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學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的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開發出一種分子薄膜,能儲存高達 16,384 種不同的導電狀態,這項技術有望突破傳統二進位和量子運算的限制,為運算技術帶來革命性突破。
根據 TechXplore 報導,傳統的二進位計算僅有兩種可能狀態,分別為 0 和 1,意味著只能儲存單一資訊。而量子運算則能同時表示 2n 種狀態,其中 n 代表量子位元的數量。舉例來說,若一台量子電腦有 4 個量子位元,則能儲存 16 種狀態。然而,這項新研究中發表在《Nature》期刊的技術,利用 14 位元解析度(214),實現了可儲存 16,384 種狀態,且能在耗能極低的情況下運行。
該研究團隊由 IISc 奈米科學與工程中心(CeNSE)的助理教授 Sreetosh Goswami 領導,透過材料薄膜中分子和離子的運動來表現特定的記憶狀態。他們使用精準的電脈衝來追蹤這些分子的運動,並將每個分子對應到特定的訊號,從而建立起這些記憶狀態的「分子日記」。
Goswami 在接受 TechXplore 訪問時提到:「這項計畫結合了電機工程的精準度和化學的創造力,讓我們能在奈秒級的電壓脈衝驅動下,精確控制電子電路中的分子運動。」這些分子改變電子狀態後,該薄膜能在單一步驟中完成複雜的計算,例如矩陣乘法。
由於這些記憶狀態能儲存並處理大量資訊,這種分子薄膜在類神經形態加速器(neuromorphic accelerator)中的應用前景廣闊,其運作方式類似於人腦中的神經元。不過,與其他實驗中的 DNA 技術相比,這種加速器更容易與現有的矽晶片結合,從而提升運算性能和效率。
耗能極低 超越量子運算
為了驗證該技術的能力,研究團隊使用這款加速器處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原始數據,重新創建了著名的「創造之柱」圖像。這張原始圖像是由 NASA 的 Pleiades 超級電腦生成的,該超級電腦的理論峰值為 608.83 GFlop/s,耗能達 2,090 千瓦。然而,研究團隊的類神經加速器只需要桌上型電腦,就能在更短時間內、以更低能耗完成同樣的圖像處理。
這項發展顯示了該技術在解決全球日益增長的運算需求方面的潛力。儘管量子運算被認為是數據處理的終極目標,但這款類神經加速器似乎是更接近且實際的解決方案。目前,該研究團隊正致力於將這種分子薄膜發展成完整的晶片。Goswami 表示:「這是一個完全自製的成果,從材料到電路和系統都是我們自行研發。我們正在朝著將這項技術轉化為系統晶片的方向前進。」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cc By4.0
圖片來源:Naturecc By4.0
參考論文:
1. Linear symmetric self-selecting 14-bit kinetic molecular memristor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