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賴香吟短篇小說集「島」 以文學探索時代

中央通訊社

發布於 2022年08月06日12:48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6日電)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解嚴不保證快樂與希望,作家賴香吟今天表示,她試圖以文學摸索時代,站在文學的位置,努力以文字寫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

賴香吟今天在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短篇小說集「島」新書分享會,與政大台文所教授范銘如進行對談,為書迷導讀這本緊貼時代脈動的小說。

賴香吟表示,「島」這本書的寫作時空正好從解嚴開始,時隔多年出現許多令人困惑的現象,她看到力有未逮、心有餘而力不足之處,以及理念與實際之間的差距。

賴香吟表示,人們天真以為解嚴就一切OK,就自由了,就迎來快樂希望,7、8年間卻一同經歷了摸索、衝撞及幻滅,嚴重戳傷許多對解嚴抱持快樂希望的人,「我認為這是解嚴之後延遲的功課,宿命的難題一直沒解決,有些問題會累積,但最終會解決。」

賴香吟說,如果1987年是第一次解嚴,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就是第二次解嚴。

政大台文所教授范銘如指出,賴香吟的作品從「隔」的文學迄今走到了「不隔」,賴香吟則回應,早期作品會有「隔」的距離感,是因為察覺到自己的無從判斷、無力判斷,因此採取了一種很遠的距離,或從空中俯瞰的角度,讓自己只是一個提醒者,「其實我跟故事裡的人一樣,不知該走向何方」。

賴香吟表示,如同她在後記中所寫的,「島」是一冊懷疑之書,而悲憫是小說家基本的要求,對於自己筆下的人物,她無法殘忍,「因為他是人,你也是人,我沒有權利這樣對他」。

賴香吟說,文學是一種預感,但不是像靈媒一般的神通廣大,而是來自作者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與知識累積,從而進行判斷,而小說文體格外要求對人性的觀察與理解,進而展現其弱點、缺點,人們會在怎樣的情況下掉進某些洞,從中爬出來時內在的過程又是如何,「這些都是小說家最常做的事,也是小說家最大的挑戰」。

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則比較了2000年舊版「島」與現今2022年新版的不同。賴香吟198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蛙」,到新版最後一篇「雨豆樹」的發表則已來到2017年,時間跨度長達30年,舊版是未完成,在新版終於看到完整呈現的思考輪廓,是一名創作者30年錘鍊的成果。不僅是賴香吟回溯個人文學創作的旅程,更扣合台灣歷史受到政治影響的狀況,十分難能可貴。(編輯:張芷瑄)1110806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