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歷經「假種田真種電」開發亂象,晁陽農場以「生薑」轉型,探索以農為本的發電可能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4月15日09:20 • 發布於 04月15日01:02 • 上下游News&Market
歷經「假種田真種電」開發亂象,晁陽農場以「生薑」轉型,探索以農為本的發電可能

從 2013 年政府開放屋頂型(室內)農電之後,大批農電案場假借溫室之名興建,但業者鑽營漏洞,大賺電費卻無農業經營事實。離譜現象在 2015 年引發輿論撻伐,導致農政單位從 2015 年起大力整頓,撤銷上百座農電案場執照,並修法嚴審,從此緊縮農電共生大門。

農電共生最近再度成為熱門議題,經濟部、光電業者還有部分民間倡議者呼籲政府,將農電共生從室內型放寬到地面型。農電共生雖立意良善,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政府執法往往落後於業界變通鑽營。為了保護珍貴的農地資源,農業部堅持應先將現有設施型農電都導入正軌後再研議開放地面型,農電衝突僵持不下

在探討農電共生的熱潮之際,《上下游》專訪晁陽休閒農場:一個在農電大開發熱潮裡面對農耕困難、轉型尋找新生的農電案場,在它的挫折與轉型過程中,發掘台灣農電共生嘗試與探索的重要經驗。

晁陽休閒農場的外觀除設置溫室屋頂外,還有附屬建物與戶外農地。(攝影/林吉洋)
晁陽休閒農場的外觀除設置溫室屋頂外,還有附屬建物與戶外農地。(攝影/林吉洋)

晁陽農場:「假種田真種電」大開發熱潮下的失敗品

如果說雲林是台灣農業首都,那 78 號公路就是橫貫首都心臟地帶的快速道路,沿途經過虎尾、土庫、元長,都是重要的農業帶。離開快速道路,沿著台 19 線行駛,隨處可見如階梯般、屋頂佈滿光電板的溫室。

車行來到崙背與麥寮鄉交界的晁陽農場,映入眼簾的就是顯眼的彩虹建築外觀。這座占地面積 6.7 公頃的農場近來成為許多團體旅遊的熱門景點。然而,其前身也曾是一個失敗的農電案場。

邱信富是晁陽農產科技公司董事長,從金融業出發,自 2013 年起與股東合資開發光電事業。由於規範不足,初期興建的溫室太陽能板完全覆蓋屋頂,缺乏日照,室內農作物生長條件不足。合夥人短線操作的作法與他著重綠能長期發展理念不符,最後雙方拆夥。

農電開發熱潮初期法規簡陋,投機者著重於土地開發跟光電鋪設,營造廠透過工程費用拿走大部分的利益,完全不顧慮案場未來 20 年農業可行性,留下大量問題案場與背負貸款的投資方,邱信富就是苦主之一。

由於合作股東一方從土地獲利,一方從營建賺取利潤,等到邱信富自原始股東手上買回 22 座室內農電案場及附屬建物、土地時,也背負大筆銀行貸款,還要承擔無法農作的現實。百廢待舉之下,他一步步用有限的農業條件,轉型為休閒農場,發展出更高的產值可能性。

邱信富認為,農電結合有機會發展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新農業。(攝影/林吉洋)
邱信富認為,農電結合有機會發展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新農業。(攝影/林吉洋)

案場重光電輕農業,導致種越多賠越多

從 2014 年開始,晁陽農場面臨嚴苛的營運問題,在屋頂完全遮蔽的情況下,作物的選項及農業條件十分有限,當時主要作物菇類與「過貓」(過溝蕨菜)雖然無須日照或僅有低度需求,但市場挑戰仍非常嚴苛。

邱信富舉例,過貓的市場價格大約 70 至 80 元,但是農場請人採收之後的成本超過百元,形成種植越多反而賠越多的窘境。溫室上方搭滿光電之後,只有溫室兩側可以得到日照,品項規格還勉強得以銷售。但是種在中間的過貓因為缺乏日照,作物長得短小,很難賣到市場。

光是只有種植,就必須面對「賣越多賠越多」的市場現實,不過光電的收益讓晁陽改向六級化農業發展,六級化農業指的是一級生產、二級化加工,三級化的體驗服務。邱信富將菇類產品做成水餃跟包子,透過電商行銷到市場。

為了擴充原料來源,農場另外承租農地種植玉米、萵苣、蘿蔔等作物,並在農場裡面開發各種 DIY 體驗課程,也將園區改造為庭園式餐廳及大型環境教育場所,讓遊客現場採摘之後,可以在田園餐廳直接享用,享受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服務,也規劃出一系列食農與環境教育的遊程。

溫室中央部位種植的過貓因為缺乏日照,生長狀況不如兩側有日照的地方。(攝影/林吉洋)
溫室中央部位種植的過貓因為缺乏日照,生長狀況不如兩側有日照的地方。(攝影/林吉洋)
生長稍差的過貓在晁陽農場則變成食農體驗中的過貓手卷 DIY 課程。(攝影/林吉洋)
生長稍差的過貓在晁陽農場則變成食農體驗中的過貓手卷 DIY 課程。(攝影/林吉洋)

轉型休閒農場推動食農、環境教育,連蟋蟀都上場

晁陽農場甚至有一個異想天開的蟋蟀養殖文化館,一度推出可食用蟋蟀,當時引發話題性,但由於法規尚未有食用昆蟲的規範,加上消費者仍有疑慮,這項大膽的飲食創新也轉型為環境教育。

晁陽的資深環教師廖啟宏逗弄兩隻公蟋蟀,從盒子兩端走到中心點,蟋蟀捍衛領域振動翅膀發出警戒的「唧唧」,廖啟宏將隔板抽開後,兩隻蟋蟀對視互鳴,比劃一下氣勢,更為強悍的蟋蟀率先振翅鳴叫,另一隻後退繞路而行。廖啟宏形容,「鬥蟋蟀是君子之爭」,並不會真的互相撕咬,僅比較誰的鬥志昂揚。除展演舊時童趣鬥蟋蟀,也可利用回收材料製作蟋蟀飼養盒。

廖啟宏說,蟋蟀是一種環境指標昆蟲,在慣行農田噴農藥,蟋蟀就很難生存,早期農業社會沒有使用農藥化肥,所以才能蟋蟀遍布。他也以此介紹農藥、化肥對環境的傷害, 蟋蟀館讓進場的學童體驗農村童年樂趣,如今已經成為晁陽農場獨有的招牌活動,也令人印象深刻。

晁陽農場轉型朝向六級化加值農業發展,然而在遮蔽日照的情況下農作受限,休閒農場的收入仍不足以營虧平衡,也只有靠原有案場光電收益才能支撐農場營運,持續投入轉型與營運,終於在 2019 年取得休閒農場牌照。

晁陽農場為了提升農場產值以農產為素材,開發許多 DIY 課程。(照片提供/晁陽綠能休閒農場)
晁陽農場為了提升農場產值以農產為素材,開發許多 DIY 課程。(照片提供/晁陽綠能休閒農場)

被嘲笑也不怕,晁陽願作地方農業的平台

晁陽農場市集部裡不只有晁陽的產品,也有來自雲林各地的產品。 洪仕恩加入晁陽團隊六年,從產品開發到經營電商通路,如今擔任場長一職,維持農場的日常營運。

他還記得,一開始帶著晁陽的產品去參加其他農夫市集,想把自家產品推出去,卻被虧說晁陽本身就是大型農企業,不是小農,應該扮演平台的提供者,而非只是參加農夫市集擺攤。這促使晁陽農場更積極與雲林其他農業團體合作,共同行銷在地農漁產品。

洪仕恩也曾聽過光電同業嘲笑晁陽,把光電收益都耗在農場經營與加工行銷,甚至連老本都賠進去,然而正是這種認真對待農業的態度,休閒農場的營運逐步上軌道,如今每周都有固定團客造訪農場,他認為這一路走來,足以證明晁陽確實用心在農業經營。

晁陽休閒農場場長洪仕恩介紹以農場作物及在地物產為主的餐點。(攝影/林吉洋)
晁陽休閒農場場長洪仕恩介紹以農場作物及在地物產為主的餐點。(攝影/林吉洋)

邱信富:設施型農電才能帶動農業創新

邱信富說到,農電共生對許多光電業者而言只是「借過」,作為取得土地的跳板。所以早期投入的農電案場,案場規劃設計並未立足在農業生產,只是賺前期土地開發的「快錢」,或只從從售電獲益為主。然而早期農電業者鑽營漏洞造假,也造成農業部門對農電進一步開放地面型採取嚴防死守的態度。

現在有業界與民間人士倡議應進一步開放地面型農電,邱信富認為,這是因現有設施型屋頂興建成本更高,而且遮蔽率限制於 40%,光電收益減少,而且主管機關改採兩階段審查,尤其注重農業經營計劃的合理性,讓握有大批農地卻無法開發的光電業者急如熱鍋上螞蟻。

邱信富認同農業部僅開放設施型的態度,而開放地面型卻是走回頭路。因為只有設施型農作才能對抗極端氣候,尤其台灣每年必須面對颱風考驗。他認為設施型農業搭配科技能夠創新農業,創造出高產值、具有外銷潛力的競爭型農業,這並非空話,晁陽已經在生薑領域發現可行性。

早期的溫室光電由於規範不足,屋頂佈滿光電導致日照短缺,作物難以生長。(攝影/林吉洋)
早期的溫室光電由於規範不足,屋頂佈滿光電導致日照短缺,作物難以生長。(攝影/林吉洋)
新規劃種植生薑的溫室(中)遮蔽率降到 40%,與之對比的兩側溫室屋頂佈滿光電,是早期規範不足下的設計。(攝影/林吉洋)
新規劃種植生薑的溫室(中)遮蔽率降到 40%,與之對比的兩側溫室屋頂佈滿光電,是早期規範不足下的設計。(攝影/林吉洋)

農電共榮可能嗎?邱信富:生薑是未來的農電解方

邱信富說,生薑國際市場龐大而且價格穩定,每年的缺口達 70 萬噸,且生薑具有低光照需求。晁陽與香蕉研究所合作開發出獨特的馴化種苗,搭配離地介質栽培,結合智能溫室與節水設施,能大幅提高生薑存活率。

為了實現室內農電的宏偉藍圖,邱信富找來國際市場達人張皓鈞與種植生薑的技術達人蘇俊睿合作,一位負責尋找市場,一位負責生產技術。目前也在晁陽農場周邊設置第一個光電溫室案場,投入生產驗證。

邱信富認為生薑計畫可以印證光電能夠幫助農業發展,藉由能源業的資金開發光電溫室,晁陽提供規劃設計,光電商可以繼續發電獲益,晁陽則可以藉由農產外銷穩定獲利。但是這一套模式,有在地參與的空間嗎?邱信富提出由農會媒合青農,委請青農負責案場生產管理,再由晁陽提供技術協助與契作收購的合作模式。

邱信富認為,這一計畫的可行性在於國內產業界有大量綠電的需求,無可避免地必須尋求使用農地,但農業部門最大的反彈在於光電進入農地必須能幫助農業發展,目前缺乏合理可行的農業經營計畫,導致業者空有資金甚至已承租大量農地,卻無法獲得農業部門審核通過。

邱信富信心十足,認為晁陽提出的生薑栽培計畫能同時兼顧農業發展與光電設置兩者的需求,藉由光電業資金提供溫室設備、晁陽提供技術與市場通路,成為光電與農業雙贏的「Solution」。他的理想是,未來農電案場下,農業不再只是聊備一格,而是能夠開創出具有創新力量的「新農業」。

晁陽農場最新的主力產品:生薑。(攝影/林吉洋)
晁陽農場最新的主力產品:生薑。(攝影/林吉洋)

學者:農電共生的「農」究竟內涵是什麼?

陳德容是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她表示早期政策疏於規範,貿然推動下,農電案場偏重光電獲益,無心於農業,留下許多問題。然而晁陽農場透過光電收益支持案場轉型為休閒農場,力圖增加農場多元產值,投入農業六級化的努力,應該給予肯定。

她認為農業最重要是能夠維持農民的生計,農電模式如何讓小農參與、讓農漁村保有產業發展,而不是變成企業資金取得農地的跳板。過去漁電共生為人詬病是因為光電資方取得大量土地後,掌握空間主導權,卻讓產業的自主性式微,漁民只能作為被雇用的工人。

不過她對於晁陽下一步大力推動設施型農電的構想,則持保留態度。她認為大量的設施型農電如果散落在農地上,尤其採取離地介質栽培,幾乎也是讓土地脫離可耕作性。這種農業設施如果大量、集中於農地上,對於現有的農業與環境是否產生衝擊?仍沒有足夠的研究。

陳德容認為,農企業的發展模式不能無限放大擴張,應該讓小農的主體性繼續維持,持續耕作土地創造許多外部價值,例如澆灌土地涵養地下水、孕育生態或維持糧食安全而言,傳統農業有很大的貢獻,必須小心保護。

台 78 線沿線仍可見到許多散落田間的閒置室內型光電案場,並不具備農業經營事實。(攝影/林吉洋)
台 78 線沿線仍可見到許多散落田間的閒置室內型光電案場,並不具備農業經營事實。(攝影/林吉洋)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