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動漫

【GQ 科普】《風之谷》與《沙丘》相似處 4 大解析:人名都來自希臘神話、蟲王 vs 沙蟲有何不同?

GQ

更新於 02月18日04:03 • 發布於 02月13日11:14 • Daniel Hsu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經典神作《風之谷》即將於 3/6 登上大螢幕,讓許多影迷激動不已,GQ 完整整理了上映日、精彩必看亮點。《風之谷》時常被影迷與《沙丘》做比較,以下就為讀者科普兩者的不同及相似之處。

由美國科幻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所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自 1965 年起發表第一部,直至 1985 年第六部小說完結,才完整了這個浩瀚的科幻系列作品。而《沙丘》出版後對很多科幻作品產生了影響,甚至連日本動漫、動畫也有不少致敬《沙丘》的作品,例如在《最後流亡》裡面中立仲裁機構的幾個國家交戰的設定,還有「克勞迪亞液體」和水的高價值,以及「空間航行行會」對照《沙丘》中的「宇航公會」等……此外,還有像《漂流教室》、《傳說巨神伊迪安》等作品也不對被拿來討論它們與《沙丘》的連結。不過如果要說真正討論《沙丘》跟哪部日本動畫有最多相似處?其實最多人提的還是宮崎駿的《風之谷》!

下有微量劇情雷,請慎入

下有微量劇情雷,請慎入

下有微量劇情雷,請慎入

下有微量劇情雷,請慎入

下有微量劇情雷,請慎入

下有微量劇情雷,請慎入

1. 沙漠與珍貴的水

在《風之谷》中,因為一場名為「火之七日」(火の七日間)的戰爭摧毀人類文明,導致世界被一個由菌類構成的,稱為「腐海」的新生態系統所覆蓋,其中只有巨型昆蟲能夠適應「腐海」的生態環境,而人類在巨型昆蟲和散發瘴氣的腐海森林的威脅下,只能在邊陲的沙漠土地上苟延殘喘,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水」反而成為了最為珍貴的資源。

而在《沙丘》中,最一開始人類的的極致文明毀於一場名為「巴特蘭聖戰」(Butlerian Jihad)的世界大戰,為此人類開始禁止使用所有電腦、人工智慧、智慧機器、思維機器;但為了持續發展文明,人類使用「香料」將部份體質特殊的人改造為「人型電腦」,而「香料」出產於俗稱「沙丘」(Dune)的沙漠行星「厄拉科斯」(Arrakis)。但其實在最早的時候,「厄拉科斯」並非沙漠行星,而是充滿綠地的富庶星球,因為被外來種的「沙鱒」(Sandtrout)侵擾,「沙鱒」會大量蠶食的水和微生物,將所到之處變成沙漠化的貧瘠之地,隨後「沙鱒」會進化成為「沙蟲」並且長期生存在該地。而雖然對於其他星球而言,「香料」是全銀河系最重要的資源,但對於「厄拉科斯」上的原住民「弗瑞曼人」來說,最珍貴的反而是「水」。

這裡有幾個可以做互文討論的,例如「火之七日」與「巴特蘭聖戰」兩個同樣摧毀早期人類富庶文明的戰爭;《風之谷》人類生活在邊陲沙漠土地以及《沙丘》的「弗瑞曼人」也生活在貧瘠且遼闊的沙漠中,並且同樣把「水」視為最珍貴的資源;最後就是「王蟲」與「沙蟲」在人類文化中都處在相對尊崇的地位。

2. 王蟲 vs 沙蟲

在《風之谷》中,王蟲是有著十四顆眼晴的巨大異形昆蟲,一般來說性情温順,但發怒(絕大部分是因為遇到想要焚燒與破壞淨化汙染土地的腐海的人類)時原本的藍色眼睛會變成紅色,並且會不顧一切的狂奔,摧毀一切在面前的事物,直到精疲力竭的死亡,而王蟲狂奔所經之處會變為腐海新的邊疆。在這裡,王蟲代表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和平衡。

前面提到,《沙丘》中的「沙蟲」源於外來種生物「沙鱒」的進化,而「沙蟲」在弗瑞曼人的文化中被稱為「沙胡坴」(Shai-Hulud),有「造物主」、「沙漠老人」、「永恆的父親」等意義,其中又以體型最大的「長老沙蟲」最為尊貴,當主角保羅亞崔迪要被「認可」成為弗瑞曼人的其中一環就是他必須駕馭沙蟲;而最後他不僅成功駕馭了沙蟲被正式認可成為弗瑞曼人,甚至還駕馭了「長老沙蟲」,更進一步的被認為是「救世主」——「利桑阿拉黑」(Lisan al-Gaib)!

3. 「預言」中救世主的主角設定,與人物命名都是來自希臘神話

在《風之谷》中一直有一個預言「一位身穿藍色異國衣裳的人將降臨在金色的草原,引導人們與世界且帶來希望」,最後我們都知道那就是女主角「娜烏西卡」;至於《沙丘》裡保羅亞崔迪被認為是「利桑阿拉黑」的救世主預言相信大家都已經不陌生,但其實「娜烏西卡」與「保羅亞崔迪」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名字都是源自於希臘神話!

介紹《沙丘》中「大氏族」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亞崔迪家族聲稱自己是希臘神話中阿加曼農國王(King Agamemnon,希臘邁錫尼國王,特洛伊戰爭中的阿開奧斯聯軍統帥)的後裔,而阿加曼農國王的父親是「阿特柔斯」,「阿特柔斯」的父母則是「珀羅普斯」與「喜波妲蜜亞」。

喜波妲蜜亞是當時比薩國的公主,因為比薩國王被預言表示會被女婿殺害,所以凡青年向喜波妲蜜亞求婚,國王便與他們比賽戰車賽車,勝過國王者能得嬌妻,反之要被斬首。而宙斯之孫「珀羅普斯」(其父為宙斯之子坦達羅斯,為宙斯與財富女神所生)向國王挑戰,因為喜波妲蜜亞也屬意於珀羅普斯,便買通其父的車夫幫忙,讓車夫拔掉國王戰車上車輪的螺栓,國王因戰車傾覆被馬匹拖行而亡,而比薩國王死前詛咒使珀羅普斯與喜波妲蜜亞的後裔們不幸。

珀羅普斯與喜波妲蜜亞的孩子「阿特柔斯」的英文為「Atreus」,其實就是「亞崔迪 Atreides」命名的字根由來,所以亞崔迪家族的不幸可謂是來自一個遠古的詛咒,作者法蘭克赫伯特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先預告給大家了。

「亞崔迪 Atreides」這個名字暗示了希臘神話中一場禍延子嗣的詛咒。
「亞崔迪 Atreides」這個名字暗示了希臘神話中一場禍延子嗣的詛咒。

而《風之谷》的「娜烏西卡」(Nausicaa)其實本來就是希臘神話的名字,在荷馬的《奧德賽》中,她的父親是法埃亞科安島(Phaeaceans)的國王阿爾喀諾俄斯,因為波賽頓使得奧德修斯在法埃亞科安島附近遭遇海難,後來被娜烏西卡發現並帶回王宮;之後國王看出女兒傾心於奧德修斯而向他提親,但遭到婉拒,而娜烏西卡還是將英雄送上了歸程,叮囑他要記得是她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希臘神話中的「娜烏西卡」(Nausicaa)公主。
希臘神話中的「娜烏西卡」(Nausicaa)公主。

4. 狐松鼠 vs 摩阿迪巴

在《風之谷》中,「狐松鼠」迪多(テト)是主角娜烏西卡的朋友,與原本是教導娜烏西卡的劍術師傅「猶巴」(ユパ)從大王蜻蜓的手中所救出的,隨後被娜烏西卡給馴服收養,很喜歡伏在娜烏西卡的肩膀上及待在她的身旁。

「摩阿迪巴」是《沙丘》中弗瑞曼人用弗瑞曼語對「厄拉科斯」上「小跳鼠」稱呼的音譯,小跳鼠雖然看似弱小,但牠在沙漠中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會「自己產生水」,所以「摩阿迪巴」也有「領路人」的意思,甚至弗瑞曼人也把北極星稱為「摩阿迪巴」,而「摩阿迪巴」後來也成為了主角保羅亞崔迪作為「弗瑞曼戰士」的代號。

5. 《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放手」

講完《沙丘》與《風之谷》的關係,其實宮崎駿還有一部作品與《沙丘》有些許巧妙的關聯,那便是《天空之城》。最首先就是「飛行器」的設計,在《沙丘》與《天空之城》中都有「模仿蜻蜓振翅」而作為動力的飛行器,許多人認為當初宮崎駿在設計《天空之城》該飛行器的時候就是參考了《沙丘》。

此外,在《沙丘》第一部的電影中,保羅與母親潔西卡夫人逃離哈肯能家族的追殺,駕駛著蜻蜓飛行器離開卻不幸遭遇強烈的沙塵暴,最後保羅選擇放手不再駕駛飛行器與風暴對抗,而是選擇跟著風暴隨波逐流,最後反而安然存活下來;這裡也有人說,在《天空之城》中,當巴魯和希達快要抵達天空之城前,他們也是遭遇了惡劣的暴風雨,但最後兩人也是選擇不與風雨對抗,而選擇跟著風暴隨波逐流,最後反而安然抵達天空之城,這兩部分的雷同的劇情安排也是常常被大家拿來討論的。

更多精彩時尚風格內容,也請追蹤 GQ TAIWAN 以下平台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