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7月熱傷害暴增 室內也會發生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2022年08月09日10:36 • 發布於 2022年08月09日10:36 • 記者許若茵/台北報導
網美照好好拍在台中 大安沙雕音樂季登場
▲根據統計,今年7月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774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幅1.8倍。(示意圖/觀旅局提供2022.6.11)

台灣夏季炎熱,室外溫度可高達38度,根據統計,今年7月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774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幅1.8倍,國健署提醒,室內也會出現熱傷害,想要預防有三大要訣。

國健署說明,今年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7月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774人次,較去年同期423人次,增幅1.8倍,要特別注意的是,除了在太陽直曬的地方,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

國健署解釋,造成室內熱傷害的主因是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將造成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

國健署也提醒,特別是老人、孕產婦、嬰幼兒、肥胖者、慢性病患者或生活無法自理者等高危險族群,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當室內溫度持續上升,身體過度出汗而處於脫水的狀態,更會加重熱傷害的發生,所以家中若有高危險族群,更要注意室內高溫所導致的熱傷害。

想要預防熱傷害,國健署分享三要訣,包含保持涼爽、多喝白開水、提高警覺,建議民眾可適度開冷氣降溫,或室內保持良好通風、使用電風扇搭配噴水降溫,住在頂樓易悶熱環境的民眾更應注意,在天氣炎熱時段,可適度開啟冷氣,並設定在26至27度,如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使用電風扇吹涼風降溫,並可適度在皮膚表面上噴灑水,幫助身體快速降溫,避免因室內悶熱環境引發熱傷害。

國健署指出,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寬鬆的衣服內可以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量帶走消散,尤其衣領、袖子、褲子等開口處最好寬鬆點,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此外,國健署表示,天氣炎熱,身體容易因大量流汗而流失水分,補充水分以維持身體正常散熱機制,對預防熱傷害尤其重要,「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但若醫囑限制喝水量者應詢問醫師適當的喝水量。

國健署也說,要記得時常注意氣象局發布天氣預報及高溫資訊,並使用「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查詢熱傷害預警分級及預防提醒,提高警覺注意室內外溫度變化,及留意自己和家人身體狀況,如有不適立即尋求協助或送醫。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要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的狀況,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在患者身上灑水、吹風扇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以最快的速度就醫,並謹記「送醫前先降溫」,以免錯過救援黃金期。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