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中華副刊〉童真之味饜何足 ─《宴享醍醐味:臺詩兒童繪本5》評介

中華日報

更新於 2022年11月10日18:51 • 發布於 2022年11月10日18:51

文/圖片提供 廖振富

國立臺灣文學館為了推廣臺灣古典詩,曾推出一系列普及性書籍,其中2022年新出版的《宴享醍醐味》,所選的全屬飲食詩,顯示這套繪本努力貼近當代文學的風潮。

該書收錄了10首臺灣古典詩,就題材區分,有歌詠消暑飲品的〈仙草冰〉、〈愛玉凍〉,有描述吃水產食物的〈食蟹〉、〈詠海螺〉,有寫休閒零食的〈飴〉、〈楊梅〉,更特別的還有寫薑母鴨的〈辛卯秋冬雜詩〉、貧困年代常見的〈地瓜簽〉、風味特殊的〈皮蛋〉,以及調味聖品〈胡椒〉,題材多元,頗具趣味性。

就選材觀察,本書選錄的題材,如飴、愛玉凍、仙草冰、薑母鴨、螃蟹、海螺、胡椒,多數人都不陌生。至於地瓜簽,孩子可能沒看過,楊梅也不是常見的水果,至於皮蛋,有人喜歡有人怕,這幾種食物需要更多解說,但可藉此增進知識。

如唐贊袞〈詠海螺〉:「具體青螺小,咀含得味中。藏身雖有術,一吸笑俱空。」短短20字,從外表特徵、味覺描寫,到吸吮海螺的動作,都形象鮮明,生動無比,一讀就懂。

賴雨若〈愛玉凍〉:「洗取瓊漿貯玉盤,移時便覺聚成團。須知此物能除暑,卻勝清涼解熱丸。」前兩句描述愛玉凍的製作過程,適合帶領孩子進行體驗教學。

葉際唐〈飴〉:「麥採新芽桂比香,花生添入異尋常。老饕有齒都搖落,不怕膠牙也一嘗。」題目的「飴」,是指用米或麥製成的糖漿或軟糖食品(如嘉義新港飴是地方名產)。前兩句形容作法,是以麥芽糖加花生,後兩句以誇大的幽默筆法,說「飴」雖容易黏牙,就算牙齒掉下來也非吃不可。

有兩首特別適合秋冬季節來閱讀,一是王竹修〈食蟹〉:「入海爭誇披黑甲,落湯又見著紅襦。待看橙橘香黃日,一味肥甘付酒徒。」

前兩句描述螃蟹的外殼近似黑色,堅硬如鎧甲,只要一入鍋烹煮,立即變成鮮紅色。後兩句形容適合享用的季節就是秋天,配上美酒更加美味。全詩情境,從活螃蟹到烹煮變紅,乃至飲美酒配螃蟹的畫面,真是鮮活無比。

另一首是林緝熙〈辛卯秋冬雜詩〉:「微軀秋後最驚風,十月綿衣苦未縫。燉得隔年紅面鴨,茶油薑酒補三冬。」

本詩寫的是臺灣人寒天愛吃的薑母鴨,前兩句是說秋天十月以後天氣轉涼,但還沒準備冬衣,後兩句描述燉煮薑母鴨以「紅面番鴨」最稱上乘,須加上苦茶油、老薑、米酒烹煮,享用後可禦寒補身。臺灣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可看到「薑母鴨」的店家招牌,天氣轉涼時,食客蜂擁而至,家家生意興隆。本詩文字易懂,內容切合臺灣人的生活經驗。

徐必觀〈地瓜簽〉:

「沿村霍霍聽刀聲,腕底銀絲細切成。范甑海苔同一飽,秋風底事憶蒪羹。」作者是從清朝官員,描述澎湖常見的食物地瓜簽。前兩句形容將地瓜削成細絲狀,動態描寫相當傳神,但後兩句使用了兩個典故,「范甑」是用漢代范冉貧困自守的典故,形容地瓜簽雖是貧窮人的食物,但澎湖人加上海苔烹煮,也可以吃得飽,「憶蒪羹」用晉代張翰思歸的典故,是指作者也可領略地瓜簽的滋味,不再思念家鄉食物,很有「隨遇而安、認同斯土」的自在感。

本詩除了可藉此介紹澎湖的風土食物,至今當地仍有商家出售地瓜簽,也可補充介紹現代詩人向陽的臺語詩〈阿爹的飯包〉,該詩描述舊時代貧苦家庭盡責卻不擅表達的父愛非常動人,而結尾兩行:「阿爹的飯包:無半粒蛋∕三條菜脯,蕃薯籤參飯」出人意表,成為此詩的最高潮,而蕃薯簽(地瓜簽)也是這兩首詩最重要的文學意象。

又如張李德和〈胡椒〉:「寄語調羹手,休將此味拋。辟邪皇室重,端合點佳肴。」前兩句說理,後兩句運用典故,強調胡椒是「調羹」時不可或缺的襯托腳色,雖欠缺生動的文學意象,但「端合點佳肴」這句,說胡椒讓美食更加提味,也點出「綠葉襯紅花」的道理。

這些古詩,小巧可愛,容易琅琅上口,堪稱色香味俱全,讀來讓人齒頰留香,回味不已,有心帶領孩子認識在地文學的老師與家長,何妨一試?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