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明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公布多項重大政策,國際局勢在短短2個月間發生急遽變化。儘管主要格局並未改變,仍受到烏俄、以哈衝突兩大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再加上中共持續擴張軍力加劇區域緊張,致使全球安全環境面臨重大挑戰。
在此國際安全環境背景下,歐盟執委會3月19日發布國防白皮書,設定「2030年準備就緒」目標,展現歐洲面對安全威脅的決心與行動。歐盟以「歐洲再武裝」計畫為核心,預計籌資8000億歐元(約新臺幣28.8兆元),強化國防科技和防衛能力。此外,白皮書提出的多項具體措施,亦對臺灣的國家安全提供重要啟示。
首先,國際關注的重要性。歐盟將臺灣現狀與臺海安全納入其國防白皮書,顯示區域和平穩定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這種國際關注將提高中共對臺動武與侵犯臺灣主權所須承擔的政治代價,進而有助我國強化自我防衛的戰略優勢。
其次,國防自主的必要性。歐盟強調提升軍工產能,並規定聯合武器採購中須有65%為歐洲自製品,反映出在地緣政治局勢持續變動下,國防產業的自主量能,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關鍵支柱。
第三,多層次防衛體系的建立。歐盟的「歐洲再武裝」計畫,涵蓋各式武器系統及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無人系統,目的在構建全面且具韌性的防衛架構。
第四,經濟安全與供應鏈韌性。歐盟白皮書指出,關鍵原物料對經濟與國防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覷,並示警臺海緊張情勢升級恐衝擊全球供應鏈。不僅凸顯臺灣無可取代的關鍵角色,也提醒我國必須進一步強化自身的經濟安全與供需韌性。
歐盟外交暨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明確表示:「國防投資若等到需要時才進行,往往為時已晚;準備充分則能有效遏止戰爭發生。」可見歐盟深切體認國際變局,決意做好防衛準備,不能只停留在思慮評估層面,須採取政策行動,投入實質資源,方能強化成員國安全。
歐盟國防白皮書的發布,象徵著歐洲安全政策出現重大變革。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與政治力量,歐盟國防政策正轉向更主動積極的自我防衛準備。此一構想提醒我們,應深入思考各國對全球安全威脅的認知及應對策略。最終,安全合作與防衛準備仍是維護和平的關鍵根柢。
臺灣的安全不僅攸關全民福祉,也與區域乃至全球的國際秩序緊密鑲嵌。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和安全威脅,臺灣須加速行動,以建構「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為取向,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亦須藉由國際合作,將臺灣安全議題國際化,爭取更多國家的理解與支持,進而和國際社會共同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為區域和平穩定貢獻力量。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