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英國外商投資分析師,理財心法大公開

換日線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2月19日06:24 • 張育誠
英國外商投資分析師,理財心法大公開
英國外商投資分析師,理財心法大公開

「我的閒錢要放多少比例在股票上?」「我應該趕快買房、並投資房地產嗎?」「有哪個產業或公司,值得重點觀察嗎?」「外匯市場值得研究投資嗎?」……身為一名投資分析師,朋友們經常問我的問題,不外乎上述這些有關於趨勢、產業、投資組合的問題,也是我分享今天這篇文章的動機。以下希望以一個在英國金融業工作的員工角度,和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些我對投資觀念的淺見。

首先我必須說,前述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也沒有任何投資能夠保證穩賺不賠。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絕對應當要有不同的規劃與投資:

心法一:按人生階段做好資產配置

以投資中非常重要的原則:資產配置為例,一個剛出社會不久、有著穩定收入的年輕人,我很可能會建議他把閒錢的 9 成投資在股票大盤或股票型共同基金上面,而非債券型基金或固定收益型的投資產品,這個建議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很「激進」,但背後原因在「擁有穩定收入」這個前提。

「固定薪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就像是一種債券(固定收益型投資),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債券定期收息的形式。因此以整體財務規劃來說,要達到一般業界公認的積極型投資人 70:30 最佳股債投資比的話,其實可將大部份(可自由支配的)存款投資於股票市場。

相反地,已經接近退休、或靠退休金生活的健康年長者,就絕對不該讓自己承受過多波動風險,固定收益型商品的比例應大幅拉高。同時在超高齡化的社會中,為避免因「太過長壽」等因素導致退休金存款不夠用的情形,或許應有一定的比例投資在保險年金上。

心法二:可儘早購買自住宅,但強烈不建議買「投資房」

對許多青壯年族群來說,「要不要背房貸買房」也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大哉問。個人認為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應該盡早購置一間自住宅,但除非是地產相關的專業人士,否則最好不要再投資於其他房地產。

當然這個建議的前提,需要先考量自住宅的「持有成本」和「稅務成本」。例如在英國,自住宅不像台灣需要繳交房屋稅,因此長期持有的稅務成本為零,再加上自住宅賣出時,只要居住期間達到沒有將房屋部份出租、住家沒有營利用途等條件,便不需要繳交任何增值稅。

除此之外,房地產通常僅需先繳交頭期款,剩餘的款項則以多半遠低於個人信貸的(利率)成本,向銀行融資。這是一般人少數能以相對小的資金、槓桿大金額投資標的機會。

或許你會擔心槓桿放大也可能會讓虧損放大,但如果考量到自住的使用價值(use value)與其他附加價值如象徵價值、心理歸屬感、定期還款累積金融機構往來信用……等等,可以說通常都是利大於弊的。

而提到(每月需固定)償還房貸這件事,有些人會認為這會限制日常的現金流,或增加了用於其他投資管道的機會成本。但我認為其實扣除利息部份,由於大部份房貸支付金額相當於「存入」房屋資產中,相較於租房付租金時的「純花費」,還貸款更偏向是在累積資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買房後不可避免的傢俱購置等開銷──買傢俱的預算,其實也可視為「累積資產」的一環,品質佳的傢俱除了本身使用與觀賞價值外,若佈置搭配得宜,甚至有可能提高賣房時的金額。在這裡提供一個有趣的報導,由於英國人還蠻喜歡房屋周邊有紫藤(Wisteria)環繞,植物的種植也被視為一種資產,據房仲業者指出,將紫藤種的好的話,甚至可以提升 5% 的房屋價格呢!

至於我認為一般人盡量不要投資自住宅以外房地產的原因,乃是基於投資組合資產類別比例的考量。在財經投資界普遍來說,「房地產投資」都屬於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類目,而在業界多數專業具公信力的分析師和理財顧問,都不會建議一般人的另類投資佔據個人整體投資組合的 10%-25% 以上──這是因為過高比例(同時很可能集中在同國家地區)的房產,必然會讓風險過於集中,再加上如果使用槓桿,還會更擴大曝險比例,更不用說第二間以上的房屋在多數國家通常都會失去稅務減免等優惠,個人認為弊大於利。

心法三:做好稅務規劃,多多「投資自己」

我的第三個建議,是盡可能儘早規劃稅務、合法節稅,也要考量「投資自己」所需要的花費,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舉例來說:現今英國企業退休金制度的主流,為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簡稱 DC),若將薪水放入 DC 帳戶裡是完全不用課稅的,而且通常公司還會根據你放入的金額,在一定上限內提撥等比例的金額至你的帳戶。

由於英國個人所得稅制也是採累進制(應稅年收入 12,570 英鎊以下不用課稅,12,571-50,270 英鎊課 20%,50,271-125,140 英鎊課 40%,125,141 英鎊以上課 45%),因此英國有不少人主張「個人稅金極小化」,盡可能把薪水放入 DC 帳戶中壓低稅金。

但如此一來,每個月實拿的薪資金額會降低非常多,等於為了增加資產,壓縮現在能夠投資在自己身上的金錢。對我來說,不能量化的資本如文化資產(Cultural Capital)、象徵資產(Symbolic Capital)、社交資產(Social Capital)等,有時候比財務上的資產更加重要,也因此除了財務資產的累積以外,我會希望有一些年收入花費於上演說課(Elocution)、爵士鋼琴課、社交開支維繫同事與朋友的情感、旅遊增廣見聞等。也因此我個人不會僅為了節稅而犧牲實拿的收入。

當然,這點每個人的收入狀況、個人偏好和價值選擇都不同,並沒有對錯,單純追求財務資產的累積,也不是什麼不好。不過考量到現在產業趨勢往往變化極為快速,相信多數人都會同意,用於投資自己、終身學習的預算,還是不能省的。

心法四:不要忽視投資的「隱性成本」

我一向認為投資是為了獲得更多未來的時間,因此非常建議投資必須考量很多人會忽略的「時間成本」,避免花太多時間在鑽研財金知識、看盤操作、甚至管理多個房地產等等,盡量利用最少的時間、做最有效率的投資。

當然,有人本身就是財金專業或原本就對投資領域很有興趣,當今局勢或財務知識的攝取不用花太多時間便可達到一定水準,那自然可以花時間做些較為複雜的投資;也有些人是在某特定產業有豐富的經驗,對於業內生態瞭若指掌,也能簡單地利用這些知識買賣選擇權做投資。

但對多數非投資相關專業、特定領域知識也不能算精通的人來說,與其從零開始研究各產業、甚至各公司的背景及動向,那我會建議不如投資在大盤上來得更有效率。

雖說每個人適用的投資規劃都不同,無法一概而論,但個人認為除非興趣使然,否則無需花費太多時間、探究投資的知識或做各種分析,試圖成就「完美」的投資規劃。只要具備基本的投資概念、做好資產配置和風險控管,長期關注整體投資的大方向、大趨勢(而非單日或短期的股價),累積下來通常都能有相當不錯的投資成果。

至於投資外匯市場,個人認為對非相關從業人士來說,它其實已經不算是「投資」、而更像是在「賭博」了。原因在於外匯市場交易是個零和遊戲,有人賺錢勢必有另一方賠錢,即使是利用各種技術分析來提高「勝率」,在現今多變的環境、氣候變遷下產生的各種天災、各地戰爭導致的物價波動……等,都會使利用歷史資訊外差法來預測未來趨勢的準確率大幅下降,也因此我會建議避免花太多心思在外匯市場上。

最後,無論是哪種資產類別的投資,必然都伴隨著風險,投資期間也勢必會遇到經濟蕭條的時期,但只要妥善分散風險、長期投資,時間往往會是你最佳的朋友──財金業界做過很多相關統計,若能將投資標的適度分散到世界不同主要市場,並將投資時長拉至 20 年,幾乎不管哪種資產類別,都是呈現上漲的趨勢。

比哪些投資標的「會漲」以外,大家也請不要忘了理財規劃才是背後的根本,最佳化個人的預算分配,才能有效地提升財富累積後的個人整體生活品質。祝福大家投資順利!

【延伸閱讀】

●投資理財自己負責,絕對不要相信(偽)「專家」的建議
●日本篇:年輕人不再相信長輩說的「儲蓄神話」,開始積極學投資自救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