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定義,「靜態行為(sedentary)」或「 坐式行為」為個體在清醒狀態下,進行坐姿或躺臥,且能量消耗小於1.5代謝當量(MET)的行為,其中包含滑手機、使用電腦、用餐、搭車等。生活型態若以靜態行為為主,就會對健康產生風險。不僅會提高死亡率,還會增加罹患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個體每日靜態行為的時間上限一向為科學家的探討重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成立的Broad研究中心進行相關研究。分析後,認為靜態行為時間上限應設為10.6小時,並發現採取靜態生活型態的個體,儘管有規律運動,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然很高。研究報告於11月15日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樣本庫索取8萬9530名受試者的數據,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且有56.4%為女性。受試者手腕上戴著三軸加速規感測器,記錄每日活動時間,共追蹤8年。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每日進行靜態行為的平均時間為9.4小時,而平均靜態行為時間超過10.6小時後,心臟衰竭發病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有明顯增加。有達到每週150分鐘中強度身體活動量的受試者,心房顫動和心肌梗塞發病率有大幅降低,然而心臟衰竭發病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然一樣高。研究共同作者庫沙德(Shaan Khurshid)表示,未來的醫療指引與公共衛生知識推廣,應強調減少靜態行為時間的重要性。每人進行靜態行為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0.6小時,這是維持心臟健康的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