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行人地獄排行榜 全台最大規模民調揭密:哪個縣市行人最不安?

天下雜誌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2024年11月22日07:49 • 蔡立勳
行人地獄排行榜 全台最大規模民調揭密:哪個縣市行人最不安?
行人地獄排行榜 全台最大規模民調揭密:哪個縣市行人最不安?

11月3日,台中市北屯區一名小五生騎著自行車,從公園人行道往車道移動,在斑馬線上遭機車碰撞,再被休旅車撞上,搶救後宣告不治。

台灣交通混亂,在兩年前被美媒CNN封為「行人地獄」,國人此後對於交通安全的關注度居高不下。經過各界努力,「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去年底在國會三讀,以2050年交通零死亡為目標,但類似憾事仍不斷發生。

《天下》今年進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首度針對交通議題詢問民眾,覺得走在所居住縣市的街道安不安全,並結合「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施政力面向長年採用的3項交通指標,檢視全台22縣市的道安表現。

走在路上安全嗎?新興都會最亂

調查發現,民眾覺得走在街道上感到安全比例最高前5名,分別為連江縣、嘉義縣、金門縣、澎湖縣、台東縣,離島縣市全上榜。

反觀台南市、台中市、新北市、新竹市、桃園市、新竹縣等6縣市掛車尾,各有約三成民眾覺得走在街道上不安全,涵蓋多數都會區。

「這跟民眾感受到的混亂程度、車多車少有關,」長期關注國內交通,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吳昆峯點出關鍵。

金門縣、澎湖縣大部份道路是單線道,儘管車速可能超過規定速限,但路上人車不多,駕駛人不難注意到其他移動中的人流;都會區的人流、車流相對較多,用路人要留意的目標物也多

「多到一定程度,會覺得認知負荷過重,大腦快燒掉的感覺,」吳昆峯分析。

除了人流、車流,步行空間給行人的感受最直接。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理事周佳音指出,當地許多騎樓高低不平、攤商佔用空間,行人缺乏完善的步行空間,導致行人、輪椅族、推嬰兒車的人只能冒險走到車道上,降低市民行走意願。

「在台南的騎樓走路,很像在玩超級瑪利,」在台南長大的鄭先生開玩笑說。

雖然台南市政府近年實施騎樓必須保留1.5公尺供行人步行的政策,範圍卻僅限舊市區的4個行政區,舊縣區更有許多道路未設人行道。

台南市政府交通局智慧交安科科長黃柏彰指出,健全行人環境是接下來的重點。市府分析過去5年的大數據,了解全市交通事故狀況,提出易肇事路口、路口轉向衝突、特殊道路路型等9項改善計劃,規劃在觀光熱區設置行人徒步區。

停車位打敗步行空間?全民受害

步行空間不足,也是其他城市面臨的課題。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以新北市為例,儘管當地捷運、公車路網齊備,但三重、蘆洲等地受限於道路空間狹小,近年又不斷有新人口移入,大量車輛進出,頂多僅能將車道「瘦身」,設法騰出小部份空間劃設人行道,「但這都沒辦法做到完美。要做到完美,必須拆房子重新規劃道路。」

設置人行道是提升行人安全最直接的做法,實務上卻常被停車格打敗,台北市政府交通局長謝銘鴻不諱言,與地方協調人行道工程時,「常常要進二退一,很多里長不讓我們改,覺得停車比較重要,同仁也會受挫。」

各地也不乏民眾直接向議員關說,將人行空間改為停車格,更有民代將拓寬車道當作政績,忽略背後其實犧牲了步行空間。

「停車問題是台灣交通問題的根本,」吳昆峯直言,民眾的思維仍以車輛優先,將停車的重要性擺在步行之前,但透過工程手段,人行及停車空間能並存,而中央也應針對停車空間的規劃訂出上位政策,讓地方政府依循。

如基隆市的公共運輸市佔率近四成,是全國最高,不少人騎機車到基隆車站搭火車、客運到雙北地區上班,但受限於停車空間不足,往往停放在騎樓,倘若公共運輸場站能因地制宜,做出更好規劃,問題就有望解決。

民眾主觀的安全與否,最直接反映在交通死傷數據上。雖然立法院在2019年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加重酒駕罰則;警政署除了每個月規劃全國同步取締酒駕專案,也不定期展開酒駕大執法,但各縣市酒駕違規死傷人數年增減率去年仍有6縣市增加,交通事故整體死傷人數更是持續上升,去年在22縣市中僅有基隆市、台北市、高雄市減少。

行人死傷持續飆,台中、嘉義市最嚴重

雖然中央為了洗刷「行人地獄」惡名,去年提高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轉彎時不禮讓行人先行通過的罰鍰,並增加取締頻率。但在交通事故行人死傷部份有超過半數縣市仍在增加,台中市、嘉義市更分別成長60%、147%,人數各是2906、217人,皆創下近5年新高。

「這是政策的磨合期,」台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理事王育翔分析,以前是行人禮讓車輛通行,在新政策通過後,人車在道路上的平衡出現了改變,又還未能形成新默契,即容易釀成憾事。

事實上,改善交通安全絕對必須依靠跨單位合作。行政院自今年1月召開「中央道路交通安全會報」,交通部也每月舉行道路安全記者會、每週檢視各縣市A1事故人數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的交通事故,不斷檢視各地的道安改善情況。

社會要有共識,認同行人安全優於行車效率。(王建棟攝)

如新竹市今年1月至3月的行人死亡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11人,是全台縣市最多,交通處分析主因是高齡者違規穿越馬路居多,「聯席會報有請他們說明,現在有穩住了,」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司長黃運貴說。

地方更需要上位的長期計劃,引導、協助改善道安,建立全民的風險意識。「有一些縣市長的支持不夠多,能做的滿有限,」吳昆峯直言,跨局處合作需要有更高層級的人主導協調。

日本納入評估新興疾病影響

一位地方交通官員以日本為例,由政府成立「公益財團法人交通事故綜合分析研究單位」,研究、評估交通安全與新興疾病等因素的關聯,以此制定或改善交通政策與配套,調整考照制度等。如近年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罹患青光眼的人增加,青光眼會讓視角變小,增加行車風險,「可是國內沒有這樣的研究,」他直言。

此外,日本國土交通省要針對高齡者宣導交通政策時,會找該族群熟悉的意見領袖代言,才有機會打進高齡社群,發揮作用。

「現在跟10年前對比已經好很多,我們有進步,只是社會希望我們的腳步再快一點,這件事需要大家合作,」吳昆峯強調,即使如台中市、台南市等縣市,也有議員、里長、民眾合作,地方政府順水推舟的成功案例,「但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合作,就會失敗。」

追根究底,關鍵仍在於「行人安全優於行車效率,社會一定要有這個共識,」謝銘鴻說。

【延伸閱讀】

美國破產它掛牌!開展逆勢興櫃背後的祕密:靠Friday’s開小店賺錢

親人住院醫院幫你顧,更專業更便宜,使用率為何只有三成六?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11期《AI時代,怎麼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