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瘋掉、瘋掉、通通瘋掉!!」─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克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9年05月28日17:06 • 發布於 2019年05月27日16:00 • 詔藝

**「我必須畫到瘋掉為止。」- 恩斯特bull路德維希bull克希納

ldquoIch muss zeichnen bis zur Rasereirdquo - Ernst Ludwig Kirchner

克希納,191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藝術家自畫像〉(Kopf des Malers/Selbstbildnis),油彩畫布,192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家生平】

恩斯特bull路德維希bull克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 - 1938),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 Bavaria),父母都有著普魯士(約當是當今中、北德地區)的血統,父親曾任職開姆尼茨工業大學(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紙質科學的教授。1901年,克希納進入德勒斯登的皇家技術大學(Koumlnigli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學習建築,1903年至1904年在慕尼黑學習,1905年再回到德勒斯登完成學位。同年,克希納與Fritz Bleyl、Karl Schmidt-Rottluff和Erich Heckel,共組了現代藝術史上最著名也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團體之一「橋社」 (Die Bruumlcke/The Bridge)。這幾位藝術家的創作力圖避開傳統學術風格,企圖尋求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期許成為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橋樑 - 即是「橋社」一詞的由來。他們一方面回應了過去的藝術大師,如杜勒(Albrecht Duumlrer, 1471 ndash 1528)、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uumlnewald, 1470 ndash 1528)和 老盧卡斯bull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472 - 1553),也試圖和他們當時代的國際前衛運動(Avant-garde),如以孟克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後印象派、康丁斯基所代表的藍騎士等有所回應與連結。作為對其德國文化遺產的肯定,橋社這幾位藝術家除了前衛藝術外,同時也致力於舊媒材如木版畫在內容上的重新表現。1913年,這個對藝術史產生無比巨大影響力的社團,因克希納在編纂〈橋派編年史〉(Chronik der Bruumlcke)時,過於突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又意有所指其他成員抄襲他的風格,造成其他成員不滿,該團體因而解散。同一年,克希納的作品被帶至當時美國最重要的國際藝術展〈軍械庫展〉(The Armony Show),展示了他最著名的創作系列〈Street Painting Series〉(街景繪畫系列),自此站上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的重要舞台,並受到市場及學術界全面的肯定。

克希納,〈一群藝術家〉(Eine Kuumlnstlergruppe),約1926至1927間。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Erich Heckel and Otto Mueller Playing Chess by Ernst Ludwig Kirchner〉,油彩畫布,191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自願服役,但期間精神狀況一直不穩定,且強烈依賴某些藥物和酒精,使他頻繁進出精神疾病機構接受治療,在終戰前遭除役。不過在此期間他創作出令他在藝術史上成名的最重要畫作〈作為士兵的自畫像〉。1933年,他的作品被納粹稱為「墮落藝術」(Entartete Kunst/Deganerated Art),並於1937年遭強制出售或銷毀了600多件作品。

克希納,〈作為一位士兵的自畫像〉(Selbstbildnis als Soldat),油彩畫布,191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和夥伴們打破了自1600至1900這300年來,德國在歐陸藝術發展上陳腐的美學觀。在橋社之前,歐洲藝術前進的動力主要以英、法兩國為首,德國依舊停留在學院派傳統鄉間風景或大眾世俗的藝術品味上,克希納和橋社開創了德國式表現主義風格,從此對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P

克希納,〈瑪麗威格曼的死亡之舞〉(Totentanz der Mary Wigman),192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客廳〉(Das Wohnzimmer),油彩畫布,192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風格】

克希納深受高更和梵谷畫風的影響,因此主張「反自然主義」,他以主觀情感來洞悉主題,並不客氣地運用違反現實的色彩繪畫,崇尚直覺、非刻意、不矯揉造作的創作,而這種畫風往往奠基在波希米亞式、極為隨性,或可以說是放蕩不羈的生活氛圍中。透過橋社畫家Fritz Bleyl的描述,當時他們找來的年僅15歲的模特兒,「…[她]是一個非常活潑、美型、快樂的個體,特別是在她少女初萌狀態下,沒有因愚蠢時尚下的緊身胸衣造成任何變形,完全適合我們的藝術需求。」(ldquoa very lively, beautifully built, joyous individual, without any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silly fashion of the corset and completely suitable to our artistic demands, especially in the blossoming condition of her girlish buds.rdquo)從克希納留下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有許多人像和人體描繪的作品。他畫中人物雖然也受到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ndash 1954)野獸派(Fauvism)的影響,用色大膽叛逆,乖離一般人的認知,毫無章法,但克希納更進一步,將根深於人類狂暴的本性中那種情感上的非理性,更加肆無忌憚地以扭曲和暴力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都可以從他激進的繪畫線條和筆觸中發現感受。

克希納,〈Marzella〉,油彩畫布,1909至19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Dodo und ihr Bruder〉,油彩畫布,190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自我梳理行為〉(Sich kaumlmmender Akt),191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除了人物畫作外,克希納最為人稱道的應屬於他的街景系列。這系列作品可以看的出來受到以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為首的未來主藝(Futurism)影響甚深,特別是對於城市題材的描繪。未來主義比較著重在畫家眼中所見興起中工業都市風貌的造型,以及客觀現象方面的描繪。但在克希納的作品中,除了再現了當時德國大都會中充滿活力的繁華都市景象外,也透過畫家自身的觀察,對於大街上人們的心理狀態,做出更多在細節上具表現力的鋪陳。克希納熟練地運用他啟發自哥德式風格「尖尖的」、「間斷式造型的」畫風,保留藝術家夾雜著原始藝術、憂慮、有點發狂、不安、恐懼、不穩定的筆觸,描繪畫中看似面容憔悴或空虛的行人、街景的細節,並賦予參觀者以一種類似於素描的視覺體驗。@P

薄邱尼,〈都市的興起〉(The City Rises),19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柏林街景〉(Berlin Street Scene),油彩畫布,191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作為一位在服役期間為救護車上的救傷兵(medic ambulance driver),克希納看盡了戰爭中殘酷血腥的大屠殺以及血肉橫飛的人體,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創傷,他不僅僅畫出他所見,其作品反應出他本人的心理狀態。性格極端加上長期宿疾的結果,其作品常流露出某種病態的焦慮與壓抑,並帶有一些神經質傾向。透過畫面中宛如凸面鏡聚焦重點放大的效果,強化其作品象徵性和表現性本質的追求。他在畫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衝突,並將由這種衝突而產生的痛苦,綿延不斷地傳達給觀者。

有人比較後印象派梵谷和克希納在畫布上所產生的力量,其比喻是:前者如果是雷陣雨(thunderstorm),後者就是暴風雨(hurricane)。克希納採用學自梵谷的情緒性筆觸和鮮明的色彩,加上他自己獨創除去畫面深度、略具裝飾性平面效果的圖像,對於觀者有種很強大的吸引力。而他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有著極為個人化的揀選,甚至他標誌性地調校出同時具原始和頹廢感、帶有強烈戰爭下焦土味的黃色,也特別被畫商與藝術家稱為「克希納黃」。

克希納,〈沐浴中的士兵〉(Das Soldatenbad),油彩畫布,1915。Image Courtesy of Sothebyrsquos

【傳奇的完結】

1931年,克希納成為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Prussian Academy of Arts)的成員。但隨著納粹在德國掌權,他的作品被當局認為具有心理性疾病會腐蝕人心而被禁止販售。1933年,他被迫從任職的學校辭職。即使克希納並非猶太後裔,也和種族主義無關,但它確確實實是位文化恐怖主義下的犧牲者,這令他對其深愛祖國的情況越來越感到不安,心理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情緒上也更不穩定。之後的作品的內容更加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滿戰爭傷痕下的暴力與悲觀主義情緒,孤獨、隔閡和焦慮之感,藝術家的情緒也瀕臨崩潰邊緣。1938年,克希納於當地上午十時左右,使用一隻左輪手槍射向自己心臟,結束了他58年的生命。位於瑞士達沃斯(Davos)的克希納美術館(Kirchner Museum)於1992年於開幕,來紀念這位一生深受精神上折磨、堅苦卓絕的藝術家,對於現代藝術史所帶來的影響和貢獻。

克希納,〈Sertig Valley in Autumn〉,192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克希納,〈巴塞爾和萊茵河畔景觀〉(Totentanz der Mary Wigman),油彩畫布,約1927至1928年間。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