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彥霖/台南報導】無重大病史的施姓中年婦女,因右下頷紅腫且合併黃棕色顆粒分泌物,至台南市安南醫院就診,皮膚科醫師羅子焜理學檢查後發現,施婦有多處蛀牙與疑似皮內瘺管(Sinus tract),觸診擠壓後發現有膿樣分泌物及黃黑色顆粒。
羅子焜安排全口掃描X光攝影(Panoramic x-ray)及皮膚切片,切片下可見皮膚潰瘍,以及發炎細胞聚集在大量細絲狀細菌周圍,再經病理化學染色後,證實該細菌為放線菌(Actinomyces species),同時發現施婦下頷骨有合併骨髓壞死;羅子焜診斷為放線菌病合併骨髓壞死,後續處理以切開引流、外科方式清創與口服抗生素,積極治療當中。
▲全口掃描X光攝影,發現由右下頷皮膚病灶通往口腔內瘺管。
(圖/安南醫院提供)
羅子焜表示,「放線菌病」主要發生於頸面部和胸腹器官,其中頜骨易被感染。放線菌種類繁多,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土壤、空氣跟水源中都有放線菌的存在。
羅子焜指出,放線菌病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線菌(Actinomyces israeli)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化膿性皮膚炎,常有瘺管形成並流出帶硫磺色顆粒(Sulfur granule)的膿液,屬於厭氧細菌,菌絲分支且斷裂為桿狀,感染來源主分內源和外源性,內源性經常存在於齲齒中,在拔牙、外傷和口腔外科手術後都可能會引起感染;而外源性則情況通常為被咬傷所引起,在感染後常合併細菌感染,損害情形會由中心逐漸通過瘺管向周圍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甚至到達至肌肉、骨骼跟內臟等部位。
「放線菌病早期症狀最常見感染部位為頸面交界部位及下頜角、牙槽部位」羅子焜說,理學檢查可見皮下結節,皮膚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紅或紫紅色。
▲顏面骨3D電腦斷層攝影,發現右下頷骨局部壞死。
(圖/安南醫院提供)
其腫大破裂後形成多發性竇道瘺管,膿液內可見直徑1~2mm的淡黃色且堅硬的硫磺顆粒 ,咀嚼功能可能因此而受影響,晚期損害可侵犯至舌、唾液腺、下頜骨、腦、眼及頸胸部等部位,其中需留意侵犯至下頜骨部位,可能會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及骨壞死,而極少數頸面部放線菌病病灶則會侵犯顱骨或腦室。
藥物治療方面,羅子焜建議首選為青黴素或磺胺類藥物,手術處理則是將所有較淺病灶及竇道瘺管切除或是切開引流,病人在預防上需經常注意自身口腔衛生,一發現有牙齒發炎及牙周病時,即需治療處置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