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制美國加徵關稅的應對措施,不同於加拿大和墨西哥,也不像上一次貿易戰時那樣,採取「以牙還牙」的簡單策略回應,既不懼怕雙方在經貿領域繼續對立,也留下了通過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的餘地。
中美關稅大戰正展開新一輪的正面較量,牽動全球關注,但後續的發展態勢,還是要看中美各自的國家領導人如何談判博弈。
這場「戰事」的演變無疑充滿戲劇性,當美國時間2月3日午夜,美國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中國輸美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的措施正式生效,就在短短的1分鐘之後,中國政府部門便宣布了五項反制措施。
首先是對美國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徵收15%的關稅,其次是對原油、農業機械和一些汽車,包括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的關稅,這些措施將於2月10日生效。中國政府還立即對鎢、碲等關鍵礦產的出口實施限制,其中許多礦產用於生產高科技產品。
另外,並將美國PVH服裝集團和基因定序公司因美納(Illumina, Inc.)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將美徵稅措施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中國市場監管部門還表示,已對Google展開反壟斷調查,儘管Google在2010年已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但仍然在中國大陸擁有廣告業務。
基因定序公司因美納。取自X@illumina
中國預留談判空間
《BBC》分析,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從2月4日至2月10日這個時間點,理由是這在兩國爆發全面貿易戰之前,給了兩大經濟體一點「談判空間」。
原先《華爾街日報》報導,傳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關稅大棒舉起的24小時內,「下一個電話會打給中國」,各界預料,川普就是想看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不會透過溝通談判做出讓步?
豈料劇情再度發生反轉:在新關稅政策公布後的某個公開場合,記者問川普何時和習近平談話,有任何新消息嗎?川普回答:「沒有,我們會在適當時機與他通話。我不急,一點都不急。」似乎又為未來的這場中美元首對話帶來變數。
中國財經暢銷書作家吳曉波「點評」新一輪中美貿易戰,部分機靈的華爾街交易員早就認為,一直以來,川普玩的就是「膽小鬼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兩名車手驅車相對而行。如果有一方轉彎,而另一方沒有,沒有轉彎的就贏了,而轉彎的一方會被恥笑為膽小鬼;若兩人都拒絕轉彎,便兩敗俱傷。」吳曉波指出,從博弈論的角度看,這個遊戲的最終目的不是相撞,而是看誰率先妥協。
畢竟,對川普而言,關稅永遠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就像先前宣布對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徵收25%的關稅的「劇情」,加拿大強硬反制,墨西哥計畫派遣1 萬名國民警衛隊防止芬太尼和非法移民進入美國,結果「獲得」川普寬限一個月後再加徵關稅。
華為上海旗艦店裡,外國人正在試乘新能源汽車。邱莉燕攝
中南海戰術分層次
不過,對中國大陸而言,加稅無論是手段還是目的,聚焦點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全力拚經濟。
美國對中國大陸是全部商品都加稅,反觀中方對美方卻是相當有針對性,便有分析師判斷,其實只占美國輸入中國商品的30%,可見雙方的「懲罰力度」並不對等。
「中國政府不會像上次貿易戰時那樣,以簡單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應,」《BBC》指出,這一回中南海可能會更具策略性。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副會長溫蒂.卡特勒(Wendy Cutler)在接受中國財經雜誌《財經》訪問時,也有類似的觀察。她表示,中國大陸的應對是一系列的措施,而且超越了關稅互槓的層次,像是對鎢等金屬實施出口限制,對Google展開反壟斷調查,並將2家美國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名單,這表明中國大陸已經構建了「清單式」的策略。
「下一步就看中美之間是否就此進行直接溝通,這對討論其他問題也將具有指導意義,」溫蒂.卡特勒說。
由此看來,川普這一通「不著急打給習近平」的電話,應該還是會在中南海響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