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T客邦

更新於 2019年09月12日11:48 • 發布於 2019年09月09日03:30 • WL.

Acer 在 IFA 2019 展上推出新一代為創作者打造的創系列筆電,當中 Acer ConceptD 3 Pro 是被定位在最親民實惠的機種,為攝影師、工業設計學生、室內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等,提供具備工作效能下,又利於攜帶的選擇,在核心規格部分,會搭載 Intel 第九代 Core i7 處理器,配上 NVIDIA Quadro T1000 顯示晶片。

Acer 創系列筆電新成員:ConceptD 3 Pro

今年 Acer 在紐約發表會上發布為創作者推出的  ConceptD 系列,並推出全新的 ConceptD 3、ConceptD 5 系列筆電,之後又發表 ConceptD 7 與 ConceptD 9 系列筆電,而在剛結束的 IFA 2019 上,又緊接著發表 ConceptD Pro 系列筆電,最大特色便是搭載 NVIDIA Quadro 系列繪圖顯示晶片。當中,ConceptD 3 Pro 是定位在最親民實惠的機種,售價將為 1699.99 美元起,台灣上市價格則還未定。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Creator DCI-P3 色彩顯示

全新推出的 ConceptD 3 Pro,螢幕為 15.6 吋、IPS 面板,具備 Full HD(1920×1080)解析度、300nits 亮度,也因為是定位在創作者筆電,在螢幕面板上也特別強調具備 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2,以及 Pantone 校色認證等規格。此外,在內建的 ConceptD Palette 應用程式裡,可以看到色彩空間中裡,有 Creator DCI-P3、DCI-P3、Native 模式可以選定,使用者可以依工作需求,調整最適合的色彩顯示效果,而在 Creator DCI-P3 模式下,可明顯感受到顏色較為鮮明,亮度也較高。也因為螢幕面板為霧面設計,可減輕雙眼長時間觀看的疲勞感,此外,可視角也夠大,多人同時觀看螢幕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ConceptD 3 Pro,螢幕為 15.6 吋、IPS 面板、具備具備 Full HD 解析度,以及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2。
ConceptD 3 Pro,螢幕為 15.6 吋、IPS 面板、具備具備 Full HD 解析度,以及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2。

▲ ConceptD 3 Pro,螢幕為 15.6 吋、IPS 面板、具備具備 Full HD 解析度,以及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2。

螢幕設定在 Creator DCI-P3 模式下,顯示的顏色較為鮮明,亮度也較高。
螢幕設定在 Creator DCI-P3 模式下,顯示的顏色較為鮮明,亮度也較高。

▲ 螢幕設定在 Creator DCI-P3 模式下,顯示的顏色較為鮮明,亮度也較高。

獨當一面的 ConceptD 系列

ConceptD 3 Pro 機身採用鎂鋁合金金屬材質,會推出黑色與白色,並採用霧面的磨紗處理,可降低沾染指紋及油脂,全機重量為 2.35 公斤,機身厚度為 20.8mm,不算極輕薄,但移動上不會太麻煩。而機身的設計也十分簡單,沒有多餘的線條及燈光效果,但在機身面板上還可見「ConceptD」字樣,可見得 Acer 對 ConceptD 系列的重視。

採用鎂鋁合金金屬材質,會推出黑色與白色,設計也十分簡單,沒有多餘的線條及燈光效果。
採用鎂鋁合金金屬材質,會推出黑色與白色,設計也十分簡單,沒有多餘的線條及燈光效果。

▲ 採用鎂鋁合金金屬材質,會推出黑色與白色,設計也十分簡單,沒有多餘的線條及燈光效果。

機身面板上的前側還可見「ConceptD」字樣。
機身面板上的前側還可見「ConceptD」字樣。

▲ 機身面板上的前側還可見「ConceptD」字樣。

標準輸出入配置,橘色背光鍵盤搶眼

展開 ConceptD 3 Pro 機身,內裝也是與外裝一面的色系,維持整體的一致性。在螢幕邊框部分,左右邊框也運用窄邊框設計,約為 6mm,上邊框則為 14mm,在空間足夠下也配置高畫質視訊攝影機。而配置的鍵盤為孤島式全尺寸鍵盤,右側還提供九宮格數字鍵,打字的手感不錯,並提供四段式背光亮度調整,且為橘色的背光,看起來十分顯目。另外,一片式觸控板也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算是標準尺寸大小,而手腕放置處右側有指紋辨識裝置,可搭配 Windows Hello 使用,以提升機身的安全性。

螢幕左右邊框運用窄邊框設計,邉框約為 6mm。
螢幕左右邊框運用窄邊框設計,邉框約為 6mm。

▲ 螢幕左右邊框運用窄邊框設計,邉框約為 6mm。

螢幕上方配置高畫質視訊攝影機,兩側還有雙陣列麥克風。
螢幕上方配置高畫質視訊攝影機,兩側還有雙陣列麥克風。

▲ 螢幕上方配置高畫質視訊攝影機,兩側還有雙陣列麥克風。

全尺寸的孤島式鍵盤,配上橘色背光,並提供四段式亮度調整。
全尺寸的孤島式鍵盤,配上橘色背光,並提供四段式亮度調整。

▲ 全尺寸的孤島式鍵盤,配上橘色背光,並提供四段式亮度調整。

鍵盤右側還加上九宮格數字鍵。
鍵盤右側還加上九宮格數字鍵。

▲ 鍵盤右側還加上九宮格數字鍵。

一片式觸控板也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尺寸算是標準,面積為 10.8×0.8(mm),若能大一點會更好。
一片式觸控板也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尺寸算是標準,面積為 10.8×0.8(mm),若能大一點會更好。

▲ 一片式觸控板也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尺寸算是標準,面積為 10.8×8(cm),若能大一點會更好。

手腕放置處右側有指紋辨識裝置,可搭配 Windows Hello 使用,以提升機身的安全性。
手腕放置處右側有指紋辨識裝置,可搭配 Windows Hello 使用,以提升機身的安全性。

▲ 手腕放置處右側有指紋辨識裝置,可搭配 Windows Hello 使用,以提升機身的安全性。

機身配置的輸出入埠分散在機身左右兩側,右側只有電源孔、USB 2.0、3.5mm 耳麥孔,以及狀態提示燈;機身左側則有 RJ-45 網路埠、HDMI 2.0、USB Type-C、USB 3.1,整體來說,配置只能算是基本,沒有特別突出。另外,ConceptD 3 Pro 可以維持在 40 分貝下運作是一大特色,因此散熱也是重要的設計,在機身後側、側邊、底部都有留下散熱孔設計,底部的散熱孔還能隱約看得見風扇位置。

機身右側配置的輸出入埠有電源孔、USB 2.0、3.5mm 耳麥孔,以及狀態提示燈。
機身右側配置的輸出入埠有電源孔、USB 2.0、3.5mm 耳麥孔,以及狀態提示燈。

▲ 機身右側配置的輸出入埠有電源孔、USB 2.0、3.5mm 耳麥孔,以及狀態提示燈。

左側配置的輸出入埠有 RJ-45 網路埠、HDMI 2.0、USB Type-C、兩組 USB 3.1 埠。
左側配置的輸出入埠有 RJ-45 網路埠、HDMI 2.0、USB Type-C、兩組 USB 3.1 埠。

▲ 左側配置的輸出入埠有 RJ-45 網路埠、HDMI 2.0、USB Type-C、兩組 USB 3.1 埠。

在底部有大面積的散熱孔設計。
在底部有大面積的散熱孔設計。

▲ 在底部有大面積的散熱孔設計。

機身側後側也有散熱孔設計。
機身側後側也有散熱孔設計。

▲ 機身側後側也有散熱孔設計。

NVIDIA Quadro 系列顯示晶片

此款 Acer ConceptD 3 Pro 是搭載 Intel Core i7-9750H 2.60GHz 六核心處理器,最重要的是配置了 NVIDIA Quadro T1000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示晶片,以及 32GB DDR 4 2666MHz 記憶體,與 512GB Raid 0 SSD,和 SATA III 介面的 1TB 硬體。

此款測試的 Acer ConceptD 3 Pro 是搭載Intel Core i7-9750H 2.60GHz 六核心處理器,配上32GB DDR4 記憶體,作業系統則是 Windows 10 專業版。
此款測試的 Acer ConceptD 3 Pro 是搭載Intel Core i7-9750H 2.60GHz 六核心處理器,配上32GB DDR4 記憶體,作業系統則是 Windows 10 專業版。

▲ 此款測試的 Acer ConceptD 3 Pro 是搭載Intel Core i7-9750H 2.60GHz 六核心處理器,配上32GB DDR4 記憶體,作業系統則是 Windows 10 專業版。 

搭載 Intel HD Graphics 630 內建顯示晶片,以及 NVIDIA Quadro T1000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示晶片,儲存裝置則是 Intel  Raid 0 512GB SSD 和 WD 1TB 硬碟。
搭載 Intel HD Graphics 630 內建顯示晶片,以及 NVIDIA Quadro T1000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示晶片,儲存裝置則是 Intel  Raid 0 512GB SSD 和 WD 1TB 硬碟。

▲ 搭載 Intel HD Graphics 630 內建顯示晶片,以及 NVIDIA Quadro T1000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示晶片,儲存裝置則是 Intel  Raid 0 512GB SSD 和 WD 1TB 硬碟。

螢幕解為 190×1080,螢幕更新為 60Hz。
螢幕解為 190×1080,螢幕更新為 60Hz。

▲ 螢幕解為 190×1080,螢幕更新為 60Hz。

 

利用 GPU-Z 檢視內建顯示晶片資訊,採用的是整合型的 Intel HD Graphics 630,以及搭配 NVIDIA Quadro T1000 的獨立顯示晶片,基準時脈為 1,395 MHz、Boost 時脈 1,725 MHz,傳輸頻寬為 128.1GB/s,並具備 GDDR6 4GB 的記憶體。
利用 GPU-Z 檢視內建顯示晶片資訊,採用的是整合型的 Intel HD Graphics 630,以及搭配 NVIDIA Quadro T1000 的獨立顯示晶片,基準時脈為 1,395 MHz、Boost 時脈 1,725 MHz,傳輸頻寬為 128.1GB/s,並具備 GDDR6 4GB 的記憶體。

▲ 利用 GPU-Z 檢視內建顯示晶片資訊,採用的是整合型的 Intel HD Graphics 630,以及搭配 NVIDIA Quadro T1000 的獨立顯示晶片,基準時脈為 1,395 MHz、Boost 時脈 1,725 MHz,傳輸頻寬為 128.1GB/s,並具備 GDDR6 4GB 的記憶體。

繪圖運算優於遊戲的效能表現

以坊間熱門測試軟體進行效能測試,於 PCMark 8 的 Home 模式下,是模擬文書處理、瀏覽網頁、視訊通話等等的情境,測得 3,974 分;在 PCMark 10 基本測試模式中,是模擬網頁瀏覽、文書工作、視訊會議、多媒體影音播放等情境,在此獲得 5,019 分,表現不錯。由於搭載 NVIDIA Quadro T1000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示晶片,就不以 3DMark 進行測試,這裡利用Geekbench 5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 1,176 分,多核獲得 5,384 分,在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37,501 分,而在 CUDA 測試獲得的分數 為 40,107 分,用來進行 3D 繪圖會比遊戲來得佳。實際再以 Lightroom 載入Canon M50 相機拍攝的 20 個 RAW 檔進行瀏覽、放大、縮小,以及亮度、裁切、彩度…等編修,執行速度保持流暢,相當不錯。

在 PCMark 8 Home 模式下,是以文書處理、瀏覽網頁、視訊通話等等的情境,測得 3,974 分。
在 PCMark 8 Home 模式下,是以文書處理、瀏覽網頁、視訊通話等等的情境,測得 3,974 分。

▲ 在 PCMark 8 Home 模式下,是以文書處理、瀏覽網頁、視訊通話等等的情境,測得 3,974 分。

在 PCMark 8 Creative 模式下,是以相片編修、影片編修、遊戲效能等等的情境,測得 3,790 分。
在 PCMark 8 Creative 模式下,是以相片編修、影片編修、遊戲效能等等的情境,測得 3,790 分。

▲ 在 PCMark 8 Creative 模式下,是以相片編修、影片編修、遊戲效能等等的情境,測得 3,790 分。

在 PCMark 8 Storage 模式下,是針對硬碟效能測試模式,測得 4,943 分,平均的讀寫速度為 225.38 MB/s。
在 PCMark 8 Storage 模式下,是針對硬碟效能測試模式,測得 4,943 分,平均的讀寫速度為 225.38 MB/s。

▲ 在 PCMark 8 Storage 模式下,是針對硬碟效能測試模式,測得 4,943 分,平均的讀寫速度為 225.38 MB/s。

在 PCMark 10 模擬網頁瀏覽、文書工作、視訊會議、多媒體影音播放等情境進行綜合評分,在基本測試模式中獲得 5,019 分。
在 PCMark 10 模擬網頁瀏覽、文書工作、視訊會議、多媒體影音播放等情境進行綜合評分,在基本測試模式中獲得 5,019 分。

▲ 在 PCMark 10 模擬網頁瀏覽、文書工作、視訊會議、多媒體影音播放等情境進行綜合評分,在基本測試模式中獲得 5,019 分。

CINEBENCH R15測試中,OpenGL 為 191.42fps,處理器為 1046cb 的成績。
CINEBENCH R15測試中,OpenGL 為 191.42fps,處理器為 1046cb 的成績。

▲ CINEBENCH R15測試中,OpenGL 為 191.42fps,處理器為 1046cb 的成績。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Intel Core i7-9750H 獲得每秒 34.5fps 的處理能力。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Intel Core i7-9750H 獲得每秒 34.5fps 的處理能力。

▲ 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Intel Core i7-9750H 獲得每秒 34.5fps 的處理能力。

利用 Geekbench 5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 1,176 分,多核獲得 5,384 分。
利用 Geekbench 5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 1,176 分,多核獲得 5,384 分。

▲ 利用 Geekbench 5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 1,176 分,多核獲得 5,384 分。

同樣在 Geekbench 5 測試 OpenCL,獲得的分數為 37,501 分。
同樣在 Geekbench 5 測試 OpenCL,獲得的分數為 37,501 分。

▲ 同樣在 Geekbench 5 測試 OpenCL,獲得的分數為 37,501 分。

在 Geekbench 5 測試 CUDA,獲得的分數 為 40,107 分。
在 Geekbench 5 測試 CUDA,獲得的分數 為 40,107 分。

▲ 在 Geekbench 5 測試 CUDA,獲得的分數 為 40,107 分。

Lightroom 載入Canon M50 相機拍攝的 20 個 RAW 檔進行瀏覽,速度仍保持流暢,進行放大或縮小時也同樣順暢。
Lightroom 載入Canon M50 相機拍攝的 20 個 RAW 檔進行瀏覽,速度仍保持流暢,進行放大或縮小時也同樣順暢。

▲ Lightroom 載入Canon M50 相機拍攝的 20 個 RAW 檔進行瀏覽,速度仍保持流暢,進行放大或縮小時也同樣順暢。

此外,儲存裝置是配置 Intel 512GB SSD Raid 0 和 WD 1TB 硬碟,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Intel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3,543 MB/s,寫入約為 2,847 MB/s,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WD 硬碟,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122.4 MB/s,寫入約為 124.9 MB/s。當中,SSD 的讀取與寫入的速度都相當不錯,有助於提升整體操作的流暢感。而在續航力表現上,螢幕亮度約 75% 、無線網路開啟、鍵盤背光自動開啟的狀態下,於 PCMark 8 Work 模式下進行測試,獲得 4小時 26 分。

儲存裝置是搭載 SATA III 介面的 1TB 硬碟,以及 容量為 512GB 的 SSD。
儲存裝置是搭載 SATA III 介面的 1TB 硬碟,以及 容量為 512GB 的 SSD。

▲ 儲存裝置是搭載 SATA III 介面的 1TB 硬碟,以及 容量為 512GB 的 SSD。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Intel 512GB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3,543 MB/s,寫入約為 2,847 MB/s。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Intel 512GB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3,543 MB/s,寫入約為 2,847 MB/s。

▲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Intel 512GB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3,543 MB/s,寫入約為 2,847 MB/s。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WD 1TB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122.4 MB/s,寫入約為 124.9 MB/s。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WD 1TB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122.4 MB/s,寫入約為 124.9 MB/s。

▲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 WD 1TB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122.4 MB/s,寫入約為 124.9 MB/s。

利用 PCMark 8 Work 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續航力測得 4 小時 26 分鐘。
利用 PCMark 8 Work 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續航力測得 4 小時 26 分鐘。

▲ 利用 PCMark 8 Work 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續航力測得 4 小時 26 分鐘。

ConceptD Palette 應用程式

此外,Acer 也為 ConceptD 系列筆電設計 ConceptD Palette 應用程式,螢幕色彩模式、音效模式…等功能,都可快速在 ConceptD Palette 裡設定。當中,分割畫面可應用在多工處理中,有效應用桌面空間;而應用程式中心可加入常用的應用程式,類似快捷鍵的概念,日後就可一鍵快速開啟程式。

ConceptD Palette 應用程式中,已整合系統監控功能。
ConceptD Palette 應用程式中,已整合系統監控功能。

▲ ConceptD Palette 應用程式中,已整合系統監控功能。

分割畫面可應用在多工處理中。
分割畫面可應用在多工處理中。

▲ 分割畫面可應用在多工處理中。

應用程式中心可加入常用的應用程式,日後就可一鍵快速開啟程式。
應用程式中心可加入常用的應用程式,日後就可一鍵快速開啟程式。

▲ 應用程式中心可加入常用的應用程式,日後就可一鍵快速開啟程式。

Acer 筆電常見的 Care Center 管理應用程式也有保留。 
Acer 筆電常見的 Care Center 管理應用程式也有保留。 

▲ Acer 筆電常見的 Care Center 管理應用程式也有保留。 

總結:創系列完整度高、售價是一大挑戰

在 Intel 大力推動創作者平台,以及 NVIDIA RTX Studio 創作者筆電計畫下,今年 IFA 展上,創作者筆電算可說是最熱的產品,Acer 繼今年四月在紐約的發表會上,發布 ConceptD 系列後,於 IFA 2019 展上再推出搭載 NVIDIA Quadro 系列繪圖顯示晶片的 ConceptD Pro 系列,算一算旗下產品已相當多。

而此款 Acer ConceptD 3 Pro 是搭載 Intel Core i7-9750H 2.60GHz 六核心處理器,最重要的是配置了 NVIDIA Quadro T1000 with 4GB GDDR6 獨立顯示晶片,是 ConceptD Pro 系列中相對入門的一款,Acer 在發表會上也給予經濟實惠的定位。以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來看,效能表現已具相當的水準,實際以 Lightroom 載入Canon M50 相機拍攝的 20 個 RAW 檔進行瀏覽、放大、縮小,以及亮度、裁切、彩度…等編修,執行速度保持流暢,再加上 512GB Raid 0 SSD 的存取速度表現佳,也讓整體的操作性可以維持順暢。此外,15.6 吋螢幕具備 100% DCI-P3 廣色域、DeltaE <2 等高規格,並提供 Creator DCI-P3、DCI-P3、Native 模式可以選定,讓創作者可以依需求彈性調整。

還有 ConceptD Pro 系列在外型上也以簡約為主,與 Predator 電競系列有明顯的區隔,甚至機身上蓋上以 ConceptD 取代 Acer 字樣,定位明確,因此,雖說是新的系列,但產品成熟度已相當高,目前還沒在台灣上市,但依發表會上公布的 1699.99 美元,換算台幣約 52,550 元,價格並不算便宜,這也將成為一大挑戰。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Acer ConceptD 3 Pro 評測:搭載 NVIDIA Quadro GPU 的創作者筆電,鎖定設計師、YouTuber、直播主

Acer ConceptD 3 Pro 重要規格:

  • 處理器:Intel Core i7-9750H 2.6GHz
  • 記憶體:32GB DDR4 2666MHz
  • 硬碟: 512GB SSD 加 1TB HDD
  • 內建顯示晶片:Intel HD Graphics 630
  • 獨立顯示晶片:NVIDIA Quadro T1000
  • 螢幕規格:15.6吋、1920×1080
  • 連接埠:USB 3.1 Type-A×2、UBS 2.0、HDMI 2.0、USB Type-C、3.5mm耳麥孔、RJ-45 網路埠
  • 無線通訊:Bluetooth 5.0、802.11 a/b/g/n/ac、Wi-Fi 6 AX200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專業版
  • 體積:363.4×254.5×20.85(mm)
  • 重量:2.35公斤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