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世代來襲,許多人因壓力、焦慮導致失眠,尋求藥物幫助。但全球最常見的抗焦慮、鎮靜安眠藥物「苯二氮平類藥物」,如贊安諾、景安寧,若長期使用恐出現藥物依賴,部分病患甚至可能出現嚴重戒斷症狀。《遠見》訪問精神科醫師,剖析台灣現況及避免藥物依賴與減藥建議。
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數億人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來緩解焦慮和失眠,常見藥物包括贊安諾(Xanax)、利福全(Klonopin)、安定文錠(Ativan)和樂平片(Valium)。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也有類似的狀況。不只贊安諾,台灣常見的鎮靜安眠藥物,如景安寧、安柏寧、安邦錠,主要成分都是「Alprazolam」,皆屬於苯二氮平類藥物。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全台「安眠鎮定劑藥物」申報人數高達453萬5000人,創下十年來最高紀錄。換算下來,光是2022年,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共開出11.2億顆安眠鎮定藥,也引發各界對於鎮靜安眠藥物盛行率過高、恐有濫用疑慮的討論。
長期使用苯二氮平藥物,逾四成恐出現嚴重戒斷症狀
近來美國醫學研究發現,這些全球最常見的鎮靜安眠處方藥,卻可能在部分長期使用的患者身上,出現藥物倚賴,以及中度至嚴重的戒斷症狀,儘管患者只是依照醫囑服藥。這些戒斷症狀包括包括比服藥前更嚴重的焦慮、失眠、身體疼痛、躁動、記憶力減退、噁心等症狀。
「這包括神經系統的一系列症狀,我們尤其在苯二氮平類藥物中看到這種狀況。」美國非營利組織「苯二氮平最佳實踐聯盟」(Benzodiazepine Best Practices Alliance)醫學主管、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里特沃(Alexis Ritvo)向《華爾街日報》解釋。
2023年,里特沃等醫師和研究人員提出一個新的術語「苯二氮平類藥物誘發的神經功能障礙」(benzodiazepine-induc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BIND),用以描述這種長期戒斷反應。
里特沃在2024年底釋出的報告中指出,15~44%的苯二氮平類藥物長期使用者,會出現中度至重度的戒斷症狀;10~15%的少數患者出現長期症狀,戒斷症狀可能持續數月,即便已逐步減少藥物劑量後,仍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有些人因痛苦過於劇烈,無法承受而選擇結束生命。
「有很多案例顯示,病患可以順利無礙地停藥,」老年精神醫學專家、密西根大學教授莫斯特(Donovan Maust)指出,「但仍發現有些人將承受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他直言,當前仍缺乏對缺乏對長期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以及誘發嚴重戒斷症狀原因的研究,尤其這些藥物許多都已成為學名藥 (generic drugs),未受專利保護下,也將影響藥廠投注資源進行後續研究。
當前,IQVIA Institute for Human Data Science數據指出,2024年美國共開出超過8600萬張處方,全美仍有近2400萬人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約400萬人出現濫用情形。
鎮靜安眠處方藥可能在部分長期使用的患者身上,出現藥物倚賴。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苯二氮平藥物在台高盛行率,應避免過度倚賴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向《遠見》解釋,苯二氮平類藥物在台灣確實有高盛行率的問題,2015年台灣曾統計相關藥物開立狀況,「65歲以上的長者,近四成在一年內曾經被開立類似藥物。」
不過,就他觀察,多數患者僅低劑量、偶爾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倚賴性與戒斷症狀仍需要更嚴謹的研究與調查。
至於高盛行率的原因,與近年社會形態轉變有關,醫師開立的症狀中,最常見的便是失眠、焦慮。不僅高齡族群容易失眠,近年各年齡層的焦慮情況愈趨嚴重。再加上台灣就醫便利,醫療體系負荷量大,開立藥物往往是相較省時,也可以快速見效的選擇。
2024年底,「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針對全台民眾進行「壓力好大!你有多需要紓壓?」網路調查顯示,最近一週曾有負面情緒的受訪者高達83.3%;其中,高居第一位的是焦慮不安(63.8%),接續是壓力大(57.3%)、鬱悶(55.0%)、生氣/憤怒(44.6%)。 (延伸閱讀:遠見調查》64%的人「焦慮不安」,五人有四個願掏錢買快樂)
只不過,張家銘提醒,苯二氮平類藥物並非第一線藥物,對應的症狀為強烈的恐慌、焦慮,雖然可以快速緩解,但也應注意服用劑量,避免倚賴。不過,「不見得每個醫師都會提醒病患,有開立這個藥物。」因此患者也須自行注意,有疑慮的話應和醫師討論。
他補充,苯二氮平還是安全有效的藥物,在醫師指示下,適當使用仍可協助緩解症狀,但需謹記避免過度倚賴。「一般而言,我多建議患者將贊安諾當作備藥,僅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如搭飛機,盡量避免規則性服用。」
醫師開立的症狀中,最常見的便是失眠、焦慮。僅為情境示意,取自freepik
源頭避免焦慮,建議「漸進式停藥」搭配正念治療
不只提高應提高社會對苯二氮平藥物的認識,患者若能從源頭改善焦慮根本原因,例如,調整工作形態、生活模式,才可望大幅減少此類藥物的需求。
對有意降低藥物使用的患者,張家銘提醒可和醫師討論「漸進式停藥」,以降低戒斷症狀的不適感。「減藥過程中,除了生理倚賴,也要兼顧解除心理倚賴。例如,鼓勵患者在假日等壓力較小的時間,先嘗試減藥或停用。」
另外,醫師也可調整為開立備用藥物,讓患者在輕微症狀時嘗試不使用,自行評估何時需要用藥,以此觀察其對藥物的倚賴程度和自我調控能力。患者回診時,醫師會詢問備用藥物的使用情況,作為評估的依據。
循序漸進減少藥物之外,搭配輔助治療如正念減壓、認知行為調整、生活習慣改變等,也有助於降低不適感。
大焦慮時代下,抗焦慮、鎮靜安眠藥物,成為讓許多夜不成眠的人,可以安穩入睡的仙丹,但長期倚賴恐導致後遺症與戒斷症狀。雖說當前有待進一步研究相關原因,但若能減少用量,避免高頻率使用,對身體健康會更有保障。
(本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