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認清「環保偽君子」的真面目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4月09日10:11 • 發布於 2021年03月29日10:33 • 極地 Wilson/極地科研與探險
認清「環保偽君子」的真面目
認清「環保偽君子」的真面目

前陣子台灣社會因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與大潭藻礁的生態保育問題引發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雖然相關討論的熱度,最近恐怕被長賜號受困蘇伊士運河的新聞給取代了)。政府表示為確保北部供電穩定、減少空氣污染,欲在桃園設立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然而設立接受站的地點,恐將危害當地的藻礁生態,引發環保團體與大眾關注。正反雙方各說各話,論點都是為了「環保」——只是一個針對空氣污染,另一個則是針對海洋生態,面對如此「兩難」局面,台灣民眾應該如何判斷與取捨呢? 

認清「環保僞君子」的真面目:挪威案例

有關藻礁議題,媒體報導、新聞評論、專家教授、甚至還有 KOL 眾説紛紜,一時間,缺乏相關專業的普通民眾,實在很難看清真相。其實不光是台灣,全球各地有關環保的議題,都往往因爲牽涉很多新科技和新概念,令人頭昏腦脹、無所適從——在此,筆者作為海洋與極地研究人員,想藉另外一個國際案例,來和讀者們共同探討世界各國都正面臨的環保難題。

在普羅大眾眼中,挪威是一個環保意識極高的國家,政府官方網站高舉著對抗全球暖化和氣候變異的決心和行動方針。但是近日 CNN 的報導卻指出,像挪威這些所謂的「氣候行動倡導者」只是政治上「僞善和漂綠」(hypocrisy and greenwashing)——根據國際協定,每個國家只對其「境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因此從本土的碳排放量看來,挪威確實是減碳的領先者。然而挪威在本土高度宣揚環保意識,致力達到減排目標的同時,卻為了國家經濟收入大量出口石油、燃氣和碳等化石燃料,讓其他國家造成大量的碳排放。

以我現在身處的斯瓦爾巴群島朗伊爾城爲例,雖然挪威方面宣稱這裏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但是整座城市都是靠燒煤供電。目前仍在運作的七號礦場每年為當地煤電廠供應 3 萬噸煤礦,另外 8 萬噸煤炭通過海路出口到歐洲冶金和化工業的客戶。斯瓦爾巴煤礦的開採、維護、使用,以至運輸所導致的高碳排量放,一直為環保團體所詬病;對此,當地政府宣稱將在 2-5 年内逐步改用天然氣等更潔净的能源發電,但是天然氣需要從很遠的地方通過輪船運送到這裏,這樣的方案根本是本末倒置。

其實以挪威的財力和國力,應該及早投身潔淨能源與再生能源的研發和應用,同時減少國家經濟收入對開採及出口化石燃料的依賴,而不應做「環保僞君子」,光顧著自己衝「減碳排行榜」,把「房間裡的大象」丟給其他國家。

因此,每當遇到這些環保和發展的議題時,我們要認清該企業、政府或組織在宣稱自己的計劃是「可持續發展」時,是不是在用綠色包裝的行銷方式遮蓋背後的目的,打著環保的旗號去打壓真正環保的行動。 

減緩第六次大滅絕:減少土地和海岸線改變

根據 2019 年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佈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由於過去半個世紀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影響。

據估計,我們已經損失了 82% 的野生哺乳動物,而四成的兩棲動物、接近三分之一的造礁珊瑚、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洋哺乳動物以及一成的昆蟲正面臨滅絕的威脅。造成這種大滅絕的原因依次為:對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對生物的直接利用;氣候變化; 污染和外來物種的入侵。如果不希望地球的物種只剩下人類自己,那麽減緩第六次大滅絕的第一步,就是減少土地和海岸線的改變。

當然,減少對環境的改變不代表要徹底放棄發展,只是如果我們繼續使用現在模式發展的話,將需要 3 至 5 個地球的資源才能養活地球上所有人口。各國政府、企業以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在追求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同時,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把大幅度節能減排付諸行動。 

替代能源方案:可燃冰作爲 “ Plan C ”?

天然氣的勘察開發和運輸應用技術日趨成熟,被越來越多國家採納作爲能源的替代方案。但事實上,天然氣並不如想像中潔淨: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是溫室氣體的一種,在天然氣生產、加工、儲存、傳輸和分配過程中,有部分甲烷會散發到大氣中。據聯合國估計,在世界範圍內每年由於排氣、洩漏和燃燒損失 8% 的天然氣產量,造成重大的經濟和環境損失。而且使用天然氣的佔地除了電廠,還有接收站、儲存庫、喉管、貨運港口等相關基建,耗用大面積土地資源。

除了天然氣外,我們也許還有其他能源方案,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可燃冰(Gas hydrates)——可燃冰是水和濃縮天然氣的冷凍混合物,甲烷被困在冰晶體結構的水分子中,燃燒后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在世界各地的海床中以及極地的凍土層中都有可能分佈。目前在我所在的北極大學中心和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大學已經有不少科學人員投身在可燃冰的研究,雖然其開採技術、儲存方式、運輸方式和應用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科學家估計大約 10-15 年后便可實現技術突破。台灣的許樹坤教授與蘇志傑教授也在台灣的南部附近尋找到可燃冰。

除了可燃冰之外,隨著科學發現和科技進步,不排除 10-20 年内人類在可再生能源和潔淨能源的開發和應用上實現更多新的突破,屆時所有的能源系統基建也許要進行一輪全面革新。因此,是否應就目前的能源計劃,對土地和海岸線作出衝擊性與永久性的改變,這是對政府是否有足夠的遠見的一個考驗。

發展與環保並非互斥,請為下一代選擇永續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不一定要針鋒相對,芬蘭和瑞典就是最好的典範。相信未來在科技的幫助下,越來越多國家會找到令下一代和其他物種都能夠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永續方案。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要謹記,現在所作的一切抉擇都要下一代來承受。

要知道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還原基本步:鞏固人與自然的關係,鼓勵更多民眾接觸大自然,多了解生態環境。11 年前,小弟在台灣的戶外教育中心工作,教導無痕山林的活動方式,推廣正確對待環境、減少對生態衝擊的概念。其中一段十分感人的回憶,就是所有學員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都自備了餐具,甚至有的學員在完成課堂後親吻大地——這讓我體會到台灣民眾是多麽熱愛這個寶島,多麽願意盡力守護這片土地。台灣的環境意識教育在亞洲首屈一指,所以我十分有信心台灣民眾在今次議題上,一定會做出一個正確的決定。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台灣到底該用「哪種電」?——其實完美的發電方式並不存在,「電力組合」可能更重要
●今天不談「用愛發電」、「用肺發電」──能源轉型要成功,先清楚認知「配套」與「代價」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