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蘋果為何不回美國生產?紐時:從一顆小螺絲就能知道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9年01月29日14:32 • 發布於 2019年01月29日14:32

《紐約時報》於 28 日發出了一篇文章,解釋為什麼美國總統川普不該堅持讓蘋果回到美國生產。

雖然的確在 2012 年時,蘋果的 Mac 電腦其實是以在美國組裝為標語來吸引消費者注意,但實際上在生產旗艦產品 Mac Pro 時,卻連能供應足夠螺絲的廠商都很難找到,這可是昂貴的高價商品。該文作者訪問了參與當時計畫的蘋果員工,指出當時在德州連一個能夠有能力大量生產訂製螺絲的廠商都沒有,造成了相當大的問題。

據消息指出,螺絲短缺就是推遲產品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蘋果的承包商的加工車間每天頂多只能生產 1,000 多個螺絲,等到能大規模生產時,蘋果早已向中國購買螺絲。受訪的蘋果高管也表示,現在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他表示,當你需要 1 千個橡膠墊圈只要去隔壁工廠要,要 1 百萬個螺絲,隔一個街區就有一家能給,需要客製化?那大概要多等個 3 小時。

執行者庫克也曾說過,中國非常的關注製造業,而美國卻開始停止擁有盡可能多的職業技能,中國的工具和模具製造商是美國的數十倍之多,所以蘋果在美國的生產很難順利。當然為了應對中美貿易戰的風險,蘋果公司正試圖讓供應鏈多樣化,包括移往越南及印度。但無論如何,蘋果都不可能再回去美國。

所以庫克令蘋果公司在 2004 年轉向與外國製造業合作,此舉大幅削減了公司成本,並提供了生產 iPhone 所需的巨大製造業規模。那些蘋果承包商廠房能綿延數十里,並雇用了數十萬人來組裝及測試蘋果產品,所有來自其他國家的零組件都運往中國。不過庫克對於 iPhone 被打上中國製造的標籤也是頗有微詞,大部分重要的高技術零組件還是美國公司所提供。

不僅是廉價勞工

美國商務部前首席經濟學家 Susan Helper 也表示,還有很多是美國業者做不到的,中國是威權主義,很容易召集數萬人來為你工作,且美國工人也不可能全天候工作,但在中國卻能辦到。她強調,除非蘋果肯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投入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而不是依賴大量低薪工人,那麼蘋果或許能夠回美國生產。

當然供應鏈外移的現象也與中國工人更為廉價有關,美國工人成本遠高於中國,許多廠商寧願進口中國零件,導致原本美國的工具機械商更加式微,不願意再擴大投資。但除了廉價勞動力外,美國政府的就業培訓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供應鏈基礎設施的發展也需要改善,才能真正挽回製造業。

此文引發了不少辯論,不過總體而言,美國製造業外移現象不僅是中國勞動力便宜的問題而已,中國政府對塑造製造業環境及基礎建設的投資遠高於美國,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政治及文化造就了最好的大規模的製造環境,不僅是刻苦的技術員工,其工程師也非常的聰明及高效,對緊急狀況的快速處理以及長期加班文化,當然也相對便宜,美國的製造業早已瞠乎其後。

就算現在科技業者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大概也只是將這一套生產方法帶到其他國家去,其中估計是不包含美國。當然美國在高科技研發上仍然非常有優勢,擁有更多的精銳人才及先進技術及專利,學術環境也相當的優秀,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圖來源:富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