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18萬小一生面臨人生首次段考,家長如何化焦慮為反思?【小一生上考場】

親子天下

更新於 10月31日09:30 • 發布於 10月31日09:30 • 趙宥寧、陳奕安
18萬小一生面臨人生首次段考,家長如何化焦慮為反思?【小一生上考場】
18萬小一生面臨人生首次段考,家長如何化焦慮為反思?【小一生上考場】

翻開校園行事曆,目前每年11月初,是中小學生的定期評量(俗稱段考)季。今年約有18萬名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談到考試,對中高年級以上的「老手」應該不陌生,但對於初入校園的小一新鮮人來說,卻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擁有18萬名成員的臉書社團「小一聯盟」,每到這時節又會突然熱絡起來,期中考有如社團中的「年度盛會」,不少家長會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孩子的成績,也有家長憂心忡忡的分享自己孩子拿低分的考卷,或是粗心的表現。

為增進學生的自信與成長,教育部今年4月甚至修正「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明訂國小一、二年級每學期定期評量紙筆測驗次數上限為2次、國小三年級到國中三年級最多3次。但無論是考3次或2次,面對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部分家長難免感到焦慮。

大人的成長經驗,不經意成為小孩的壓力

長期觀察爸媽心中焦慮的台北市士林國小校長吳明郁分享,小一學生家長相對年輕,但多數仍是接受傳統紙筆測驗長大的一代。若恰好小一生是家裡第一個孩子,這些家長也經常沿襲自己的兒時經驗來教育孩子。儘管現在測驗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例如多元評量、闖關遊戲,家長若仍經常思考「如何闖關」、「如何獲得分數」,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就會產生焦慮。

兒童臨床心理師駱郁芬也提到,家長對於小一學生的課業表現感到焦慮,通常來自兩個原因,一是「孩子的態度表現」,覺得孩子在學習上一直逃避或不夠積極,進而擔心孩子在未來面對不同挑戰時,習慣迴避或不願負責;二是「孩子能力表現不佳」,例如寫錯看似簡單的題目,或是多次提醒後孩子仍重複犯錯、粗心大意等,都可能讓家長擔心「孩子以後的成績會不會不好?」

面對焦慮,駱郁芬建議,家長要回到內心,釐清自己為何在意與擔心,並思考自己的擔心是否合理。她認為,若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態度,可以先想想,自己希望孩子養成什麼能力?家長可以採取哪些做法,建立孩子的學習態度或動機?

有成績、有排序,就會有得失心、有比較

公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的教學目標與策略不同,也導致每個孩子的「起跑點」都不一樣,程度參差不齊,同儕間難免比較。儘管現在公校幾乎不太公布班級排名,但發下測驗卷的當下,難免會看到同學誰對得多?誰錯得多?

若以國語為例,士林國小一年級導師張淑惠分析,公幼只有教認注音,私幼經常會「超修」,甚至練到手寫或紙筆測驗。因此升上小一後,有些孩子因為已經有先備知識,聽寫就會表現得很好,卻也可能讓進度不同的孩子感到失落。她強調,「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習得性的無助,若孩子真的不會,希望家長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努力。」

新北市北大國小一年級導師劉佳樺也提到,若班上有來自公幼或非營利的孩子,家長難免擔心孩子注音學得比較慢,因此她會在暑假期間特別告知家長「(注音)我全部都會教!」,只要穩紮穩打兩個月,孩子一定跟得上。

小一導師也可以善用班級經營,張淑惠舉例,可以幫學生安排分組,讓學習速度較快的學生擔任小老師,協助不懂的同學。她觀察,通常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問題在哪,不會的學生也會有成就感地向小老師說「謝謝」,班導也可以鼓勵小老師「你很棒!你幫助同學一起學會了喔!」

面對來自家長成長背景、同儕間的比較與壓力,現場老師和專家建議爸媽反思「比成績更重要」的3件事。畢竟,小一第一次考試考差,不會影響日後升學,更不代表人生就此失敗。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1:小孩已經鼓起很大的勇氣坐在教室裡

孩子上幼兒園,初入團體生活,可能會有分離焦慮、適應焦慮,或是根本坐不住,當孩子進入小學這個更大、更複雜的校園團體,偶爾也會出現適應難題,時間觀念也還沒有大孩子完備。

張淑惠分享,進入小一就讀,換了環境、換了同學,也將面臨更多規則,以及愈來愈複雜的學習,這對孩子來說,本來就是很大的挑戰,當孩子願意嘗試一一完成每件事,就是對自己負責任,換個角度去看,是非常有勇氣的行為。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2:粗心犯錯不是全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考試重點不只是分數,準備考試的過程,也讓孩子養成可以帶著走的能力。牧村文教創辦人、蒙特梭利專家何翩翩指出,可以在考前準備時,教孩子擬定讀書計畫,例如盤點考試範圍、有哪些複習資源,整理出來後規劃考前的複習進度,讓孩子為做時間安排、練習執行規劃。

何翩翩說,考後也可以帶孩子記錄考試分數,並為考試準備過程與結果寫下小心得,想想「這次考了90分,被扣分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這次我用了哪些複習方法,效果不錯?」在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比分數更重要。

張淑惠也強調,學習就是一場馬拉松,有些孩子並不是不聰明,只是不懂如何考試。她建議,父母可以具體的肯定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例如作業愈寫愈整齊、每天認真練習拼音),也可以鼓勵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優點,練習自己跟自己比較(例如剛入學時注音符號還不熟悉,現在已經可以拼音、自己閱讀)。如此一來,孩子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也能看見自己的優勢。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3:學習是馬拉松!小一會考試,不代表人生就能平步青雲

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因此特別關注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狀況。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士林國小一年級班導師蔡佳憲則提醒,當大家都在思考不要輸在起跑點,家長其實都忘了,一場比賽的成敗,看的是「終點的結果」。

蔡佳憲分享,沒有人會問你幾歲會走路、幾歲會說話,結果論來看就是都會了。因此,也沒必要在乎一年級獲得了幾個100分。曾任教小一到小六的他,曾有高年級學生在小五、六階段都獲得前三名,畢業時卻是第七名,這代表著低年級成績不好,不一定會影響高年級的發展。

「每個孩子開竅的時間不一樣,」蔡佳憲表示,學習過程變數太多,情緒、生理都有可能影響表現,沒必要太在意前面的考試。

家中雙胞胎分別就讀台大電機系、成大建築系的何翩翩也分享,兩個兒子小學時從沒有考過前三名,因為兩人沒有去補習,每次段考出現的數學考題,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題目、新題型,「分數不會太漂亮,有時候花時間解題太久還寫不完。」但與孩子討論後,她會知道孩子的觀念清楚,也知道分數背後的原因,「不是分數不好就是不認真,不要陷入過度恐慌,可以看到孩子目前狀態才是重要的,」她鼓勵。

(責任編輯:林胤斈)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10個備考心法、4大親子對話建議,不破壞學習動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沒有留言。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