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師大、農業部發表世界瀕危新物種 「魚池琴蛙」歷經40年獲正名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03月20日09:37 • 發布於 03月20日05:50
台師大、農業部生多所共同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圖由農業部生多所提供)
台師大、農業部生多所共同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圖由農業部生多所提供)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歷經40餘年的研究傳承,台灣發現世界級瀕危蛙種!台師大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今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近期已發表於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動物檢索》(Zookeys)。「魚池琴蛙」棲地僅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農業部林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及日月潭周邊濕地,數量約300至700隻,各單位正積極投入保育工作。

「魚池琴蛙」在1980年代由台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世煌於蓮華池的採集行旅中發現,他回憶,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當下覺得是不一樣的生物,於是摸黑進到水池裡,發現「形似腹斑蛙,但是體型較小」的蛙種,陸續抓了幾隻做記錄及比較,暫以「埔里蛙」做為標牌,但由於缺乏可用的分子證據,此物種始終未能正式發表。

1990年代後,多數的分類學家將此物種鑑定為與分布在石垣島和西表島相同的「豎琴蛙」(琉球琴蛙),直到數年前台師大生科系教授林思民的團隊開始進行豎琴蛙的遺傳研究時才發現,兩處的豎琴蛙已經有明顯的遺傳分化。

林思民說,台灣的豎琴蛙體型比日本的明顯小了一大截;台灣的腿部花紋數量顯著多於日本的;許多身材上的長短比例也不同。此外,透過蛙鳴頻譜發現,台灣的叫聲較為急促、音節數量較多,聲音的基礎頻率也較高。從遺傳、形態、叫聲等線索,終於確認為新種。而為表彰陳世煌的發現,其拉丁學名取為Nidirana shyhhuangi,即將「世煌」兩字拉丁化做為種小名。

農業部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介紹,魚池琴蛙的繁殖行為特殊,是台灣唯一會構築泥窩的蛙種。雄蛙會在池邊的土岸上挖築一個壺狀的泥窩,躲在泥窩中鳴叫。雌蛙受到叫聲吸引前來,和雄蛙一起將卵下在泥窩之中。蝌蚪在泥窩中孵化,直到大雨將泥窩沖毀,蝌蚪才回到水域之中進食與成長,人為的干擾、改變、甚至水泥化都會影響其繁殖。

林春富指出,豎琴蛙已被農業部評為「國家極危」(NCR)類別。而魚池琴蛙在全球的族群僅分布於蓮華池與日月潭的周邊濕地,總棲地面積約僅0.014平方公里,成體族群量僅剩約300至700隻,成為全世界最瀕危的蛙種之一。魚池琴蛙面臨不定期火災、外來種入侵、日月潭周邊土地開發等潛在威脅,農業部已與相關單位協力合作保育行動。

台師大、農業部生多所共同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記者楊綿傑攝)
台師大、農業部生多所共同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記者楊綿傑攝)
台師大生科所退休教授陳世煌1980年代就發現「魚池琴蛙」。(記者楊綿傑攝)
台師大生科所退休教授陳世煌1980年代就發現「魚池琴蛙」。(記者楊綿傑攝)
魚池琴蛙是台灣唯一會構築泥窩的蛙種,雄蛙會在池邊的土岸上挖築一個壺狀的泥窩,躲在泥窩中鳴叫,雌蛙受到叫聲吸引前來,和雄蛙一起將卵下在泥窩之中。(圖由農業部生多所提供)
魚池琴蛙是台灣唯一會構築泥窩的蛙種,雄蛙會在池邊的土岸上挖築一個壺狀的泥窩,躲在泥窩中鳴叫,雌蛙受到叫聲吸引前來,和雄蛙一起將卵下在泥窩之中。(圖由農業部生多所提供)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