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我不在家,我在旅行的路上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22年12月01日10:51 • 發布於 2022年12月01日11:00

斑蝶是蛺蝶的一類,牠們是熱愛旅行、流浪、遷徙的蝴蝶,有的甚至可以飛渡海洋。

臺灣曾經有過十五種斑蝶,現存只有十三種,帝王斑蝶和大紫斑蝶已經絕種。

文/《追蝶人:詹家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詹家龍

大紫斑蝶

紫斑蝶在臺灣開始被重視後,人們對於臺灣四種紫斑蝶的口訣琅琅上口:小紫點一邊,圓翅點兩邊,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

但事實上臺灣還有第五種紫斑蝶——大紫斑蝶。埔里木生昆蟲館一隻在1962 年捕獲的大紫斑蝶是最後一筆可考的紀錄。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曾與大紫斑蝶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中。

大紫斑蝶是世界上最大的紫斑蝶,張開翅膀時最大可以達十公分左右,因此牠的英文名稱為King crow(國王紫斑蝶)。

大紫斑蝶是一種平地的蝴蝶,主要棲息在臺南、高雄一帶紅樹林區。每次造訪一處博物館,我總是習慣性的會去尋找看看有沒有大紫斑蝶的標本,結果也不出意料的總會找到一些標本,這也顯示大紫斑蝶在當時並非稀有蝶種。

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國蝶寬尾鳳蝶,在日據時代就被列入「天然紀念物」,屬於保育類,亦即這個國家最重要、需要保護的物種。如今,寬尾鳳蝶還在,反而是一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沒有人想到需要保護的大紫斑蝶,卻成為臺灣第一種滅絕的蝴蝶。

牠的滅絕留下了一些難解的謎團:牠們是否曾存在於越冬谷中?幼生期生活史是如何?臺灣地區族群的來源為何……

蝴蝶簡介

【中名】大紫斑蝶(臺南紫斑蝶)

【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特徵】大型蛺蝶,前翅長約60毫米,近直角三角形但弧度明顯,後翅扇形,整體翅型甚圓。白斑為「散布型」,背面前翅散布藍紫色斑;後翅外緣雙列斑,中央散生藍斑。腹面前翅中央有四個大小不等白斑,後翅中央散生藍斑。

【棲地】 過往紀錄顯示,在臺南、高雄及恆春地區有不少採集紀錄,臺北陽明山,宜蘭外澳、南澳、屏東浸水營亦有少量的紀錄,離島地區的澎湖、蘭嶼則有過一次紀錄。

帝王斑蝶

帝王斑蝶(Monarch)是蝴蝶遷移最著名的例子,每年估計最高可達約五億隻的驚人規模,如候鳥般展開一場遠征墨西哥達4,000多公里的驚奇之旅;世界另一端的西太平洋小島「臺灣」,也有另一個大規模群聚的奇景「紫蝶幽谷」生態現象。大英博物館蝴蝶學者范恩瑞(Dick Vane-Wright)在2003年6月出版的《蝴蝶(Butterflies)》一書中,更將墨西哥帝王斑蝶谷和臺灣茂林紫蝶幽谷並列介紹。

帝王斑蝶為原產於美洲的蝶種,但是卻在十九世紀出現族群大擴散,分布到世界各地。如今分布範圍則為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中美洲各國如墨西哥、古巴;南美洲北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及大洋洲上一些島嶼;澳洲東部、紐西蘭、新幾內亞、歐洲及非洲交界的葡萄牙所屬的馬德拉群島。

范恩瑞據此提出「哥倫布假說(The Columbus hypothesis)」,解釋其擴散原因和人類砍伐森林造就了大量草原環境,使得帝王斑蝶寄主植物乳草得以大量繁殖,並進而提供帝王斑蝶擴張族群的契機。

臺灣的紫蝶幽谷中,過去應該有帝王斑蝶的身影。帝王斑蝶最早是Wallace & Moore 於1866年在高雄採獲個體,之後陸續有採集紀錄,可見牠以前曾在臺灣生活過,在日本學者白水隆1960年出版的《原色臺灣蝶類大圖鑑》中仍被視為是「普通種」,但在這之後至今就沒有觀察或採集紀錄。

蝴蝶簡介

【中名】帝王斑蝶(大樺斑蝶/ 君主斑蝶/ 黑脈金斑蝶)

【學名】Danaus plexippus

【特徵】前翅長約52毫米,呈鈍角三角形,翅型甚尖,後翅呈扇形。翅膀底色呈橘色,翅脈黑色,外緣黑帶散生兩排白點,近翅端兩排斑列色澤有一定程度變異,從白至黃褐色皆可見。

【棲地】從臺灣平地到中海拔山區皆有採集紀錄。

【活動月分】一年多世代蝶種;臺灣過去的採集紀錄集中在3-7月間,當時被形容為是「普通」的蝶種。

斑蝶特色介紹

◆ 毛筆器

雄性斑蝶腹部末端有一對會散發特殊氣味的「毛筆器(Hair pencils)」,是斑蝶亞科(Danainae)成員共同具備的祖先型質,作為求偶時釋放斑蝶素吸引雌蝶的性費洛蒙。紫斑蝶屬及部分斑蝶族被捕捉後還會翻出毛筆器釋放特殊氣味作為驅敵策略。

斑蝶的性費洛蒙「斑蝶素」主要成分來自雄蝶嗜食的菊科澤蘭屬(Eupatorium) 植物花蜜中富含的「砒咯啶植物鹼(PAs,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所以在澤蘭上訪花的斑蝶幾乎都是雄蝶,生物學家特將這種食性偏好稱為「嗜植物鹼性

(Pharmacophagy)」。由於PAs 的這種致命性吸引力,使得斑蝶在無形之中成為那些富含PAs 成分的外來植物,如香澤蘭、蔓澤蘭、光葉水菊等的絕佳授粉昆蟲,而加速其族群蔓延。

◆ 假死

自然界常可見到動物會出現假死的現象,其原因在生物學界仍是眾說紛紜。一般而言,假死被認定是一種避敵行為,藉由靜止不動加上本身的保護色或偽裝,來達到融入周遭環境中,讓那些以動態視覺尋找獵物的捕食者無法找到牠們。斑蝶假死的習性,則意外讓標放工作得以更順利地進行。

◆ 警戒色

斑蝶幼蟲身上醒目的白黑黃紅色縱紋、成蝶鮮明的外型及耀眼的金屬色,看似讓牠們變得醒目而身處險境,但因為紫斑蝶幼蟲嗜食桑科、蘿藦科及夾竹桃科等會分泌乳汁的植物,雖然這些植物乳汁大多含有一種稱為「奮心配醣體(CGs, Cardiac glycosides)」的有毒植物鹼,但牠們在攝食過程中不僅不會中毒,反而會將這些植物鹼濃縮並貯藏在體內,讓捕食者難以下嚥。所以牠們身上醒目鮮豔的色彩,其實是警告鳥類等捕食者牠們身懷劇毒的「警戒色」。

◆ 擬態

雌紅紫蛺蝶、黃領蛺蝶等無毒的蝴蝶為避免天敵捕食,演化出類似斑蝶的外型,讓天敵誤以為牠們有毒而不敢加以捕食,這現象稱為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有毒的斑蝶為了強化捕食者的視覺記憶,於是產生不同種類的斑蝶模仿彼此外型,讓捕食者更加容易辨識,這種現象則稱為穆氏擬態(Mullery mimicry)。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進行不同種類斑蝶辨識時,單單只靠斑紋型態往往極為困難,甚至有時候會找不出一個穩定的特徵。而這種情形也會出現在同種不同性別的辨識上。

◆ 寄生蜂

斑蝶體內大量累積植物中有毒植物鹼「奮心配醣體(CGs)」,對廣食性捕食者來說是一種忌避性物質,但對專食性寄生蜂來說卻適得其反的成為牠們的最愛。

調查資料顯示,有些紫斑蝶類在特定區域自然狀態下,將近90%的紫斑蝶死亡原因是被寄生蜂寄生。

◆ 黃金蛹

紫斑蝶蛹體內表層堆疊著許多特殊的構造,可將特定波長的光反射回去,形成鏡面效果。整個反射層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許多明顯且不同密度的層次,又稱為金屬層。

學者曾針對黃金蛹的生物學意義提出多種解釋:1.偽裝:藉由鏡面的成像作用使其具備類似周遭環境的顏色及花紋,並使其外形輪廓被破碎化而不易被捕食者辨認出來。2.警戒色:有些紫斑蝶會取食含有毒物質,所以這些閃亮的金屬色,是警告鳥類等視覺性捕食者有毒的訊息。3.結構的偶然:就像許多貝殼內層結構一樣並非作為展示之用,純粹只是因為結構特性而造成的一種意外效果。

《追蝶人:詹家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詹家龍

延伸閱讀:即將消失的紫斑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