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署於屏東智慧農業學校,推出深入淺山國土綠網特展,展現淺山、平原、溼地及海岸地區,生態棲地功能及特殊物種的樣貌,以及林保署與民間保育團體,推動生態永續的成果。
「月光光、蓮志郎,渡細人、野蓮塘。」
走進深入淺山國土綠網特展,可以看到自高雄六龜、美濃,到屏東沿山公路與恆春半島的,5條保育軸帶,對於紫斑蝶、水雉、草鴞,食蛇龜、穿山甲等關注物種的介紹,希望傳達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
林保署屏東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 楊中月:「物種保育之餘,我們要關注牠所生活所需要的植物,還有植物生存的棲地,那就是我們綠網所要達到的一個,最大的一個努力希望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目標。」
林保署在2018年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這次的特展就是要呈現,公部門與民間保育團體,以權責分工合作機制,推動生態保育的成果。
民眾 楊小姐:「透過公私協力的部分,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讓這麼可愛,就是這麼獨特的鳥類,有機會在我們的南部的平原地帶溼地,可以再看到牠們的蹤跡。」
民眾 詹小姐:「原來還有住在陸地的貓頭鷹,真的很特別,而且牠的寶寶跟長大之後,真的長得很不一樣。」
除了靜態的圖文介紹,在特展期間也有播放水雉孵蛋、穿山甲,草鴞、食蟹獴等影片,以及紫斑蝶渡冬沉浸式體驗,讓民眾感受各種物種獨特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