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聆聽苦難倖存者的臉孔——專訪《五月雪》導演張吉安

VERSE

更新於 2023年11月24日10:50 • 發布於 2023年11月24日10:19 • VERSE
導演張吉安。
導演張吉安。

文字:于念平

攝影:汪正翔

2020年,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憑藉首部作品《南巫》獲得57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肯定,今(2023)年推出的新作《五月雪》以1969年的「513事件」為背景,以多年田野調查的資料為基礎,他選擇不做聳動的歷史還原,而是用溫柔的視角,寬慰那些倖存卻尚未褪去恐懼的臉孔。

導演張吉安2020年的第一部長片《南巫》,以馬來西亞民俗信仰的角度切入,主題圍繞兒時父親被人下降頭的親身經驗,展開對馬來西亞人複雜的種族、政治、文化衝突,獲57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肯定。今年的長片作品《五月雪》則以「513事件」為背景,承襲《南巫》當中魔幻寫實的元素與民俗故事的介入,講述很多馬來西亞人至今難以開口講述的歷史傷疤。

《五月雪》劇照。(圖片/海鵬影業 提供)
《五月雪》劇照。(圖片/海鵬影業 提供)

較不為人知的是,雖然張吉安大學時期就讀大眾傳播學的電視電影系,但他真正著手拍攝第一步短片作品《義山》已是畢業的17年後。電影系畢業時,身旁的同學紛紛開始以類型短片試身手,但是他當時想拍的第一個主題,是家鄉附近因都市化而正消失的稻田。

一位恩師建議他:「你等十年,去經歷創作者的生命,再拍片。」張吉安在「等待」的這些年,成為了鄉音考古人,在廣播節目做了12年的節目主持人,更深入社區做田野記述。「一開始是帶著拍電影的心與視角,後來做著做著,就忘記了電影,田調本身成為我生活的重點。」

而這樣的「忘記」,使得他真正超越記錄本身,存粹地去聆聽「倖存者」的故事,累積了不帶目的的深厚田調資料。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五月雪》是他這17年累積的集大成,與其他作品一同觀看,拍的是東南亞華人離散史,也使觀眾感受到他所關懷的核心,「我想拍的是苦難之後,倖存者如何繼續他們的生活。」張吉安說。

《五月雪》劇照。(圖片/海鵬影業 提供)
《五月雪》劇照。(圖片/海鵬影業 提供)

1969年,馬來西亞第三屆全國選舉,主要以「族群」為分野的在野黨和執政黨之間出現了政局的轉變,5月13日,雙方各自舉行的慶祝活動和示威遊行,導致大規模流血傷亡。當天華人死傷人數甚多,許多受害者魂歸亂葬崗,存活的人因恐懼而噤聲,而每屆全國選舉,則成了創傷的重複。

要記錄、重構這麼重的事情,還需有銳利的眼睛、耐心的耳朵,與柔軟的心。

回到電影風格的養成,大學時期張吉安最喜歡的導演是小津安二郎。從小津片中人們坐在榻榻米上的、接近地面的視角,他聯想到兒時坐在田邊、鋪地的草蓆上吃飯的畫面。

因此張吉安的片中也時常出現低角度的鏡頭,《五月雪》也不例外,「這除了是我的原始記憶與情感以外,從那樣的視角,我們回到萬物的角度,謙卑地脫離人的視角。」當我們去問要如何觀看歷史、重現1969年活下來的人的「聽說」,以及其中的「真實」,這樣的視角,或許使得其影像更具複雜性。

《五月雪》劇照。(圖片/海鵬影業 提供)
《五月雪》劇照。(圖片/海鵬影業 提供)

關於採取這樣的策略,張吉安表示:「這是很冒險的,我必須背對觀眾創作,忘記他們想看到什麼、會有什麼感覺。」對他來說,被放在第一位的是盡力去表現田調過程所感、所知的資訊。

「我不希望去呈現513事件中,是誰起的頭、誰先開了第一槍,我希望用更溫柔的方式說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試演513事件倖存者的萬芳在義山亂葬崗,終於第一次哭了出來。那場戲,萬芳給了張吉安17種哭法。他們拍了17個take,最後選擇的版本,張吉安形容是:「我累積了好久,終於可以哭了,卻終究不能真正哭出聲來。」

「這種哭我(在義山亂葬崗的田調過程中)有看過。」這麼個安靜的句子背後,包裹在《五月雪》的詩意與劇場影像當中,更令人在電影藝術之上,更接近那一張張苦難的臉孔。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