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網路世界挺身執筆抗疫 網紅阿金醫師做的事

LINE TODAY

發布於 2021年09月25日01:00

2021年5月的台灣很不尋常,街道上流動的人群隱隱流露出一股不安和恐懼的氛圍。在全世界造成上億人確診,400多萬人病逝的COVID-19病毒衝破了台灣嚴守一年的防線,以驚人速度侵入鄰里社區。台北市和新北市首當其衝,三級警戒下的街道瞬間空無一人,宛若空城…… 

當媒體每天緊跟指揮中心記者會,密集播報各地疫情及防疫破口的新聞同時,這一切看在服務於台南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暱稱阿金醫師)的眼中,反而沒有恐懼,而是冷靜的思考該如何迎戰這次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

利用網路發聲,阿金醫師走出白色巨塔的侷限。(阿金醫師提供)
利用網路發聲,阿金醫師走出白色巨塔的侷限。(阿金醫師提供)

不驚不懼 開臉書定人心

 18年前,阿金醫師正好在台大醫院胸腔科擔任總醫師,遇到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襲台,身處第一線搶救病患的經驗培養了他的敏銳度,因而在媒體傳出中國武漢出現不明肺炎已有27例,台灣尚未有確診病例之時,他即密切注意,並冷靜以對。他不改樂觀地說:「SARS當初在沒有疫苗、沒有防護設備的重重困難下都走過來,相對新冠疫情也就沒那麼可怕了。」

「擊垮我們的是人性而非病毒」阿金醫師始終堅定地說。十多年重症醫療經驗,加上親身走過SARS疫情,早已養成陳志金在愈是危急時,不驚不懼、冷靜思考的態度。梳著黑白髮交錯的中分頭髮,挺直的腰桿,說話時帶著微笑、語調親切也透露出對堅持的事一絲不苟的態度,「雖然這次在南部醫院服務,不在第一線抗疫,但預期接下來這世紀疫情不僅會奪走生命,恐也會帶來恐慌、排擠,甚至歧視……,該想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他的態度展現了一種醫者的積極、果斷與正向。

起心動念下,2020年1月4 日他開設了臉書粉絲專頁,利用網路世界即時傳達疫情正確資訊,他娓娓道出初衷:「透過網路可以讓民眾不致因為誤解產生恐慌,最終可以帶動正向循環。」於是,他以幽默有溫度的文字解說那些拗口的醫學名詞如「微解封」、「校正回歸」、「解盲」、「殘劑」等,還有向大眾科普說明醫療器材,所謂「救命神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的重要性。阿金醫師還自拍影片教導民眾辨識血氧計真偽、快篩自我檢測等,至今吸引多達25萬「金粉」關注,意外躍升網紅之列。

有別於醫師的職業日常,阿金醫師犧牲寫研究論文、升等報告的時間,在忙碌緊湊的生活節奏中,善用空檔更新臉書內容、回覆網友問題,沒有另請小編的他笑著說:「我已經是重度手機成癮了!」他隨時隨地都緊盯手機螢幕,看到假訊息隨即查證澄清,輔以正確的說明。隨著粉絲互動頻繁與網路聲量日漸壯大,有時他的一則貼文甚至可以觸及數百萬人。

「這次疫情比之SARS最大的不同在於負面假消息太多,很多股力量在那裡拉扯。我在臉書上的使命就是安定人心,要帶出一股『善良溫暖的風向』。」他語重心長道說。

阿金醫師自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阿金醫師提供)
阿金醫師自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阿金醫師提供)

重症病房前的糾結 放過自己

相較於雙北情況,南臺灣疫情相對較好,但疫情的影響仍可見於他鎮守的加護病房。阿金醫師最近接手兩、三例因老人家跌倒或中風病例,家屬都懷疑和打疫苗有關。「是不是我的錯,不該堅持去打疫苗?」面對家屬的內心糾結與懊悔,阿金醫師深切了解那種「疫苗不打不行,打了又怕」的家屬心態。「尤其,是家中下決定的那名子女,一旦長輩出事更是自責!」他點出了醫療現場中的人性面。此時,陳志金就不只是位重症醫師,更需要化身心理諮商師,嘗試陪伴家屬,以朋友的口吻勸慰當事人:「不用太自責,打疫苗是為長輩好」。

「還有長者中風,懊惱不安的家屬質疑是打疫苗惹的禍!」他從醫學觀點分析「中風是因心血管問題,而去打疫苗純屬巧合,家屬打疫苗的決定是對的,且兩者的發生機轉不一樣,只是時序上相近,很難確定是有因果關係。」他回想勸慰家屬的當下,也不難理解醫療現場中的各種應對,不只是生死問題,而是心結的解套。

推動十多年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陳志金讓家屬充份了解治療有那些選項,善用圖片、模型說明未來如果發展到要使用插管、氣切等治療和照護方式,以及病患和家屬可能要面對的各種問題,協助家屬在天人交戰的時刻,做出決定。阿金醫師說:「那(做決定)並不容易,而在疫情期間也會利用視訊方式對無法到場家中成員解說,幫助他們充份理解,安心的做出決定。」

切身之痛 推醫病資訊對等       

陳志金的不厭其煩是因為他懂得家屬心中的「苦」。原來,這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學霸」,17歲失去母親時,主治醫師只留下簡單的英文病名「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而沒有其他隻字片語,加上他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少年那時的自責和內疚深刻心底,一直跟著他也促使他走上醫學之路,在這條路上致力改善醫病資訊不平等的情況。因為同理,而能同情,進而弭平其中的苦痛。

陳志金的ICU日常除了例行開會、查房及每週一次的「打鼾與睡眠障礙」門診,很多的時間和心力都投入在與家屬的溝通。他一路從社會底層走過來,阿金醫師白袍下藏著對病患及家屬的同理心。這位暖醫一直以來強調「醫病也要醫心」,所以常見他每天花上一、兩個小時以上,甚至花上好幾天致力解開家屬的疑惑,努力成全病患和家屬,幫助彼此不再有遺憾。

「讓醫療不再是冷冰冰的議題,而是具有關懷和溫度的救治。」一直是這位重症醫療專家的理念。「十多年來,我投入和死神搶時間的救治重症病患行列,不只是治病,當無法救回病患之際,更要救那些無助的家屬,撫平他們的內疚自責,能安心地度過接下來的日子。」 說到這裡,他想了想、頓了頓,「這一切也可能是為了撫慰那個在17歲時失去母親,而一直無法釋懷的自己。」 

利用網路發聲,阿金醫師走出白色巨塔的侷限。(阿金醫師提供)                                                                                  
利用網路發聲,阿金醫師走出白色巨塔的侷限。(阿金醫師提供)                                                                                  

不便生活下 疫情教會我們的事   

疫情威脅眾人的生命、造成生活諸多不便,或許有人因此埋怨生不逢時。但阿金醫師另有一番見解。他說,「許多人因此學會靜下心自省,珍惜和親愛的家人多了難得的寶貴時間相處互動,改變了人們平時習以為常的事等。其實,新冠疫情並沒有這麼可怕,也許此時正是可以趁機重新檢視生活的契機。」他依舊不改樂觀地分享自己的看法。

「就像以往,我搭計程車或公車上班,疫情後就改成走路通勤,來回20分鐘左右的路程,還可以趁機欣賞周遭街景。即使到了醫院我也少搭電梯,練習從1樓走到11樓辦公室,肺活量也愈來愈好了。」他難掩興奮的說著。因為疫情,他另外發現了另外一片嶄新的美好。談到興起,他還說,以往和孩子每天相處不到5分鐘,但國中因為疫情而停課,意外讓親子相處時間變多了。

「我就揪兒子一起練習疫情相關的英文單字,科普解讀台灣疫情,還可以和孩子分享醫院裡面的各種故事;也和家人一起在家追劇、運動,家人、親子互動的時間增加很多。」暖醫訪談至此,難掩一名父親的喜悅。或許不久之後的未來,他回想起來,會滿感激有這段時間!           

走出白色巨塔 網路成溫暖傳送門

疫情籠罩下,人們面臨病痛及生離死別的痛苦,有些人沮喪消極而走不出來,但也有人可以不同視角看世界。阿金醫師秉持著「無論在什麼位子,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更有溫度的人」的初衷,他在疫情期間選擇跨出白色巨塔,利用網路社群平台發聲,以「更接地氣」的科普方式,觸及更多層面的普羅大眾,創造專業的醫療聲量,也發揮醫者對社會正面影響力。(中央社 /陳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