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中國仿製藥」爭議:各方觀點一次看

換日線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3月17日09:33 • 換日線編輯部
「中國仿製藥」爭議:各方觀點一次看
「中國仿製藥」爭議:各方觀點一次看

2025 年 2 月,一場圍繞在中國國產仿製藥(又稱學名藥)藥效的輿論風暴在醫界爆發,並延燒至社會各界,最終中國當局也罕見地介入調查。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不少醫師紛紛表示,公立醫院所提供的國內仿製藥,療效愈來愈差強人意。例如,上海知名外科醫師指出,麻醉藥無法讓病患達到無痛效果;北京心臟科專家則對降血壓藥的效果提出質疑,認為藥物根本無法發揮正常功效⋯⋯。

隨著醫師及醫院公開挺身,呼籲有關當局應儘速改變現行公立醫院的藥品採購模式,並劍指國內為降低醫療成本,而在 2018 年推出的「藥品集中採購計劃」亟需重新省視及調整,以符合當前的醫療環境。

這場源自「公民」的醫療改革運動,如何在中國網路長城內持續發酵?中國當局的後續反應為何?而同樣面臨「藥品短缺」狀況的臺灣,又能如何從中汲取經驗,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方?本文將與讀者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場「仿製藥」危機。

原廠藥退出中國市場的元凶:仿製藥

本次中國「仿製藥(Generic Drug)」爭議的導火線,源自大批原廠藥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引發醫界及公眾注意。

要理解進口藥為何退出中國市場,首先得提到原廠藥的「20 年專利保護期」。根據《Radio Free Asia》,所謂「原廠藥」是指藥商最早研發出的創新藥品,這些藥品在推出後通常會申請專利,保護期一般為 20 年。一旦這些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中國境內便有許多藥廠蠢蠢欲動,開始分析其藥品成分,仿製一款具有相同化學配方,但價格更為親民的版本。

原廠藥與仿製藥之間的競爭,在 2018 年中國推出「藥品集中採購計劃(Bulk Procurement Program)」後,變得更為嚴重。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放緩,國內健保資源嚴重不足,高額的就診費用加重了民眾的生活壓力。

為降低藥品及醫療設備的支出,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推出這一計劃,要求地方政府對公立醫院的七成藥品需求進行招標,藉由以量制價的方式,與藥商進行價格談判。

為了在公共醫院的藥品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國內藥廠加快壓低製藥成本的步伐,推出價格更低的仿效藥。隨著國內外藥品製造商的激烈競爭,許多海外藥商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其中包含德國知名兒童糖漿沐舒坦(Mucosolvan)、美國治療兒童過動症的思銳膠囊(Strattera)等。

根據統計,該計劃推出的 5 年內,不少藥商為爭取擁有豐富利潤的採購合約,將藥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五成;更有甚者,推出了比原廠藥低九成的仿製藥。其中最為知名的案例,便是知名止痛藥阿斯匹靈(Aspirin)的仿製藥,一顆僅要 0.03 元人民幣(約新臺幣 0.14 元)。

據《Radio Free Asia》報導,2024 年底,首次未見原廠藥進入「藥品集中採購計劃」的藥品名單,造成輝瑞(Pfizer)、拜耳(Bayer)、默沙東(Merck Sharp & Dohme)等跨國藥商黯淡退出,這也意味著原廠藥退出公立醫院的事實已成定局。未來那些仍選擇使用進口藥的民眾,亦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成本低廉的代價是犧牲藥效?

儘管仿製藥的推出確實幫助中國政府,在短期內降低了醫療成本,但其品質問題也引發醫界與民眾的廣泛質疑,甚至成為目前醫療領域的熱議話題。

根據《BBC》整理,今年 1 月,一段上海某醫院主任表達對藥品採購計劃擔憂的影片,在中國社群上廣為流傳。

該主任列舉了許多目前中國仿製藥的問題,其中包括抗生素引發過敏反應、血壓藥無法控制血壓、麻醉病人服藥後仍睡不著,以及瀉藥無法達到通便效果等。儘管影片受到言論審查,其與後續討論受到流量限制,但仍迅速引起廣泛議論,並在短短一個月內突破數百萬觀看,也讓更多民眾紛紛站出來,分享自己使用仿製藥後的不良反應。

此外,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在中國地方「兩會」期間,大量醫療專家針對「藥品品質參差不齊、藥效不穩定」的問題進行彙報。他們表示,公立醫院強制使用的仿製藥,療效明顯不如原廠藥,並進一步指出,這些「劣質」仿製藥的使用已造成醫病間的信任危機。

隨著網路輿論發酵,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表示,對藥品集中採購計劃下的藥品品質問題「高度重視」,並派出調查團隊前往上海與專家學者會面,著手進行產品優劣程度的調查。

然而,《路透社》報導指出,國家醫療保障局在 2 月初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的評估報告顯示仿製藥的「品質及藥效」與原廠藥完全一致。對社群中出現的「仿效藥效果較差」相關評論,該局亦表示,這些說法並不成立,而這些評論反映的是「部分使用者的個人主觀感受」。

中國藥品風波反映何種全球危機?

本次仿製藥爭議,無疑在中國社會引發了強烈迴響。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低迷、消費經濟壓力攀升的背景下,這場藥品風波更像是觸動了他們的「敏感神經」。

儘管仿製藥的推出能降低民眾的就醫成本,但藥效不良反應的廣泛分享,卻讓許多民眾對仿製藥望而卻步。畢竟維持個人健康是如此重要,絕非能輕易妥協之事,藥品的品質與療效更是他們難以忽視的核心問題。

轉向臺灣,儘管兩岸間情況有所不同,但國內過去亦曾傳出「藥品短缺」的問題。媒體報導指出,臺灣市場中約有高達九成的原廠藥需依賴進口。

面對原廠藥短缺的挑戰,臺灣時任衛福部部長薛瑞元曾表示,國內醫生與病人長期以來對原廠藥持有「品牌迷思」,許多民眾依然偏好使用進口的原廠藥。然而,他亦表示,只要民眾願意接受學名藥(編按:意指與原廠藥擁有相同化學成分的藥品),就能有效減輕藥品短缺帶來的壓力,並稍微緩解供應不足的情況。

儘管各國藥品短缺的程度不盡相同,但從中國的藥品風波中,我們仍可以看見,這不僅是對各國藥品政策的一大警示,也反映出全球醫療體系亟待改進的現實。

藥品的價格及品質,已不僅是醫療體系亟需解決的問題,更直接關乎每位民眾的健康福祉。隨著製藥技術不斷進步,如何在保障公民健康的同時,提供平價且可持續的醫療資源,是未來全球衛生政策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藥商、罕病與高級料理:醫院實習生「誤入」藥品說明會,才知市場原來這樣運轉!
●「『製藥』是一門藝術」?──「神農嚐百草」的勇氣加上「絕命毒師」的瘋狂,才可能成就一個「藥物獵人」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