繼《FIX》後,再度推出以台灣真實案件改編為短篇小說形式的推理作品。本書的路線主要分為兩條,一條是書中收錄的七則短篇小說各自存在著情節漏洞,需要讀者一同參與思考如何進行修正、填補;另一條是出現在各篇中協助主角們創作故事的關鍵神秘人「阿鬼」究竟是何方神聖?其真正的目的為何?這個自開卷起即埋下的伏筆最終是否會揭開面紗?帶著雀躍期待的心情打開書本,陷入書中的重重謎團,越讀越是眉頭深鎖,不是因為故事內容無趣不好看,而是每篇故事的背後深意相當值得細細咀嚼與省思。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在閱聽新聞事件時總會下意識的依賴一目瞭然的「懶人包」來節省時間。也因此事件許多需要反覆討論核對的細節都被忽略,社會大眾透過新聞懶人包得知的資訊,往往流於表面或片面而不夠完整。同時大多數民眾對於探討現實世界的真實案件常有沉重嚴肅的印象,對於這方面的關心經常抱持「點到為止」的態度。深知此點的作者選擇以幽默輕快的筆觸,藉由「討論故事創作」這層外衣去包裹,讓案件議題變成人人皆可輕鬆看待和參與的主題。
書中收錄的七則短篇故事各自對應一樁真實案件,這些案件在現實世界中全以死刑判決,但在臺灣監察院、「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及「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等機構的調查下,發現定案的證據不夠直接有力,而使得這些案件陷入是否該執行死刑的僵局。此時暫且不提現實世界的案件狀態,若單純以閱讀小說的角度去旁觀這七篇故事內容,讀者看著各篇的主角和友人討論故事創作理念的過程,確實能從中看到矛盾與疏漏。若是將這些矛盾修正、填補疏漏,那麼原本被創作者設定為兇手的角色很有可能是蒙受不白之冤。
閱讀至此,有些讀者可能會想,作者是不是想藉由推理創作的方式,為那些真實案件的罪犯伸冤?我在閱讀時並未做此猜想,反而因為閱讀《FIX 2:這個故事有問題》注意到另一項經常存在於人性中的盲點──如果我們探討的是故事情節的合理性,我們可以冷靜理智的分析與正視故事中的矛盾與疏漏;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真實案件,卻容易受到個人主觀意識和情緒左右,選擇性的看見與相信某些人的證詞、某些透過佐證發展出的推論。
「有罪推定」與「無罪推定」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立場,造就的結果也會是兩極化。書中登場的七位創作者皆以「有罪推定」的角度去撰寫故事,將筆下的主角塑造成或是奸詐狡猾、或是謊話連篇的罪人;而與創作者共同討論劇情的第三方,則以「無罪推定」的角度指出這些故事中所存在的種種不合理之處。兩方的思維既是對照亦是互補,除了激盪出令人驚嘆的奇趣火花,更讓讀者看見許多狀似理所當然的情節,其實不見得經得起放大鏡和理性分析的考驗。
所謂「當局者迷」,在本書中迷失的不只有創作者,創作者筆下負責偵辦案件的執法人員亦陷入迷思。這份迷思可能來自於辦案經驗造就的刻板印象,可能來自於制度的僵化或缺失,可能來自於不願面對自己(或是自己所屬單位)在辦案過程中出錯的人性缺陷。以此對應現實世界的情況,會不會有些案件看似已經偵破定案,其實內裡亦可能藏有不夠確切、能夠動搖甚至推翻當前判決的疏漏之處呢?
《FIX 2:這個故事有問題》最終並未對任何一樁真實案件進行當事者是否有罪的辯論,僅是將其視為一個劇情不夠合理完善的故事。這樣的書寫立場讓讀者可以在毫無負擔的狀態下閱讀,也能以完全中性的角度去理性剖析故事。這是本書最大的特色,亦是能讓我反覆翻閱的珍貴之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