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職場第一手觀察:年度趨勢回顧+預測!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2月06日09:25 • 發布於 2023年01月30日08:39 • 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職場第一手觀察:年度趨勢回顧+預測!
職場第一手觀察:年度趨勢回顧+預測!

長達 10 天的春節假期剛過,回到辦公室上班的第一天,你感到很厭世嗎?看完這篇文章,可能會覺得比較安慰,因為全世界許多上班族同樣感到很厭世,而且他們的厭世不需要 10 天連假來催化,而是源自每天上班都是抱著「數饅頭」的心情。

會這樣說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觀察歐美從去(2022)年開始發展的幾個職場趨勢,包括「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為錢工作」(work your wage)和 「安靜藏私」(quiet constraint)。

「安靜離職」的真實案例

相信大家對 quiet quitting 這個去年在社群媒體上爆紅的字眼不陌生,但其實仔細探究它的概念,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現象,因為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說法,只是過往這種工作態度被賦予不積極的負面意義。

不過,在追求 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今日,「安靜離職」這種只盡職務要求內的本分,不會為了理想或自我實現而 go extra mile(付出額外的努力)的工作哲學,首次被撕掉負面標籤;尤其對 Z 世代的年輕上班族來說,quiet quitting不代表消極,反而表示拿回人生自主權、想花更多時間在自己真正有熱情的斜槓副業上,所以才不想花超過 8 小時的時間在朝九晚五的正職工作上

我的前同事 Patrick 自己創業的公司規模擴張,需要招聘一位有潛力在未來能擔任重責的 AE(業務執行/業務企劃),他問我有沒有認識剛從大學畢業的優秀年輕人可以推薦。我馬上想到我們公司之前的實習生 Darren,他在實習時表現優異,畢業後順利在一間規模較小的行銷公司擔任 AE,同時還經營自己的文案工作室,開始了白天當 AE、晚上做寫手的斜槓生涯,去年我有許多需要文案寫手的案子都外包給他,因為覺得作品品質都很不錯,加上之前共事的經驗也很好,於是想推薦給 Patrick。

怎知道詢問 Darren 的意願時,他馬上表明自己並不想在組織裡往上爬,他對管理職沒有興趣,只想認真經營自己的斜槓工作,並在成為完全靠接案維生的自由工作者前,繼續在目前的公司當個小 AE。

傳統上在行銷代理商工作的人,一般職涯的規劃不外乎是從 AE(Account Executive)做起,然後升到 SAE(Senior Account Executive)、AM(Account Manager),再經過一番歷練後,看有沒有機會能升到 AD(Account Director),如果 AD 做得成功,下一步很有可能就是成為公司的接班人成為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但這條路 Darren 似乎不感興趣,他才 20 出頭,就很明確知道自己不想一輩子被困在辦公室當「社畜」,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他想做自己的老闆,實現數位游牧的夢想,移居氣候溫暖的西班牙,同時接下來自全世界的案子。

也許有人會說 Darren 不夠積極,難道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熱忱或理想嗎?其實不然,他只是不想走「在企業裡慢慢往上爬」的老路,而是想打造適合自己的職涯,尤其歐美在 2020 年起經歷了兩年疫情的洗禮,所謂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蔚為風尚。Darren 剛出社會就面臨這樣的轉折,他會把成為全職自由工作者當成目標也就不無道理了

其實,不只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生嚮往成為因 gig economy 受惠的自由工作者,許多大型企業的中高階主管近幾年也流行以提早退休,或接受自願性裁員(voluntary redundancy)的方式離開大公司,再以擔任資深顧問的方式成為自由工作者。如此一來,除了獲得更多自由,其中有些人還因此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證明 gig economy 影響歐美勞力市場的層面既深且廣。

職場專家預測「為錢工作」將引發對立文化

就在差不多的時間點,我聽到和我一樣同為 Account Manager 的同事 Liz 在和主管抱怨,說幫客戶執行線上活動時,活動組的活動製作人(Event Producer)要她在活動正式開始時一起上線參加。Liz 認為雖然她是這個專案的主要負責人,但從角色分工的立場來看,她根本不需要出現;更讓我訝異的是,她的主管竟然也認同她的看法,同意讓她不要上線──這完全顛覆了我在行銷代理商工作 8 年的觀念。

我一直以為,身為專案主要負責人的 Account Manager 一定要對每個案子的所有細節瞭若指掌,而且即便活動的 logistic 是由活動組的同事負責,但到了正式活動當天,Account Manager 理所當然一定還是要出現,因為誰叫 Account Manager 是這個案子的主要負責人啊!

話雖如此,行銷活動很多時候都是辦在非上班時間的晚上或假日,如果公司實行的是責任制,沒有針對超時工作補發加班費,Account Manager 不願意加班也可以理解,他們只是身體力行所謂的 work your wage,翻成白話就是:領多少錢,做多少事。

然而和 quiet quitting 一樣,work your wage 在本質上並沒有錯,它們其實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劃下嚴格的界線,並讓僱主和自己都知道他們就是盡本分在做事,不會多做,但也不會少做事、當薪水小偷。

目前西方的職場專家比較擔心的是,上述風氣如果繼續盛行,可能會造成職場裡那些為了目標奮鬥,而不斤斤計較工時和薪水的員工逐漸被邊緣化,多做」(going above and beyond甚至可能會被賦予負面的意義。

職場專家也分析,長期對工作抱持這種態度的結果,可能會養成一種我們(勞方)vs. 他們(資方)的對立文化,也就是說,以前職場鼓勵員工和僱主站在同一陣線,一起為目標打拚的文化,很有可能會因為愈來愈多員工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劃清楚河漢界,最後慢慢消失。如此一來,員工對公司沒有向心力,同事間也只是泛泛之交,大家都是一群傭兵,打完仗即可解散,革命情感漸漸變成像「鬼」一般,人人都聽說過,但很少人真的看過。

在這樣的背景催化下,另一個新名詞「安靜藏私」(quiet constraint)應運而生,似乎也就不足為奇。

「安靜藏私」其實是管理問題?

進一步說明,quiet constraint 和前兩個西方職場新名詞的概念不同,它指的是不願與職場同僚分享知識或資訊,對自己的專業帶有保留。典型的例子是員工明明知道針對執行某任務有效率較高、可以節省時間或成本的方法,卻選擇不和團隊分享,而且這和員工是否性格內向無關,是刻意藏私、留一手。這樣的組織文化無疑是有毒的,除了成員彼此習於暗中競爭較勁,可能還會使員工只專注於短期的職位升遷,而忽略了整體組織的使命。

根據全球學習平台 Kahoot! 的調查,58% 的員工故意不和同事分享對公司有利的資訊,其中男性(63%)又比女性(57%)稍微更有這種傾向,而年紀較輕的 Z 世代員工比較會對安靜藏私的行為感到內疚。針對 quiet constraint 發生的原因,Kahoot! 指出,有 26% 的員工表示他們之所以藏私,是因為公司沒有提供合適的溝通管道;另外 23% 的員工則是因為沒有被要求必須和同事分享資訊;其他原因包括對公司沒有向心力與同事之間感到疏離(disconnected)、認為公司壓抑他們的才華,或是單純覺得上班是件無聊的事。

這些分析導向了一個結論:quiet constraint 的發生其實是管理問題,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遠距工作模式成為主流,在同事間彼此很少見到面的情況下,領導者更需要設法提高團隊的凝聚力(engagement),提供員工一些正向的刺激,並且建立無障礙的溝通管道,讓員工可以暢所欲言,僱主也有更多機會了解員工。

以上介紹 3 個歐美職場從去年起開始爆紅的新名詞,提供讀者一個重新思考工作意義的機會,因為無論是 quiet quitting 還是 work your wage,其實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它們只是反映出每個人如何定義工作。面對這些新趨勢,不必急著選邊站去表示認同或反對,或許我們要先問自己:工作對我來說是每個月固定進帳的薪水?還是一個實現自我理想的工具?抑或是一份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不同的答案會決定我們對這兩種趨勢的態度。

而對員工和組織都有害的 quiet constraint,我們則必須有意識地去避免。祝各位讀者開工大吉,在新的一年職涯有新的突破。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