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夫妻意見不和,其中一方不想溝通怎麼辦?「迴避型」和「驗證型」喜歡不同的溝通模式

三采文化

更新於 03月23日15:59 • 發布於 03月24日04:00

文/《每場爭吵,都讓我們更相愛:全球婚姻權威 高特曼夫婦教你化衝突為幸福》茱莉.高特曼、約翰.高特曼著

編按:

全球婚姻權威茱莉.高特曼、約翰.高特曼研究愛情逾50年,第2本著作《每場爭吵,都讓我們更相愛》被譽為婚姻衝突聖經。研究顯示,伴侶關係是否良好,不取決於是否起衝突,即使神仙眷侶也會吵架,重點在「怎麼吵架」。

他們將對於情緒的感受稱為「後設情緒」(meta-emotion)。假如伴侶分別有不同的衝突風格,那麼他們就有「後設情緒不協調」的狀況,對於情緒該如何表達和處理抱持歧見。
書中提出三大衝突風格,幫助伴侶理解彼此天生的溝通模式:

迴避型—盡量不與對方發生衝突

驗證型—理性且直接地解決問題

火爆型—情緒激動地與對方爭執

任何一種「衝突風格」的伴侶都有辦法永浴愛河。用對方法處理衝突,每一次意見不合,都能讓伴侶更相愛。

當伴侶對情緒的解讀不一致,如何解開誤會?

你都如何表達情緒?你都如何處理情緒?你認為對方該如何處理情緒?

我們對全世界四萬對伴侶進行研究,發現伴侶間後設情緒的分歧很大:異性伴侶達百分之八十三,男女同性伴侶也分別高達百分之七十七和百分之七十三。前來求助的伴侶大多有這個困擾。有趣的是,約翰未在愛情實驗室的研究對象身上發現嚴重的後設情緒不協調,這些研究對象來自普羅大眾,不是前來諮商室求助的人,很多對伴侶屬於相同的衝突類型,也許這就是他們愛上彼此的原因;彼此擁有相同的情緒「語言」。可是茱莉在諮商室遇見的伴侶後設情緒經常不協調。可能是因為:後設情緒不協調的伴侶已經無法互相溝通,傾向尋求伴侶治療的協助。簡言之,後設情緒不協調會在衝突中進一步妨礙溝通。

但後設情緒不協調的影響可大可小,請跟著我們一窺究竟。

迴避型VS.驗證型

迴避型和驗證型的組合少有後設情緒不協調,他們能在「對情緒的感受」上異中求同。

迴避型的漢斯和驗證型的貝絲就是這樣的夫妻檔。漢斯從小在德國長大,成長過程從未看過父母吵架,他們家只有爺爺是火爆型,這個嗜酒如命的爺爺會在孫子女做錯事時謾罵叫囂,漢斯學會躲著爺爺,也學到避免衝突。現在漢斯長大成人、結婚,自己當了父母,他相信,會引發衝突的事最好避免。他覺得,一點小衝突都有可能瞬間失控,爆發大衝突,不要談論會起爭執的話題。

貝絲在衝突中屬於驗證型,善於解決問題。她們家的人喜歡用邏輯思考來因應衝突,會說:「我們儘量找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雖然她有時會摻入一些私人情緒,但她多半能夠冷靜跟另一半對話。她發現有時雙方正在理性討論(例如決定要去哪裡度假),只要一丁點挫折,或她講話大聲了一點,漢斯都會退卻。此時漢斯會立刻抽身,要求之後再談。她知道如果她不摻入情緒,先生比較能夠好好討論,所以她會設法平心靜氣跟先生對談。

整體而言,他們的相處沒有大問題。直到有一次,兒子在班上心不在焉、表現失常。貝絲認為老師的處罰帶有羞辱性,讓兒子更想反抗,並不恰當。但是她不曉得該怎麼做。她跟先生一樣不喜歡衝突,希望能與對方冷靜討論。她擔心會跟老師談不下去,壓力很大。但兒子需要他們的支持,她又不能不談。

漢斯反對插手。他的態度是:讓小孩自己處理,他會自己想出辦法。但這麼說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衝突。

貝絲很苦惱,她也很擔心,不知道老師會有怎樣的反應,她需要先生一起承擔家長的責任、在背後支持她,但是先生一點意願都沒有。

他們前來向我們求助時,我們第一件事是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找出問題的根源。我們探究漢斯為何害怕生氣(小時候的家庭經驗如何使他害怕衝突)。貝絲以前沒聽漢斯說過這點,她這才了解,漢斯為什麼連她聲音大一點,都那麼敏感。貝絲也提到她所擔心的事:要是貝絲對老師管教小孩的方式表示意見,導致老師火冒三丈,貝絲有可能會罷手或投降。身為驗證型,強烈的情緒或火爆的表達方式,會帶給她莫大的壓力。

貝絲解釋:「我只是希望你能跟我一起出席,讓老師知道我們站在同一陣線。我可以去跟老師溝通,但團結力量大,只有一個人,我辦不到。」

漢斯聽了她的說法,答應到場聲援,由貝絲主導,他來應和。雖然他還是會緊張,但這至少是他可以扮演的角色。後來,他們跟老師見面,貝絲展現高明的談話技巧,老師也很樂意聽取意見,對話過程相當順利,完全沒有他們害怕的衝突場面。

我們只是輕推這對不同衝突風格的夫妻一把,他們的距離就縮短了。迴避型和驗證型在因應衝突的方式上有相當大的重疊。只要了解彼此的風格和經歷,就能和平共處。

簡言之,有些組合在後設情緒不協調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釐清你跟伴侶分別屬於哪個類型,有助於了解你們的相處狀況。如果你們在情緒表達的方式或時機點,乃至於是否應該產生或表達情緒上,出現重大的意見分歧,你們很可能會在爭執時遇到問題。原因很簡單,你們內心深處渴望完全不一樣的溝通模式,對衝突的認識也截然不同。一個認為衝突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和壓力,應該盡力避免;另一個認為,衝突是解決問題、拉近感情的好辦法。這是文化衝突,雞同鴨講。

研究資料顯示,只要雙方不互相敵視,一般來說伴侶其實不會想在衝突中傷害對方。我們曾經在愛情實驗室研究「意圖」和「影響」的關係。我們想知道,當批評或蔑視的舉動出現時,伴侶是否真的想激起對方的情緒?是否真的想造成傷害?

絕大多數的案例都顯示:並非如此。

我們拍攝伴侶的衝突對話,接著請他們一面觀看影片,一面使用儀器,針對意圖和影響兩項參數給分,包括評估伴侶的語句和舉動有多少負面影響,以及自己當下是否真的要傷伴侶的心。我們發現,他們並非真的有意讓對方傷心難過,他們都只是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

延伸閱讀:跟另一半愈吵愈凶怎麼辦?全球婚姻權威:「驗證型」和「火爆型」先學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