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鈴木公司生存110年的祕密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0年04月09日06:22 • 發布於 2020年03月31日12:11 • 後藤俊夫

鈴木汽車(Suzuki Motor Corporation)的原名是鈴木式織機製作所,於1909年創業,原本是一家木製織機公司。目前該公司年營業額已達3.8兆日圓(新台幣1兆多元),在汽車業居全球第八名,船用機器業則排行世界第三,目前已來到第五代的家族企業集團,是110年歷史的長壽企業。

讓人訝異的是,從木製織機製造起家,創業者鈴木家的持股數一直不高,目前並非該公司十大股東之一,但鈴木家族自創業以來持續掌握經營權。現任董事長鈴木修和總經理鈴木俊宏所持股票,在該公司發行的股票總數中不滿0.1%。

該公司創業時的股票幾乎由鈴木家持有。但是當事業成長必須增資時,鈴木家的持股比例降低。直到1949年因上市而需要增資時,鈴木家即從主要的股東名單中銷聲匿跡。自1949年股票上市以來,鈴木家不在十大股東名單內的狀態,持續70年之久。以一般家族企業而言,掌控經營權的家族成員多半是大股東,但反其道而行的鈴木,卻能以家族企業的姿態持續成長,祕密何在?

據了解,致勝的要訣是,自創業者鈴木道雄,迄今家族成員始終站在最前端搏命演出。鈴木道雄是一名發明家,曾獲120個以上特許專利(發明)和實用新案權(新型專利)。鈴木雖然很早就想要參與汽車產業,但真正投入機車開發是1952年,加入四輪輕型汽車業界則在1955年,算是後進。

家族成員雖非大股東,但持續保有緊繃感

現任董事長曾出版一本書:《我是中小企業的先祖》(俺は、中小企業のおやじ)。誠如書名彰顯的,該公司從中小企業出發,在有限資源中為能與大企業分庭抗禮,是靠擬定藍海策略,殺出紅海。

鈴木的區隔戰略是,時時保有危機意識;徹底執行現場主義。包含經營者在內,幹部們常走訪各地經銷商、保修廠,直接與顧客對話、傾聽心聲,以及不斷降低成本與開發商品。

至於強化有限資源的重點策略,則在開拓海外市場上發揮實力。鈴木沒將力道擺在美國等大市場,而把力氣放在未受大型企業重視的發展中國家,以至於後來在印度確保了50%的占有率。

為了提升業績,鈴木持續保有緊繃感,也是致勝關鍵。我的觀察是,從第二代到第四代鈴木修,再到第五代、由其養子持續經營,該公司始終外弛內張。這種絲毫不鬆懈的緊張感,也讓鈴木與從業員、顧客、客戶、地方關係者和股東之間,營造出長期的信賴關係,致使其成為長壽企業之鑰。

事實上,在家族企業中,創業者家族是毫無影響力的股東,非僅鈴木一家而已。在日本的上市企業中,有52.9%是家族企業,像鈴木這種沒有影響力的股東另有77家。當創業者成員是大股東時,經常容易變得傲慢。因此,對其他家庭企業而言,鈴木式緊繃感,應可做他山之石,值得學習。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