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教部推原民學校文化課程 僑愛國小建置泰雅園區

青年日報

更新於 02月16日09:15 • 發布於 02月16日09:15
原住民重點學校、桃園市僑愛國小完成家屋建置,材料皆在地取材,呈現傳統家屋樣貌。(教育部提供)
原住民重點學校、桃園市僑愛國小完成家屋建置,材料皆在地取材,呈現傳統家屋樣貌。(教育部提供)
桃園市僑愛國小建置家屋,配合傳統部落空間配置,以傳統工法建置雞寮。(教育部提供)
桃園市僑愛國小建置家屋,配合傳統部落空間配置,以傳統工法建置雞寮。(教育部提供)
桃園市僑愛國小建置「烤火寮」,這是部落族人凝聚情感的重要場域。(教育部提供)
桃園市僑愛國小建置「烤火寮」,這是部落族人凝聚情感的重要場域。(教育部提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教育部實施「營造原民文化學習場域計畫」,鼓勵學校結合部落文化,打造原民文化意涵的校園環境,桃園市僑愛國小是桃園市都會區第1所原住民重點學校,在教育部經費支持下,規劃建置家屋、望樓等場域,形成泰雅文化園區,將搭配民族文化課程,讓學生實際體驗。

教育部今(16)日表示,為推動原住民族教育及傳承文化脈絡,國教署自民國109年起實施「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鼓勵學校根據課程發展需求,結合部落傳統文化與耆老智慧,打造具原民文化意涵的校園環境。

根據國教署統計,113年核定補助19校、合計新臺逾3600萬元執行計畫,透過經費支持學校創建融入原民文化的學習空間,並提供師生實際接觸原住民族知識的機會,協助學校設計與族群文化相符的課程及學習場域,促進學生自我文化認同與學習動機。

以桃園市僑愛國小為例,學校鄰近復興區且原住民學生眾多,是桃園市都會區第1所原住民重點學校,學校以培育學生具備原民傳統技能為目標,於各教育階段融入泰雅文化課程,包括織布、建築文化等,並規劃建置家屋、望樓、穀倉、烤火寮、雞舍等,形成泰雅文化園區。

僑愛國小在建置前與耆老討論建築結構,施作以在地大自然建材為主,並採傳統建築工法,為求文化正確性,學校考究文史資料,盡可能符合部落傳統建築形式。泰雅文化園區落成後,可提供開放式教學空間,搭配校內民族文化課程使用,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與體驗的機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