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裡,衝突無可避免。從「不小心推了同學」到「爭奪誰先玩遊戲」,這些摩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練習場。由於孩子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且缺乏練習反思的機會,遇到衝突時就容易情緒化甚至動手動腳。因此,學習如何應對衝突,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文/蔡政霖(菜桃老師)
幫孩子拓展衝突應對策略
面對衝突,大人很容易急著判定是非對錯,要求孩子道歉或忍讓。然而人際互動中,衝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每種方式各有優缺點。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各種策略,讓他們建立多元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每次都用同樣的方式應對。
一般來說,有四種常見的衝突處理方式:
1. 退出或淡化衝突
有些孩子選擇轉身走開,不想糾結於爭執,像是當朋友搶走自己想玩的玩具時,就先去玩別的,等心情平復再回來。這種做法有時能避免衝突升級,讓雙方的關係可以維持表面和諧,但若是衝突的根源沒有被真正處理,情緒可能會在暗中發酵。
2. 雙方尋求共識,找出解決方案
適用於雙方願意溝通並找出共識的時候,例如當兩人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時,討論決定輪流玩或一起玩。這種方式能打開溝通的橋梁,讓雙方覺得彼此的想法被理解,關係也更和諧。但這需要更多時間與耐心,若其中一方過於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願意讓步,雙方可能會陷入僵局。
3. 妥協,各退一步
適用於雙方都願意讓步的時候,例如在遊樂器材上一人少玩五分鐘,讓另一個人也能玩到。這能培養利他精神,幫助孩子學習合作。然而,有些孩子可能誇大自己的需求,或是高估自己能退讓的程度,最後覺得自己吃虧了,心裡充滿委屈。
4. 由權威仲裁(如老師、家長介入)
當衝突嚴重,難以自行解決的時候,有些孩子可能跑去找老師或家長評理,讓大人來決定誰對誰錯,或要求對方道歉。這種方式能快速平息爭議,但如果孩子習慣依賴大人解決問題,可能會讓衝突變成「誰贏誰輸」的對抗,讓輸的一方心生怨恨,甚至想要報復。
這些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視當下的情境而定。理解不同方式的影響,能幫助孩子在面對衝突時做出更適合的選擇,而不是僵化地只會「吵回去」或「忍氣吞聲」。
培養孩子的反思能力
孩子在衝突中不僅需要應對策略,更需要發展「思考」的能力。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解決衝突,特別是以下幾個重點:
1. 對方的感受與想法可能是什麼?除了原本認定的想法,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幫助孩子理解對方的立場,降低誤解。
2. 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孩子使用「我訊息」的方式,例如:
「昨天你拿走我的鉛筆,我覺得很不開心,因為那是我的東西。」
「當你不跟我說話時,我會覺得難過,我想要你告訴我為什麼你會不開心。」
【專家講堂.免費報名】破解1-8歲情緒密碼丨讀懂孩子的心、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兒童心理專家楊俐容主講
3. 自己可以做哪些調整?讓孩子思考,除了期待對方改變,自己也能如何做得更好,如:「下次我會先問清楚對方是不是故意的。」當孩子學會思考衝突的不同面向,他們的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能力也會大幅提升。
若是自知理虧,如何好好道歉?
如果發現錯在自己,學會認錯,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爸媽可以跟孩子討論釋出善意的方式,如道歉、補償或表達願意和好。
然而,有時孩子會抗拒道歉,因為他們將『道歉』與『自己很糟糕』畫上等號,覺得認錯就等於自己不好。這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1. 傳達對孩子的理解
「我知道你不小心做了這件事」、「我知道你剛剛很生氣,所以摔了他的東西」
2. 建立安全感,以解決問題立場出發
「我希望你跟對方道歉,不是因為我覺得你很糟糕,而是我們要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不會因為你去道歉就不喜歡你,只是我們需要一起努力,試著讓對方不要那麼生氣」
3. 陪孩子練習道歉句型
● 表達行為的歉意:
「對不起,我剛剛_(做了什麼事)」。
● 釋出互動的善意
「我知道你很生氣」「我知道你很難過」
「我可以(幫你善後)」「我可以(作為補償)」
「希望你可以原諒我」「我希望我們還是可以當好朋友」
● 展現改變的誠意:
「下一次我會更注意」(要說出來注意什麼)
「以後,我會怎麼做」(指出調整的正向行為)
透過這樣的練習,孩子會更願意道歉,也能真正理解道歉的意義,而不只是機械式地說「對不起」。
人際衝突並不可怕,它是孩子學習社交的成長機會。我們不需要急著幫孩子「解決」每個衝突,而是陪伴他們學習不同的應對方式,培養反思能力,並理解如何修復關係。
下次孩子因為衝突回家時,不妨試著一起回顧發生了什麼,探討不同的處理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只是「吵贏」或「認輸」,而是有更多選擇來面對人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