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大學生發起筆友計畫,為老人找朋友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5月03日10:37 • 發布於 2021年04月21日10:47 • 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大學生發起筆友計畫,為老人找朋友
大學生發起筆友計畫,為老人找朋友

「筆友」(Pen Pal)這個名詞,相信年紀稍長的男女都不陌生,但是對於較年輕、成長於網路發達的一代而言,可能會覺得「筆友」這種老派的寫信交流方式很沒有效率,畢竟使用通訊軟體可以更快速達到溝通的目的。但是對於安養院的老人來說,能夠收到關懷的書信,並且有機會透過書寫,把人生智慧傳遞給年輕人,是相當有意義的交流方式。

根據《CBC》報導,兩名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畢業生,發起「筆友」活動,幫助安養院老人對抗新冠疫情期間的憂鬱心情。這個活動為安養院乃至整個國家建立了一個友善的人際網絡──因為加拿大的老年人受到 COVID-19 的打擊最大,特別是那些住在長期護理院的老人,許多老人家孤獨地面對死亡,身邊沒有親友陪伴。

筆友活動和 30 所安養院合作,其中 11 所安養院在漢密爾頓地區、10 所在尼亞加拉地區,其他有的在安大略省,也有的遠及艾伯塔省。那些想寫信的人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他們聯繫,他們最多曾一次收到 30 封信。有志願者在將近 3 個月的筆友服務中,就寫了 30 多封信;許多志願者還能用法語寫作。

安養院每兩週會收到一次信件,透過這個簡單的舉動,讓老年人覺得他們「沒有被遺忘」!

看似年輕人協助長者,其實是長者傳遞智慧

老人的議題在北美持續被關注,除了長照機構的新冠疫情失控,更不乏凌虐事件(如「恐怖安養院:加國長照機構凌虐事件,違規營運頻傳,問題到底出在那裡?」)與種族歧視,讓社會開始更加關注長者,年輕大學生更是積極地參與老人關懷活動。我目前就讀大一的女兒就參加了和前述筆友服務立意相同的學校社團「與長者當筆友」(Pen Pal With Elderly People)。

女兒表示:自從參與社團之後,她意識到長者的智慧以及對人生的豁達。一個看似是年輕人協助長者的活動,其實是長者給予年輕人啟發。

社團分派給女兒的關懷對象,是一個 92 歲的德裔加拿大人,女兒知道我在大學畢業後曾經在加拿大德商工作過,因此前幾個月很興奮地與我分享。這位德裔長者過去曾是職業婦女,讓我想起了德商的女副總,當時她已 70 好幾,如今歷經 20 年歲月,現在應該也是接近 92 歲高齡。

我怯生生地問女兒能否透露那位女士的名字,只可惜,這位長者並不是我在前公司的副總。女兒告訴對方我曾任職德商,老人家也非常高興,在信中反覆提到希望疫情後能夠當面認識女兒和我。

這位長者告訴女兒,去年她都是用宗教與冥想,來讓自己的心靈平靜。她同時提到對於人生過往的經歷,感到已經足夠,現在她就是用正面的心態,迎接未來去天國的一刻。不知道為什麼當女兒口述這一段話時,向來屬於理智型的我,眼眶卻忽然濕了,對於人生有一種說不出的沈重。

在兩人往返的信件中,這位長者經常鼓勵女兒,充分展現其生命經驗的可貴。每個人都會老,身體機能隨著時間逐漸衰退,而社會很容易因此而看輕長者,忽略了他們的生活歷練,與在磨練過後的堅忍精神。

她在信中提到自己終身未嫁,所以在安養院沒有子女探望,只有妹妹的女兒偶爾會到安養院看她。但是她對人生沒有任何的埋怨,也讓我女兒看到長者對生活的豁達。

老人需要被關心,更樂意關心人

我一直相當鼓勵我的孩子做義工服務。

女兒在高二到高三的兩年間,都一直在醫院的老人科做義工服務。當中部分老人是從長照機構送來醫院就診,狀況非常不好,也往往缺乏耐心,但是我女兒表示絕大多數的老人都不會抱怨。

女兒也曾在腎臟科協助老人,雖然洗腎的病人各種年齡都有,但是因為女兒在醫院老人科有義工經驗,所以自然被分配到協助老人。因為醫院規定義工不可以協助病理方面的工作,所以諸如替老人翻身、如廁等都是由醫院的專業護士所處理,女兒的主要工作是與老人聊天,或者協助老人拿水或果汁等等。

這樣的義工經驗,乍聽之下似乎沒有任何「幫助」,但其實對於長照老人議題有關注的人就會知道,在醫院或長照中心的老人最在乎的就是「被關心」。除此之外,女兒也表示:老人其實是很願意「關心人」的,所以即使老人們的關節退化、寫字較為吃力,卻願意花很多時間與年輕人通信。從信件的字數,就可以知道老人花很多時間書寫信件給年輕人。

人到中年的感慨與省思

此文雖然是我與讀者分享「與長者當筆友」,其實也是我邁入中年的感慨。在中年的年紀,看著年邁的父母,以及年輕飛揚的子女,我不禁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省思,也逐漸看到自己在生命長河中的渺小。

社會中很多長者可能與自己的子女或者家庭成員關係不良,所以年老無法自理時,就沒有家人的關心與照料。這樣的情形就算老人有積蓄、已經安排好個人的長照養老住處,但是也免不了有內心的寂寞與失落。

尤其很多的老人就算有子女或家庭成員,也容易在金錢上被「財產剝奪」──很多老人的帳戶會被家人或看護盜領,也有很多老人的重要金飾或現金都不翼而飛,更有老人被不法行銷人員鼓吹購買許多保健食品與藥品。雖然這個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好的行銷人員與正規的保健食品與藥品,但是不可否認,實在有太多老人被騙。更讓人難過的是,有部分的老人是明知道自己被騙,也縱容行銷人員的騙術,原因就是行銷人員會與老人以電話或到府拜訪,讓老人感到「被關心」。

許多人可能會抱怨,長者的目光怎麼老是寄託在子女與兒孫身上?這往往是因為長者開始意識到,年輕時專注在職場與生活中的打拼,沒有時間與家人的相處,因此年老後才會很期待家人的關心。由此,也讓我提醒自己在中年生活,一定要多注重與孩子的相處,才不至於年老時感覺遺憾。

「與長者當筆友」讓我深刻地看到,社會機制是可以由民間發動,不需要凡事期望政府。對於年老,無論是有無子女,都可以預先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讓自己在經濟上與精神上都有最佳的養老準備,才是最重要的。有無子祀其實不是養老的重點,因為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孝養自己,但我們可以為自己計劃晚年,才不至於落入年老的唏噓。

希望讀者們如果對文字有喜愛,也願意接觸安養院的長者,可以試著以「筆友」的方式來關懷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生活上看似毫不起眼的文字書寫,在很多長者的眼中是溫暖的關懷,只要有看過安養院長者拿到「筆友」信件的人,一定能從他們的神采中,感受到那份快樂與感動。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恐怖安養院:加國長照機構凌虐事件、違規營運頻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加拿大近期最慘絕人寰的疫情新聞:「赫倫安養院事件」,與更多潛藏的社會問題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ㄕㄠˊ芍墨🔅越來越好
    很有意義的事。
    2021年04月26日13:0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