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迷幻藥治精神創傷

科學人

發布於 2022年07月08日04:00 • 密契爾(Jennifer M. Mitchell)

俗稱搖頭丸或快樂丸的迷幻藥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對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有療效,科學家正努力推動用於治療精神疾病的合法化。

(影像來源:Unsplash)
(影像來源:Unsplash)

2017年春天,我意外收到一場乍看之下並不適合的科學會議邀請。邀請函轉了兩手才到我手上,會議的詳細內容含糊但有趣。我開車再轉火車到市中心的飯店,穿過一排會議室,終於找到了那間會議室,門牌上的字顯然不對勁:MAPS第三期臨床試驗會議。

第三期臨床試驗是人體藥物臨床試驗的最後一期,通過後能獲得上市許可。這期試驗召募大量志願受試者,以判定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過程有開不完的會,花好幾個月仔細審查內容、討論保密協議與合約,不應該由收到三手邀請函的任性科學家來破壞,我當下就覺得這不是我該來的地方。

但是就當我要打退堂鼓的時候,有人從會議室出來,端詳著我並詢問我的身分。令我大吃一驚的是,她回頭朝接待桌子說:「先給她一個名牌,其他的之後再說。」稍後我才知道這位女士是大名鼎鼎的迷幻藥跨領域研究協會(MAPS)首席科學家亞扎爾-克洛辛斯基(Berra Yazar-Klosinski),我在行為藥物學和臨床試驗的研究背景似乎引起了她的注意;會議結束時,我答應和她一起研究,確認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MDMA)治療嚴重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第三期臨床試驗。

MDMA是一種迷幻藥,俗稱搖頭丸或快樂丸。PTSD的特徵則是惱人的創傷記憶不斷重現,根據美國PTSD中心的統計,每年美國有多達1500萬人罹患這種令人衰弱的精神疾病。MDMA的成份是一種類似安非他命的化合物,最早由歐洲製藥巨擘默克公司於1912年研發出來,當時屬於凝血藥物研究計畫的一部份,後來束之高閣多年。

1970年代,美國化學家舒爾金(Alexander Shulgin)再次合成出這種藥物,並把合成方式寫入他的著作《化學愛情故事》(PiHKAL)而流傳出來。舒爾金合成出這種化合物後不久,便分了一些給在加州奧克蘭的朋友、心理學家澤夫(Leo Zeff)。澤夫和同事開始在私人執業時把MDMA和其他心理療法併用,並且注意到MDMA可讓病人更能面對會激起情緒和沮喪的記憶。服用MDMA後一小時,病人能放下恐懼面對羞愧與傷痛的回憶。

毒品也有治療效用?

發現了這點後,MDMA步出了心理治療場所,突然進入大眾領域,成為1980年代最常用的娛樂性藥物之一。1985年美國毒品管制局(DEA)把MDMA歸類為第一級管制品,製造者最高可處15年徒刑。接下來20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研究計畫指出,MDMA有神經毒性可能甚至置人於死。

動物實驗指出,MDMA會引發血清張力素大量釋出,這種神經傳遞物對於調節情緒和心情很重要。血清張力素釋出到突觸影響鄰近神經元;MDMA不只能促進血清張力素大量分泌,還能抑制分泌血清張力素的神經元回收血清張力素,使血清張力素在突觸傳遞訊息的時間比正常狀態還長。血清張力素大量分泌也會刺激腦中下視丘(hypothalamus)分泌催產素(oxytocin)及增壓素(vasopressin),目前認為這兩種激素能增強人際關係以及親密感。

這些早期研究指出,MDMA能長期促進含有血清張力素神經纖維的重組,但也指出只在高劑量時發揮藥效,而且過了一段時間神經纖維又會恢復原狀。後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家瑞考特(George Ricaurte)因宣稱MDMA可疑的神經毒性和致死性而成名,他表示:「就算只有一劑MDMA就足以對腦部造成永久傷害。」他的研究刊登在《科學》上,認為MDMA會傷害腦部,除了傷害無其他作用。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在反毒大戰行動中,反覆引用這篇論文做為支持證據。

後來發現論文中所說的神經毒性來自於安非他命而非MDMA,便撤回了相關資料。但是我們花了好幾年才掙脫極具煽動性的反毒文宣所帶來的影響,上面印著「吃了快樂丸,你的腦就會變這樣」之類的句子,配上人工著色的腦部掃描影像,看起來MDMA真的如DEA所言:「會讓你的腦如同瑞士起司般坑坑洞洞。」……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2年第245期07月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