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巴黎鐵塔垮下來?!」─法國畫家羅伯特•德勞內 Robert Delaunay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20年09月02日11:22 • 發布於 2020年09月01日16:00 • 詔藝

ldquoColor is a power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soul.rdquo - Wassily Kandinsky

「顏色是直接影響靈魂的力量。」 ─ 瓦西里bull康丁斯基

德勞內,約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自畫像》 Autoportrait,油彩畫布,1905 - 190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羅伯特bull德勞內(Robert Delaunay, 1885 ndash 1941)出生於法國巴黎的貴族世家,父親是一位伯爵,但於四歲時父母就離異,因此他是由生活頗為富裕的姨丈和阿姨所扶養長大。他於少年時期想成為一位畫家,於是他姨丈將他送往巴黎近郊貝爾維爾(Belleville,也有稱為ldquo美麗城rdquo)的個人工作室學習劇場佈景的裝飾藝術。1903年,德勞內去了布列塔尼(Brittany),在那裏的期間,德勞內受到蓬艾文團體(Pont Aven Group )畫風的啟發,隔年起開始轉向專注繪畫,並於該年提供六件作品參展獨立藝術家協會(Socieacuteteacute des Artistes Indeacutependants)所創辦的〈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eacutependant)。之後他陸續結識立體派重要藝術家讓.梅欽格(Jean Metzinger, 1883 ndash 1956)和後來非常著名的後印象派素人畫家亨利bull盧梭(Henri Rousseau, 1844 ndash 1910)。和梅欽格相識之後,他接觸到秀拉(Georges Seurat, 1859 ndash 1891)的點描法,開啟了他前衛藝術的創作之路。

蓬艾文時期高更的作品,《Paysage de Bretagne. Le moulin David》,油彩畫布,1894。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盧梭,《夢》Le Recircve,油彩畫布,19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秀拉,《Bathers at Asniegraveres》,油彩畫布,1884。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L#39homme agrave la tulipe (Portrait de Jean Metzinger).》,油彩畫布,190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909年,德勞內遇到了個性熱情洋溢的年輕藝術家索妮雅.特克(Sonia Terk, 1885 - 1979),他們相識相戀,之後成為他的妻子,也就是後來相當知名的女性抽象藝術家索尼亞.德勞內。索妮雅的感情之路在遇到德勞內之前還頗為傳奇,她本是位俄籍富豪,移民至巴黎並在巴黎繪畫學院(Academy de La Palette)接受培訓,原先她已經和德國同志藝評家兼畫廊主威廉bull烏德(Wilhelm Uhde, 1874 ndash 1947)結婚,不過據資料顯示當時烏德的這段婚姻顯然是個障眼法,在她和德勞內熱戀且懷孕後,烏德也就順水推舟離婚成全他們。

這對夫妻在結縭的三十多年期間所產生的創意,可以說是西洋藝術市場中,「一加一大於二很多」的最佳配對之一。德勞內生性比較心浮氣躁,而索妮雅伊一方面是富豪背景,二方面也沉穩內斂且成熟許多,因此在他們絕大部分婚姻生活中,索妮雅除了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外,也是真正的一家之主。

德勞內,《烏德肖像》Portrait de Wilhelm Uhde,油彩畫布,190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911年瓦西里bull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 ndash 1944)邀請德勞內加入了西洋美術史上最有名的團體之一《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他參加了在慕尼黑舉行的首屆藍騎士展覽並受到關注,他新穎奇特的構圖和繪畫理論,也被藝評家寫成專論並入選刊載在1912年的《藍騎士年鑑》(Der Blaue Reiter Almanac)中。另外,德勞內也與一個較不為人知的藝術理論「奧菲主義」(Orphism)的發展有密切關聯。@P「奧菲主義」是由法國人著名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 ndash 1918)於1912年所提出的一個名詞,泛指那些如野獸派般運用鮮豔色彩創造出帶有立體派風格的抽象圖形,屬於立體主義(Cubism)的一個分支。此一運動被認為是從立體主義到抽象藝術之間,一個既關鍵同時也是過渡性的潮流,領軍人物包括德勞內、索妮雅,和捷克傳奇藝術家法蘭提席克.庫普卡(Frantiscaronek Kupka, 1871 ndash 1957)所共同發起。德勞內和妻子索妮雅率先提出在立體主義的製作上,使用純色顏料,並利用它來繪製以幾何圖像組成、帶有立體空間感和動感的作品。主要的創作方式是以光學的理論來分析色彩,強調色彩的對比及各顏色之間彼此的和諧性。這樣的風格在後來影響了許多一次大戰前後同時代的藝術家,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奧古斯特bull馬克(August Macke, 1887 ndash 1914)、弗朗茲bull馬克(Franz Marc, 1880 ndash 1916)、保羅bull克利(Paul Klee, 1879 ndash 1940),以及美國和里昂內爾bull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 1871 ndash 1956)等。阿波利奈爾就曾稱讚德勞內為「對世界(的藝術發展)具有宏觀視野的藝術家(ldquoan artist who has a monumental vision of the world.rdquo)」。

盧梭所繪之阿波利奈爾(右),《La muse inspirant le poegravete》,油彩畫布,190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奧古斯特bull馬克,《Zoological Garden I》,油彩畫布,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Simultaneous Windows on the City》,油彩畫布,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時,德勞內雖於1916年被徵召入伍,但由於心臟和肺部等問題而免除兵役,間接避開了戰禍。家庭經濟方面,索妮雅的收入因1917年俄國大革命爆發而大受影響,她將創作轉向時裝設計並開了一家精品店,繼續維持相當優渥的生活,在朋友群中依舊得以最早擁有當時豪華的奢侈品,包括電話、汽車和收音機等,他們的豪華寓所也成為當時藝術家們最佳的聚會地點。

據資料記載,花錢如流水的他們,在手頭緊時,索妮雅為了籌錢也曾不得不將好友盧梭的代表作《蛇的魅力》賣給羅浮宮,以換取大筆金錢。即使有位才華洋溢,社交手腕高超、很有生意頭腦的的賢內助,在1920年代中後期後,德勞內的藝術事業依舊沒什麼起色。他的展覽銷售狀況都不是很好,乏人問津,有志難伸,導致心神頗為抑鬱。再者因為他得到癌症,約1937年起健康狀況逐漸惡化,最終於1941年秋季死病死,享年僅56歲。

盧梭,《蛇的魅力》La charmeuse de Serpents,油彩畫布,190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Rythme ndeg1, deacutecoration pour le Salon des Tuileries》,油彩畫布,193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P

創作風格與特色

德勞內早期的繪畫啟蒙自新印象派,但他偏愛使用鮮豔的色彩和很有「人味」的筆觸,而使得他的作品看起來格外活潑生動。當他受到點描法啟發後,他的創作方式顯然和秀拉有頗大的不同。同樣都被歸類為「分色主義」(Divisionism)藝術家,德勞內於1906年發表了非常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該作品特色在於他放大了秀拉使用畫筆的筆尖的點描方式,採用小筆刷的刷頭去製作出狀似馬賽克方塊體色塊,有別於點描法畫家們的創作方式。該作品描繪人類眼睛看見太陽光光譜振動的圖像,被評為是「新印象派色彩理論的核心中,對光譜解構的致敬」(quotan homage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spectral light that lay at the heart of Neo-Impressionist color theory…)。

德勞內,《Paysage au Disque》,油彩畫布,1906 ndash 190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

德勞內關於色彩的創作具有很強的科學理論基礎,但由於他本身個性的關係,他的創作很直觀,甚至認為色彩本身就是一種事物,具有「不言自明」的力量和表達能力。他也認為繪畫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藝術,但創作須依賴智力(intellect)和思考,達到色彩協調後投射到眼睛上,再傳達到人類大腦的感知力,因此「視覺上的感受」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繪畫的主題。

德勞內,《Le Premier Disque》,油彩畫布,1912 ndash 191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除了抽象的光譜色彩作品外,德勞內也曾發展過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其中〈艾菲爾鐵塔系列〉可以說是他最知名的具象類型成名代表作。本系列作品透過光線的曲折和空間的融合,將世界最知名的地標艾菲爾鐵塔,變化成宛如有生命的工業巨獸。在有形物體和周圍空間的相互穿插交替間,伴隨著抽象狀幾何平面的劇烈運動,使得畫面中所看到的幾何平面比立體派形式的靜態平衡更具動態性。德勞內透過野獸派的色彩,將立體主義的幾何抽象與後印象派對於具象物件的描繪混搭在一起,自成一格。他將現代主義時代中最具標誌性的物件,整合到他抽象的色彩領域中,製作出瀟灑自在卻又很有當代感的鮮明圖像。

德勞內,《Eiffel Tower with Trees》,油彩畫布,19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Champs de Mars: The Red Tower》,油彩畫布,191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Red Eiffel Tower》,油彩畫布,191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在德勞內去世僅四年,即1945年二次世界戰後,曾有一大段時間,他名字幾乎在藝術界中完全消失。但是他的妻子索妮雅當時已經在設計領域享有極高地位,在她不懈地努力下,持續推動已故丈夫成為前衛抽象藝術先驅者的聲譽,並大力推廣丈夫的作品。1963年,索妮雅將德勞內的114幅作品捐贈給了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acutee d#39Art Moderne de Paris),終於使他的名字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而也因為如此,即使他的知名度依舊不如立體派的畢加索、野獸派的馬蒂斯,甚或是其它他所影響到的如藍騎士中的克利等知名藝術家,但他的作品在經過半世紀以上的殘酷淘汰的挑戰下,至今依舊還是得以站穩重要藝術家的地位。

德勞內,《Tour Eiffel》,油彩畫布,192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德勞內以其強烈的色彩和幾何形狀而著稱,也逐漸發展至抽象繪畫,但他的突破性創舉以及大膽的實驗性,特別是利用色彩所傳達出樂觀的態度,對後世產生了無以倫比的影響力。那些以鮮豔色彩結合抽象形式為特徵的作品風格,大大超前了他麼那個時代達近半世紀之久,這可以從後來成為人類藝術史中重要性至今不墜的「色域繪畫」(color field paintings)和「歐普藝術」(Op Art)的發展和重要性得到驗證。或許他並非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藝術家,但他的創意和信念,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提供了藝術史巨輪無窮無盡的豐沛養分。

看看他在大約百年前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即使放在今日,也絲毫無違和感。下次在藝博會中若再看見類似的「東西」,不要還傻傻地自拍上傳啊!

德勞內,《Disc-Relief》,油彩畫布,193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