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親身體驗「文化奧運」台灣首戰後的真心話

換日線

更新於 08月21日08:05 • 發布於 08月09日12:49 • 楊永苓 Sandy Yang/一路上 On the Road
親身體驗「文化奧運」台灣首戰後的真心話
親身體驗「文化奧運」台灣首戰後的真心話

許多不分國籍的 LGBTQ+ 群眾,都不遠千里前來,只為一睹妮妃雅的風采。圖/楊永苓 提供

過去十幾年,我因為工作和生活的關係,陸續參加了北京、倫敦、索契和里約等 4 屆夏季與冬季奧運會,以組委會服務商或國家隊贊助商的身份,參與過許多前置作業以及現場執行。

本屆巴黎奧運雖是我第五屆參與的奧運會,但也是我首度不用工作,而是以「遊客」身份參與其中的一次。很幸運地,我趕上了台灣第一次組織「文化奧運」,因此行前已經做好準備,希望能實際造訪場館,在海外感受家鄉情調。

其實「文化奧運」在奧運比賽當中行之有年,許多時候它會被稱為 National House,例如 USA House、Mongolia House,或是以贊助商名義設置的 Omega House 等等。這次台灣「文化奧運」在巴黎奧運的官方介紹中,被稱為 Chinese Taipei Pavilion,原因應該也是為了避開明顯的政治爭議,用文化交流的名義來展現台灣特色。以下將以台灣讀者熟悉、也是台灣於場館官方網站中的名稱「台灣館」(Taiwan Pavilion)來稱呼。

本屆巴黎文化奧運在維萊特公園舉行。圖/楊永苓 提供

在賽前的前期宣傳,可以看出「台灣館」希望能表現的是台灣的年輕、活力與多元兼容性。而我與同行的家人朋友,也都很期待在 8 月 8 日晚上前往現場欣賞變裝皇后妮妃雅(Nymphia Wind)的表演,因此早早便準備前行,希望能多一些時間體驗節目內容。

由於我自己先前的職業經歷,便是在處理此類活動,因此可以理解在籌備和組織的過程中有多麻煩與辛苦。然而以下心得皆出自我真實的體驗與感悟,也許有些「逆風」,但目的純粹是希望拋磚引玉凝聚更多聲音,讓我們能藉由這「第一次」的經驗,讓下一次更好。因為我相信,唯有跳脫出「自嗨」,才能真正走向國際、獲得更多的認可與掌聲,也懇請讀者朋友們理性閱讀賜教,勿流於惡意批判。

Show, don’t tell──你希望觀眾留下什麼印象?

試問:要如何在為期不到 3 週的活動當中,向每一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完整地」介紹台灣的多元文化?

答案是:你不可能做到。

在奧運這種如此大型的活動中,每個國家所設置的文化場館,其實都僅僅是讓造訪的旅客留下一個「印象」,讓他們對該國文化和表述方式產生興趣,進而想了解更多關於這個國家的歷史與人文特色。

台灣館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希望透過各種方式講述各個類型、不同面向的台灣特色,但充斥太多訊息的結果,就是參訪者沒辦法接收到一個完整的「印象」。因此,他們也許拿到了珍珠奶茶的徽章、品嚐了台灣特色的美食,也聽了新時代 DJ Remix 的台風電音,但仍然無法真正對台灣產生明確的「印象」,因為我們並沒有營造出一個令人留念的氛圍。

舉例來說,其中一個細節,是場地當中使用了許多台灣傳統「辦桌」的圓桌和板凳。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化體驗,但缺少背景故事的解說,或是提供如同廟會、喜宴等的沉浸式體驗,外國訪客很可能只會困惑:「台灣館怎麼連像樣的休息區都沒辦法準備?」

「辦桌」桌椅具台灣氛圍,但缺乏背後脈絡的解釋。圖/楊永苓 提供

這就像是一齣好的戲劇,往往是透過表演者的肢體語言、生動的對話,來傳達角色和事件的細節,而非運用龐大卻枯燥的獨白或文字讓人理解故事。如果我們希望透過短暫的接觸,就實際傳達台灣特色給眾人,那麼就要塑造出讓人能直接感受的氛圍,才能令人留下好的「印象」,並吸引感興趣的觀眾進一步認識台灣。

妮妃雅很棒,但她一個人救不了散亂無主軸的全場

若說台灣館的壓軸是 8 月 8 日晚間妮妃雅的表演,可能也不為過。包含我們一行人,以及許多不分國籍的 LGBTQ+ 群眾,都不遠千里前來文化奧運的舉辦地維萊特公園,只為一睹她的風采。

很可惜的是,整場活動看下來,我相當失望。主辦方或製作方可能太希望藉妮妃雅的名氣來宣傳台灣,因此塞進了過多訊息,卻無法成功傳達任何一個想要表達的重點。

這一整段表演的故事線,是利用妮妃雅「蕉佛」的形象,派她來守護一個名叫福爾摩沙的島嶼;然後把這座島嶼的特色,包含廟會、夜市小吃、自然生態等等,全部串連在 45 分鐘的表演中。然而,整個節目的段落之間沒有實際連結,甚至音樂與背景 LED 銀幕上的影片也有嚴重的脫節。

妮妃雅化身「蕉佛」出場。圖/楊永苓 提供

其中一段,妮妃雅變裝成為蝴蝶,與所有表演者對嘴演唱瑪丹娜的名曲〈Vogue〉,但背景影片卻在播放台灣廟會的片段,並且很明顯地沒有根據音樂、舞臺效果或現場需求重新剪輯。就在此時,工作人員們拿出了印有台灣形象和名稱的小旗幟,發送給現場群眾,因此大家在〈Vogue〉的伴奏與廟會的影像之下瘋搶紀念品,配合著彩虹旗揮舞,頓時間我有點抽離,不禁懷疑:我在哪?我在幹嘛?我看到了什麼?

妮妃雅的服裝、氣質與現場魅力,以及她一開口之後的幽默感和智慧,都可以瞬間撫平現場表演所造成的尷尬。但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我們應該呈現出來,給國際友人的「印象」嗎?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脫離「自嗨」,站在受眾的角度,去設計出他們期待看到的表演內容呢?

有效的溝通:用正確的管道,讓受眾了解你想傳達的訊息

排除政治、國際關係和複雜的行銷概念,溝通最重要的並非「你說了你想說的話」,而是「對方懂得你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而有所回應」,我相信大家能明白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

以 8 月 8 日晚間台灣館的表演來說,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偏向失效的傳播案例,因為我們沒有適當地使用這個傳播機會以及載體,去表達他們在行,以及我們希望傳達的訊息。

再具體一點來說,透過妮妃雅,我們希望傳遞的訊息,應該是台灣是一個尊重每個個體、自由、開放且具有包容性的社會,因此應該要讓她有機會發揮自己最好的一面,並且選擇和 LGBTQ+、藝術娛樂或時尚等相關的切入點,而非純粹藉由妮妃雅來介紹台灣小吃和廟會。

妮妃雅的蝴蝶裝,配上背景音樂〈Vogue〉和廟會的畫面。圖/楊永苓 提供

所謂「借力使力」才能事半功倍,但很可惜,這場宣傳還是單純地停留在「說我們想說的話」,而忽略了考量到場的群眾期待接收到的訊息是什麼。

怎麼做可能更好?提供沉浸式的體驗,創造「印象」

其實推廣廟會、小吃或是 LGBTQ+ 的多元組成社會都很好,但要怎麼「完整訴說一件事」,讓大家看到事件背後我們希望表現出來的台灣價值,才是創造深刻印象的關鍵。

如果一味「追求 CP 值」地希望在短暫的時間和資源中,講完所有的事,到頭來往往沒有太多具體的成果,因為一切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

在此也和大家做一些大膽的發想──也許在未來,我們能以廟會作為台灣館的主軸,講述討海而來的歷史、宗教發展的共融性,以及台灣鄰里生活的熱情與好客文化;或者我們也可以把夜市搬到奧運舉辦地,利用各類食物、娛樂的攤位,來闡述台灣兼容並蓄的生活方式。如此一來,能讓參與者親身沉浸於體驗的過程,充分發揮「要展示,不要敘述」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展現台灣的特色與文化,同時讓場館內的娛樂更加豐富多彩,製造出一種更深刻且完整的「印象」。

此次視覺設計表現出多元與創新。圖/楊永苓 提供

初體驗只是開始,期待未來表現

在此我必須再次強調,台灣的體育發展已經逐漸進入攀升期,大家對於體育的熱忱和投入,是我們未來在國際賽事中能有更優異表現的最大推手。

凡事都有第一次,而這第一次的「文化奧運」初體驗,僅僅是個開始,我相信透過這次在巴黎的交流,政府機關和執行單位也會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在下一次進行改善。

然而,我還是希望政府與民間,對於台灣的「外宣」要脫離舒適圈,真正去理解國際市場對於訊息接收的程度,圍繞著核心價值的主軸,去創造並主打一個「印象」,才能有效地在世界舞臺上推廣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

感謝每一位替 2024 巴黎奧運付出心力的選手與團隊,謝謝你們的努力,在未來我們還要一起加油!

【延伸閱讀】

●奧運的「另類台灣之光」!這 13 位台灣裁判,也值得喝采
●台灣奧運破奪牌紀錄,引發日媒與路透社關注:「奧運參加名稱再度掀起熱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Ian
    可惜政腐做不到改名,人民只能永遠自嗨自己幻想國家名字!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塔綠班才能拿這議題繼續騙選票
    08月10日06:27
  • Ruben
    井底毒蛙,(Chinese Taipei ),呆北中國人,是你的終身代號,千萬別學一條狗,汪汪叫,哈哈哈哈哈!
    08月11日00:0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