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禾花仔」回來了 花蓮鱉溪復育菊池氏細鯽有成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2月29日06:55 • 發布於 02月29日05:30 • 黃小琪 花蓮富里

花蓮鱉溪曾是生機盎然的河川,為了找回東部特有種菊池氏細鯽,富里鄉農民張振岳,在鱉溪旁打造生態復育池,除採集原生魚種投放外,還時常維護易遭天災損毀的生態池,努力3、4年來,這種在當地客庄稱為,禾花仔的菊池氏細鯽,已從一開始只有10幾尾,到現在培育出上萬尾的規模。

帶著簡單的工具,狗兒一路跟隨,積極復育河川生態的張振岳,走進富里鄉永豐村,鱉溪流域旁這片人工池塘,這是他和社區共治的復育基地。

鱉溪生態復育工作者 張振岳:「這個是叫做滿江紅,客家人說河薸仔,要拿去下面那個生態池放。」

撈起滿江紅當養分,這種水生植物有很好的固氮能力,可以打造生態池環境,還有這種常見的布袋蓮,雖是外來種但卻有細密的氣根,可以復育小魚。

鱉溪生態復育工作者 張振岳:「天生的育嬰房,妳看(氣根)裡面,牠會產(魚)卵在裡面,大魚要吃牠就吃不到。」

小心翼翼呵護的,是早期東部在溪河、田區,常見到的禾花仔,以前鱉溪也很多,但因為數十年來的開發破壞,加上外來魚種入侵,使這種生態指標魚越來越少。

林保育署花蓮分署技正 王元均:「紅皮書裡面的一個瀕危物種,那它其實族群數量,原來是在花東區域其實很常見的,像我們知道的那個池上便當,它裡面小時候用的那種魚,它其實就是用細鯽這種魚,但是現在渠溝裡面已經找不到了。」

鱉溪生態復育工作者 張振岳:「很好的魚類,但是後來使用農藥,河川、稻田的(魚)都被它毒死,河川是因為填水泥了,還做那個攔沙壩,以前牠藏身在水草,河川就都沒看見了。」

消失在自然溪河的禾花仔,如今在人工生態池中復育出來了。

鱉溪生態復育工作者 張振岳:「全部是禾花仔(菊池氏細鯽),(禾花仔) 全部是禾花仔,妳看這一袋有50尾以上了。」

這個復育區占地2分多,共有3座生態池,以山泉水打造封閉型水域,水只出不進,能保護小魚不受外來魚種侵害,加上水深不到1公尺,只要原生魚類族群穩定,就可以讓牠們溢流回到河川。

中華民國村聲教育協會理事長 李國盛:「那鱉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鱉溪做為重要的灌溉水源,它把水全部都拿來灌溉之後呢,它就造成河裡面的水不足,希望說所謂的還石於河、還水於河,它其實就是在恢復河川舊有的樣貌。」

鱉溪生態復育工作者 張振岳:「這禾花仔只放13尾,找不到了也沒辦法,就放了13尾下去 3年多、4年了,3年多而已,這最少有超過1萬多尾以上了,未來河裡(鱉溪)它若是整理完成,水泥敲掉、攔沙壩有改善過,河裡的水草再生長回來,外來種變少的時候,就放流回河川。」

找回過去生活的樣貌,以及更好的自然環境,地方打算繼續在生態池邊,種傳統作物、發展魚菜共生,並且以當地原客共融的特性,用河川連結文化。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