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費里尼百歲冥誕,推薦《小牛》《大路》等 5 部費里尼電影,一起認識這位影史傳奇導演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20年05月19日18:02 • 史巴基

「費里尼太厲害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對『把某種想法傳達給別人』這件事產生了敬意。」

──〈甜蜜生活〉,村上龍《電影小說》

1993 年,甫從奧斯卡獲得終身成就獎的費德里科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驟然離世,為世界影壇投下震撼彈。這位獲得多次國際影展大獎的導演,已與公認的電影大師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齊名,獨樹一格的風格讓他的名字成為英文單字,舉凡具有怪誕異想、超現實的特質,你都可以使用「felliniesque」(費里尼式)來形容。

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大衛林區 (David Lynch)、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伍迪艾倫 (Woody Allen)、艾米爾庫斯杜力卡 (Emir Kusturica) 等國際知名導演,都曾公開表示過費里尼對他們的影響。 

義大利名導費里尼。
義大利名導費里尼。

費里尼。

 

「費里尼式」的電影浪漫:一代傳奇影人費德里科費里尼

1945 年,費里尼編劇、羅塞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執導的《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  開啟了影響世界電影史甚鉅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o) 運動。他筆下安娜麥蘭妮 (Anna Magnani) 飾演的婦女碧娜 (Pina) 遭到槍擊的橋段,主角在故事中段死亡的橋段帶給當時世間多大的震撼,那一幕也成為今日教科書提及這時期電影不會被遺漏掉的畫面。 

費里尼執筆、羅塞里尼指導的電影《不設防城市》。
費里尼執筆、羅塞里尼指導的電影《不設防城市》。

《不設防城市》。

費里尼執筆的另外一部作品《愛》(L’amore) 可能較少為人知。《愛》分成兩個部分,〈The Human Voice〉以及〈The Miracle〉,幾乎可以說是安娜麥蘭妮的獨角戲。

費里尼本人也在其中的〈The Miracle〉段落客串,飾演婦女(安娜麥蘭妮 飾)誤認為聖人 (Saint Joseph) 的過客,也許這是他銀幕上的首度亮相,當時可能沒有人料想得到這位風流倜儻的胚子,會在新寫實主義時期過後展露頭角,不僅走出自己的風格,也成為另一個影史的深刻影響。 

電影《愛》中客串登場的費里尼。
電影《愛》中客串登場的費里尼。

《愛》費里尼。

今年正逢費里尼百年冥誕,將在七月展開的金馬經典影展早在年初便確定將以費里尼作為主題,正是接觸這位導演的好時機。以下列出了五部費里尼生涯的重要作品,不妨當作認識這位影壇大師的敲門磚吧。 

 

《阿瑪珂德》

費里尼電影《阿瑪珂德》劇照。
費里尼電影《阿瑪珂德》劇照。

《阿瑪珂德》(Amarcord, 1974) 是關於 1930 年代的義大利濱海城市中,一位青年蒂塔 (Titta) 生活周遭各種奇怪的人事物。片名是出自現今義大利里米尼 (Rimini) 的方言「a m’arcôrd」,意味著「我記得」,而里米尼正是費里尼的家鄉。

《阿瑪柯德》可以視為費里尼的半自傳作品,而「Amarcord」也因為這部電影,成為了義大利的新詞。

費里尼電影《阿瑪珂德》劇照。
費里尼電影《阿瑪珂德》劇照。

《阿瑪珂德》帶有濃厚的思鄉情懷,從馬勃菌揚起開始,居民隨之起舞,伴隨似旁白的對白──「當馬勃菌出現時,寒冬正在遠去」、「當馬勃菌出現時,就不再是冬天了」──我們於是知道,馬勃菌如棉花如飄雪的到來,代表這個小鎮的春天來臨。

全片就如同日常的散文日記,不帶明顯的故事主線,雖然為自傳性的作品,卻將視角灑落在許多角色身上,詩意地為我們展示當地的迎春祭典、校園生活,以及當時法西斯的政治環境,帶給我們時而超乎現實、如幻似真的觀影體驗。 

 

《八又二分之一》

費里尼電影《八又二分之一》馬斯楚安尼。
費里尼電影《八又二分之一》馬斯楚安尼。

1960 年代初期,費里尼在接觸榮格著作後,榮格對阿尼瑪斯 (animus)、阿尼瑪 (anima),以及集體潛意識的心理學見解深刻影響到他的《八又二分之一》(8 ½, 1963) ,以及之後的《鬼迷茱麗葉》(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5)、《愛情神話》(Fellini’s Satyricon, 1969)、《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 1976)、《女人城》(The City of Women, 1980) 等作品。

費里尼的名字總無法與《八又二分之一》分開,這部片總被列在電影系學生必看電影清單、各大影史最重要電影名單之中,是部只要是影迷、文青(或假文青)都亟欲朝聖的作品,也是美國名導馬丁史柯西斯每年必定重溫的電影著作。後來成為形容詞的「費里尼式」(Felliniesque) 正是以此片的風格──超現實、怪誕、荒謬,來做意義指涉。

《八又二分之一》講述導演貴多的第九部作品已經進入拍攝階段,而他卻深陷創作危機,不但劇本難產,選角也遭遇瓶頸,拍攝因此陷入死胡同之中。敘事以夢境、幻想、回憶,以及現實穿插,眼花撩亂卻又令人目眩神迷。 

費里尼電影《八又二分之一》劇照。
費里尼電影《八又二分之一》劇照。

恰巧的是,有人總結費里尼拍攝這部片之前所有的作品,包括了六部長片、兩部短片,還有一部與他人合拍的電影,正好是八部半,與片名、貴多尚未完成的第九部作品呼應,除此之外,《八又二分之一》的內容還可以對應到費里尼在現實中未能拍攝出的《The Journey of G. Mastorna》。

《生活的甜蜜》

費里尼電影《生活的甜蜜》劇照。
費里尼電影《生活的甜蜜》劇照。

儘管超現實、幻想是費里尼的標誌,但別忘了費里尼也曾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主要編劇,他早期的電影仍帶有濃厚的寫實色彩。而《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1960) 就像是之間的分水嶺,已經帶有許多奇想、大膽的景象,也是費里尼與《八又二分之一》飾演導演貴多的馬切洛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的首次合作,他在《生活的甜蜜》飾演主角馬切洛。 

《生活的甜蜜》藉由穿梭在羅馬上流社會中的馬切洛,將當地享樂主義的糜爛展露無遺,有時是美好浪漫的──有看過此片的人絕對不會忘懷,夜晚走入噴泉中的安妮塔艾格寶 (Anita Ekberg) 是如此美麗動人,但有時就如同這個畫面切換的下個鏡頭──破曉過後的他人視角,兩人在偌大的噴泉裡顯得多麼可笑空虛。

費里尼電影《生活的甜蜜》馬斯楚安尼、安妮塔艾格寶。
費里尼電影《生活的甜蜜》馬斯楚安尼、安妮塔艾格寶。

本片裡頭,馬切洛的同事 Paparazzo,極盡所能捕捉名人新聞的樣態,也催生出另一個英文單字「paparazzi」,也就是現今社會也十分猖獗的狗仔隊。 

 

《大路》

費里尼電影《大路》劇照。
費里尼電影《大路》劇照。

費里尼的代表作《八又二分之一》常讓他被貼上艱澀難懂的標籤,如果你也覺得費里尼電影都是長那樣,就看看《大路》(La Strada, 1954) 吧! 

《大路》仍具有不少新寫實主義的特色,講述著鄉村女孩傑索米納(茱莉艾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 飾)被賣給流浪藝人贊巴諾,成為他馬戲跟班死後的替代品,兩人因而踏上旅程。贊巴諾粗暴無理,也是將心裡話深埋心中的硬漢,傑索米納雖然嘗試與他磨合,兩人卻總是無法誠心接納彼此。 

正如片名,《大路》是部公路電影,是傑索米納與贊巴諾兩人相容的過程,有時滑稽,有時令人潸然淚下。有著費里尼喜愛放入片中的戲班雜耍元素,卻也體現出丑角的心酸。傑索米納的小丑妝容在觀賞後總會烙印心中後,才赫然發覺有著默劇演員卓別林的神態。 

費里尼電影《大路》茱莉艾塔瑪西娜。
費里尼電影《大路》茱莉艾塔瑪西娜。

此片獲得了當年威尼斯影展「銀獅獎」的肯定,並在三年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如果說《生活的甜蜜》費里尼捧紅了馬斯楚安尼,那《大路》便是捧紅他後來的妻子茱莉艾塔瑪西娜的作品。近年一部稱為《尋找費里尼》(In Search of Fellini) 的劇情電影,片中未經社會化的露西,就是因為看了《大路》之後,便不顧一切,而展開找尋費里尼導演的義大利之旅。 

 

《小牛》

費里尼導演電影《小牛》劇照。
費里尼導演電影《小牛》劇照。

《小牛》(I Vitelloni, 1953,亦翻為《浪蕩兒》) 是關於居住在海邊小鎮裡二十來歲仍無所成就的五名男子的生活樣態。與《阿瑪珂德》一樣,也可視為費里尼的自傳作品,但此片更聚焦在同儕情誼之上。 

這五名男子合稱「小牛幫」,他們之中有到處風流的、能唱歌劇的,也有擅寫劇作的,他們總會講著,要離開小鎮,到大都市發展,然而最後離開的,只有最沈默寡言的莫拉多。 

費里尼電影《小牛》佛朗哥英特蘭希。
費里尼電影《小牛》佛朗哥英特蘭希。

莫拉多是由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品、維多里奧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執導的《擦鞋童》(Shoeshine, 1946) 主演佛朗哥英特蘭希 (Franco Interlenghi) 所飾演。有別於小牛幫其他成員,莫拉多是最正直的一個,在片中他遇上年幼卻又工作的鐵道員男孩貴多,兩人遂成為了莫逆之交。有意無意,這男孩與十年後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片中的導演剛好同名,而隻身離開的莫拉多的未來,會不會就是《生活的甜蜜》闖蕩羅馬當中的馬切洛呢?將出身濱海城鎮的費里尼生平來做對照,他的電影也別有趣味。 

費里尼電影《小牛》劇照。
費里尼電影《小牛》劇照。

《小牛》是筆者看過的費里尼作品中,私心最喜愛的,這部片捕捉到了鄉下人對大城市的嚮往、年輕人對未來滿懷憧憬卻又躊躇不前,也能看到日後費里尼作品常出現的熱鬧嘉年華與過後的空洞寂寞,還有莫拉多決心離開後的不捨與迷惘,是部自剖深刻且誠摯的作品。

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威尼斯「銀獅獎」,在《賣藝春秋》(Variety Lights, 1950)、《白酋長》(The White Sheik, 1952) 接連失敗後,倘若《小牛》沒有成功,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費里尼。 

由衷感謝小牛幫的這群浪蕩兒,讓這個世界擁有費里尼。  

延伸閱讀: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