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9 月開學季的第一周—— 8 月 30 日至 9 月 3 日,IKEA 巴黎做了一場特殊活動——為市民提供免費的移動午睡艙服務(La sieste pour tous)。
由於午睡艙是由一輛電動自行車拖著的,在午睡艙小憩的同時還會經過不少巴黎街道,姑且可以稱之為「夢遊巴黎」——午睡中的巴黎觀光。參與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只要在 Twitter 或 Instagram 上發文 @IKEAfrance,並添加 #lasiesteIKEA 標籤,經確認後,自行車隊就會在 30 分鐘內帶著配備齊全的午睡艙上門服務。
可惜這樣的午睡艙一共只有 8 輛,只在這 5 天下午 1 點半到 6 點半開放,而且每人僅限 30 分鐘。令人更覺得可惜的是,移動午睡艙不會讓人馬上聯想到宜家,即使午睡艙裡面有全套舒適的宜家寢具。IKEA 去年推出的「遊戲屋」系列中的 Fortress 沙發堡壘,外形跟這次的午睡艙有三分相似,雖然是產品的二次改造,但是一看就是「IKEA 作品」。
「遊戲屋」是去年疫情把大家困在家裡的時候,由 IKEA 俄羅斯推出的。「遊戲屋」一共包含 6 個兒童堡壘設計,讓大家即使身處再熟悉不過的家裡,依然有一處很不一樣的隱藏角落。嚴格來說,這算不上新上架產品。因為這些堡壘都是用 IKEA 既有產品,在說明書指引下改造而來的「新產品」。
一般情況下,新產品的推出才會有新的說明書面世。偏偏在 IKEA,光靠印刷說明書就能創造「新產品」。甚至不需要等待印刷品,上網下載電子版,在家蒐羅一下 IKEA 產品,跟著說明書動動手,一款最新產品就能在自家完工了。
IKEA 的傢具,或許能在網上找到同款或相似款,但是他的說明書,卻是真真正正的「獨家產品」,早已到達其他品牌說明書遙遙不及的高度。如此非同尋常的說明書,是如何成為世界級讀物的?接下來有請這位說明書界的前輩上台,為我們講述它的過往經歷。
被迫上崗的組裝傢具好幫手
Gillis Lundgren 是 IKEA 的第 4 位員工,他被大眾所銘記在於他設計了至今經典的 Billy 書櫃。但不為大多數人所瞭解的是,IKEA 第一份說明書得以面世,也得歸功於他。2016 年 Gillis 去世,IKEA 特地為他畫了一張很像說明書封面的紀念插畫,上面寫著:「紀念這位為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賦予生命的人:Billy(書櫃)之父——Gillis Lundgren」。
IKEA 裡有個關於說明書的傳說,因為是傳說,至今留存有多個版本,在這裡將依據德國商業雜誌《Handelsblatt》講述——1955 年,Gillis 從公司買了一張 Lövet 桌子,下班之後發現桌子塞不進他的後車箱,一氣之下將桌腳擰掉。這是宜家第一件被迫要重新組裝的傢具。
之後他告訴了他的老闆 Ingvar Kamprad,這位瑞典企業家馬上嗅到其中的商機——將傢具分拆裝入扁平包裝,將會讓傢具銷售中組裝和運輸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其中組裝所耗費的時間也將由顧客分攤。在 1956 年,Lövet 桌子作為 IKEA 第一款組裝產品推出。自此,IKEA 的傢具開始跨入扁平包裝時代——傢具被分拆成零件,到家後再用工具進行組裝。
但直到現在鮮有人知道,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竟然是從一張簡單的小桌子開始了。
——宜家英國的銷售經理 Emily Birkin
為了能讓不可思議的故事繼續,IKEA 開始為這些分裝傢具設計說明書。早期的說明書,更像是現在的傳單,在 IKEA 的商店分發給顧客。1960 年代的說明書,依稀能看到現在說明書的影子——簡單的黑白圖稿,帶有角度地展示產品。不過當時仍採用分解圖的形式,沒有清晰的逐步分解,恐怕也不適合廣泛大眾使用。
步驟設計這件事,IKEA 的說明書也暗藏玄機。早期的 Tune 椅子說明書,在第3個步驟中就已完成了產品雛形,後面才開始對產品細節微調與加固。說明書的設計,也少不了對顧客心理的細緻琢磨與研究。
說明書是設計過的,讓顧客在(組裝過程)前期就能看到成功。舉個例子,如果你組裝一個帶抽屜的櫃子,從框架開始可以讓你有更大的滿足感。我們知道,在組裝之初看到傢具更大部分完成,會讓你想繼續下去,並最終完成組裝。
——IKEA 生產部門負責人 Antonia Pehrson 和視覺傳達設計師 Pär Zimmerdahl
沒有文字的說明書,卻能通行全世界
IKEA 的說明書是幾乎沒有文字的,通常也只會在第二頁用各種語言文字寫上需特別警告的事項。此外還有一些特例,比如在一些地震頻發的國家與地區,需要一些額外的固定指示。去掉文字,讓同一款說明書設計,衝破語言文字的束縛,走遍世界各地。這樣的設計,在時間、成本、環保層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如果我們使用書面文本,每次有更新時,我們都必須翻譯成35種語言版本,翻譯時存在拼寫錯誤、不當翻譯或語義誤解的風險。
——IKEA 生產部門負責人 Antonia Pehrson 和視覺傳達設計師 Pär Zimmerdahl
IKEA 的說明書並不厚,薄薄的一本裡卻包含了這個瑞典品牌的核心精神——花最少的力氣,發揮最大的作用;簡約到極致,卻極具同理心。
不過他們的說明書也曾複雜過,早期的說明書會用瑞典語密密麻麻寫上一大段字,放在今天恐怕比課本還要難以閱讀。在 1970–80 年代,IKEA 說明書開始進入彩色階段——產品被拍攝成彩色照片,與大量文字一起擠進了有限的頁面裡。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電話本,或者附錄裡的訊息展示。
這太複雜了,你甚至不知道該關注什麼。
——IKEA 設計師 Lisa Sträng Feldt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IKEA 說明書彷彿意識到自己也要跟上時代,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一下子變得簡約起來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被扔出了版面,取而代之的是箭頭、更大的圖像、以及讓人視覺更為放鬆的留白畫面。
我們只想強調最重要的事情。當你強調一切的時候,你就什麼都不強調。
——IKEA 設計師 Sträng Feldt
說明書中的尖鼻子卡通人物也在 2000 年登場,它的名字叫 Gubbe。在瑞典語中,Gubbe 代表「男生」的意思。即使 IKEA 努力將 Gubbe 去性別化,也難免陷入性別話題——2005 年,前挪威首相 Kjell Magne Bondevik 稱其帶有性別歧視。
到底是哪位設計師創造出 Gubbe 這個卡通人物?
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從一張 IKEA 工作照可以猜測,Gubbe 一路走來,離不開這幾位成員的努力,他們分別是 Lisa Sträng Feldt、José Silva、Christian Öhrström 和 Daniel Frith。
Gubbe 從來不說話。學習全球這麼多種語言,對於喜歡簡簡單單的他而言,也太費勁了。但這絲毫不妨礙它處處為顧客思考,在顧客發現問題之前,就提前想到問題,並身體力行展示解決方案。
不過,這種過於直白的純圖像指引,並未得到所有大眾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是,有一些顧客在組裝傢具的過程中,陷入無止境的沮喪情緒。2006 年,美國漫畫家 Mike Sacks 在體會這種沮喪情緒後,為 GQ 雜誌創作了一則反諷 IKEA 說明書的漫畫。
漫畫講述了一對夫妻買了一件 IKEA 傢具,因為丈夫一直看不懂說明書,即使致電 IKEA 也弄不清楚如何安裝,導致夫妻吵架。在妻子離開他之後,丈吞槍自殺,負責下葬的人也依然搞不懂說明書,好不容易打電話學會了組裝,將丈夫下葬後,墳頭的十字架依然搭得歪歪扭扭。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對 IKEA 滿含敵意的漫畫,主角人物仍是用了說明書上的 Gubbe。Gubbe 早已成為了世界各國人的熟面孔,可他的名字卻很少為人熟知,經常被稱為組裝幫手(The Assembly Figure)或宜家人(IKEA Man)。
這都歸因於 Gubbe 缺乏明顯個性特徵,不過這塊短板反倒成為了 Gubbe 的優勢。如果 Gubbe 過於滑稽搞笑,那麼由它來教導組裝,難免要笑場。假設 Gubbe 有著權威學術的人設,那這些年由他主演的不正經說明書,恐怕要被顧客大喊「換人」了。
這不,趁著美國政府發佈 UFO 報告,IKEA 推出了外星人的傢具說明書。
Gubbe 也趁著這個機會,再次利用了自己造型的高度可塑性,立刻變身為 3 隻眼睛、4 隻手、頭戴圓形氣罩的外星人,平時不作聲的它,開始有模有樣地用起外星人語言,做起了傢具組裝指導。這份看著很正經的說明書,最後還會嚴肅提醒外星人:不要用飛船帶回,宜家可以配送到家。
IKEA說明書的設計準則
IKEA 說明書在設計的始終,都會遵守兩個設計準則——清晰性和連續性。這是負責說明書的設計師 Jan Fredlund 在受訪中透露的。清晰性相對容易理解,要點在於反復測試,預期發現顧客對說明書感到困惑或容易犯錯的地方。
組裝測試提供一次機會,以確定是否存在顧客將某個部件放置錯誤帶來的風險,這在目前看來可能不是一個明顯的錯誤,但會在許多步驟之後導致問題。
——IKEA 說明書設計師 Jan Fredlund
連續性則是 IKEA 在設計說明書上,能夠甩其他品牌幾條街的關鍵。說明書上幾個步驟配圖,看似非常簡單,但設計起來並不容易。設計師會模仿顧客拿到產品組裝的角度,拉近看或放遠點看的視角都需要被周密考慮到,然後製作連續動作的插圖。
而且,所有零件的比例關係也要非常精確,即使這也被一些顧客聲討無法看清,但唯有準確到位的視圖,才能保證說明書的連續性。因此,每當我們拿到IKEA的說明書,看著這熟悉的視角,與真實一致的畫面,組裝起來也會更容易進入狀態。
現在每一件組裝傢具,包裝裡面都會放上一份組裝說明書。設計這些說明書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團隊,由受過設計和繪圖專業訓練的,但來自銷售、工程、駕駛等不同領域的成員組成。
從作家 JustinZhuang 於 2018 年為《Works That Work》寫的文章得知,這個團隊有 13 名全職員工,每年設計大約 400 份全新的說明書,並根據現有產品的變化,對已完成的說明書進行大約 900 次修訂。
所有這些說明書,都圍繞一個宗旨——「任何人都可以自己組裝 IKEA 產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內部設計團隊的合作流程也很不一般。在產品開發初期,負責設計說明書的團隊就會開始與產品設計師、工程師合作,為產品設計提供大量反饋,細節到每個螺絲、每個插頭連接,都要討論出最簡單易懂的方式。
組裝的難易程度決定了開發過程。
——說明書設計工程師 Christian Öhrström
根據 IKEA 的包裝部門副經理 Allan Dickner 的說法,無論顧客在組裝 IKEA 傢具時有過多麼糟糕的經歷,原本都有可能更加糟糕。正是因為包裝工程師測試了比最終版本更加複雜的早期版本,才會有現在更容易組裝的產品。
Allan Dickner 還舉了一個開發過程中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有一件傢具,具體是一款衣櫃,最初是需要用四百多個配件和螺絲進行組裝的。」
畢竟,過度分拆零件的結果,直接造成顧客在組裝傢具上花費過多時間,這會讓易於組裝和包裝優化之間的天枰失去平衡。
組裝的設計上還要考慮到傢具銷售的國家與地區的實際情況。每件產品經過包裝後,都要能夠被當地小型電梯所容納。組裝說明書指引的方式,也必須能夠在狹窄的空間內實施。因此,適用於全球的組裝流程,IKEA 會在兩個地方進行測試——總部測試實驗室中 3x2 公尺標記區域內測試,以及日韓地區的實境測試。
將三維立體的沙發變成二維平面的插圖絕非易事。但是如果組裝說明書沒有意義,那麼所有的工作都是沒有意義的。
——Fastcompany 編輯 John Pavlus
IKEA 說明書的設計,難度絕不低於一件產品設計。這背後隱藏的苦心,恐怕也只有負責設計的成員才能一一訴盡。
走向 3.0 版本的產品改造說明書
2021 年 IKEA 正式取消了產品目錄的製作,在說明書上好像更加用心了,以前花在產品目錄上的心力,現在好像都用到了說明書上。
首先針對這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產品目錄,宜家推出了《Hack-Alogue》說明書,引導顧客賦予這些產品目錄第二次生命——例如用作臨時筆記本電腦支架來調整坐姿,或者作為固定門的阻門器,還可以撕開它們來製作禮品包裝。
緊接著在 2 月份,IKEA 為自己的暢銷產品推出了《拆卸說明書》(Disassembly Instructions)。組裝傢具相當重要,遇上搬家這些情況,如何正確拆卸傢具,避免傢具遭到過度損傷,他們也幫你考慮到了。
恰巧,推出《拆卸說明書》的 IKEA 英國,在去年黑色星期五促銷期間,做了一次回購活動,呼籲顧客將不再需要的 Billy 書櫃或其他產品賣回給 IKEA,由 IKEA 負責轉售。由於這項活動的成功,在今年 8 月 30 日至 9 月 19 日,美國費城康舒霍肯的 IKEA 也開始回購和轉售二手傢具,並計劃將二手傢具的生意拓展到美國的其他地區。
《拆卸說明書》也將在這場二手傢具轉售的趨勢中,派上大用場。有了它,即使自己將二手傢具拿到 IKEA 商店,也可以像買回來時候一樣輕鬆,而不需要費力的搬搬抬抬。
8 月份,IKEA 又推出 12 份《二次改造說明書》(Repurposeful Instructions),將說明書打造既具有環保意識,又有遊戲精神的特別讀物。當我們不再需要某些產品,想要扔進垃圾桶的時候,《二次改造說明書》告訴我們,這些「垃圾」還能改造成為最新產品。例如 IKEA 最經典的 Frakta 購物袋,可以改造出來一個空中花園。
這些說明書還依照 DIY 難度,劃分成高、中、低三個級別,激起通關晉級的動力。難度系數稍高的,有 Blanda Matt 沙拉碗改造的鳥籠,連小鳥佇立的細桿也不忘加上,精緻程度絲毫不亞於商店裡售賣的全新產品。就連為宣傳說明書而製作的 30 秒影片,也在最佳廣告網站(Best Ads On TV)上排到了前六名。
IKEA 說明書的設計,早已超越了一般說明書的意義,它所創造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簡化安裝過程,同時在於用趣味元素讓組裝傢具這件日常瑣事,變成開心 DIY 的遊戲過程。此外,它還可以讓持續發展的環保意識,在開心動手的過程中深入人心。
IKEA 致力於幫助我們的顧客和同事做出很多小改變,例如《二次改造說明書》,可以用簡單和鼓舞人心的方式推動更加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IKEA 加拿大行銷專家 Ami Warrington
好的設計想法,即便是一本薄薄的說明書,也能變身為環保事業的好幫手。如同IKEA設計師Gillis Lundgren所說:「想法是很容易腐爛的,你必須在它到來的那一刻抓住它。」 如果有這樣的好想法,那就趕緊抓住。
本文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