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錫克教領袖尼賈爾6月遭槍殺,引發加拿大和印度的激烈外交爭端,也凸顯嚴重的長臂行動與政治暗殺問題。據《經濟學人》26日報導,根據2009年經濟學期刊《美國經濟學雜誌》(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發表的一篇研究,自1875年至2004年間報告了298次針對國家領袖的謀殺企圖。自1950年以來,幾乎每兩年就有一位國家領袖被刺殺。
現在隨著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在追捕對方的領導層,新興大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尋求在海外投射力量,跨國政治暗殺事件可能繼續增加。英國諾丁漢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科馬克(Rory Cormac)指出,加拿大錫克教領袖謀殺案表明,國際間對刺殺的規範正在逐漸削弱,「每次出現高調的刺殺事件,都會削弱這個禁忌。」
這種現象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威權政府變得大膽,敢挑戰自由主義規範。二,有鑑於民主國家也實施刺殺行動,其他國家受到「激勵」,或對西方國家對政治暗殺行動存在「雙重標準」感到不滿。其他因素也可能加劇暗殺問題,例如旅行的便利、無人機能實現遠距離打擊。多年來,美國使用無人機進行攻擊疑似聖戰分子的目標,也導致無辜平民的傷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總體來說,跨國政治暗殺行動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對這些行動的正當性、道德性以及後果的評估,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和困難。只需看看西方國家對此類事件的回應就可以發現這種現象。
2006年,俄羅斯暗殺身在英國的前特務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引起強烈譴責並遭致制裁。2018年,在美流亡的沙烏地阿拉伯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被殘忍謀殺,拜登(Joe Biden)曾因此痛斥沙烏地為「賤民」(pariah)國家。然而去年拜登出訪沙烏地,與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握手言歡,試圖修補關係並引導沙烏地與以色列和平共處。
與此同時,印度已經否認涉及謀殺尼賈爾(Hardeep Singh Nijjar),並可能不會面臨與跨國暗殺相關的嚴重後果。對西方國家來說,印度具有關鍵地緣政治地位也是重要經濟夥伴,因此在處理此類事件時,西方國家的立場可能會存在明顯的矛盾。這反映出在試圖評價國家刺殺行為時,人們往往會面臨的道德和法律困惑。
五花八門的暗殺方式
謀殺事件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1914年6月,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開槍殺死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殺也帶來報復風險,據悉美國前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和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皆曾成為伊朗刺殺陰謀的目標。英國情報機構MI5亦評估,認為伊朗可能對視為政敵的英國境內人士實施綁架或暗殺行動。
暗殺手段方面,俄羅斯偏好用毒。俄羅斯使用放射性劇毒「釙─210」(polonium-210)來謀殺利特維年科,並在2018年用神經毒劑「諾維喬克」(Novichok)襲擊了前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與其女兒尤莉亞(Yulia Skripal)。北韓也偏好使用毒藥,金正恩的同父異母兄長金正男2017年在吉隆坡國際機場遭人塗抹VX神經劇毒,在20分鐘後毒發身亡。
美國則偏好炸彈和子彈。2011年,美軍特種部隊襲擊巴基斯坦的一處安全屋,殺死了恐怖組織基地(al-Qaeda)領袖賓拉登(Osama bin Laden);2022年,美國無人機在喀布爾擊斃他的接班人札瓦希里(Ayman al-Zawahri)。2020年,另一枚無人機在巴格達機場擊斃了伊朗軍事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
美國情治單位在冷戰早期就開始了跨國刺殺的行動,包含對古巴獨裁者卡斯楚(Fidel Castro)暗殺未遂,還有成功刺殺多明尼加獨裁者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1976年,美國時任總統福特(Gerald Ford)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政府的任何成員「參與或密謀參與刺殺」。
在華府,欲使跨國打擊變「合法」的跡象
然而,跨國刺殺行動仍然在世界各地發生。英國史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者特倫塔(Luca Trenta)表示,威權政府和民主政府在執行秘密行動和暗殺目標時有不同策略:威權政府更傾向於否認參與,而民主政府則試圖透過法律手段使其行動看起來更合法。
國家暗殺行為有可能合法嗎?《聯合國憲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要求所有成員國「在其國際關係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同時承認國家受到武力攻擊時,擁有單獨或集體自衛的自然權利。
而國際人權律師普遍認為,在和平時期,刺殺和有針對性的殺害是非法的;但在戰爭時期,這些行為若符合戰爭法則可能被允許。烏克蘭瞄準俄羅斯的高級指揮官,就像1943年盟軍在索羅門群島擊落載有日本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的飛機一樣。
那麼國際恐怖主義呢?一些人認為刺殺恐怖份子,是處於執法和戰爭之間的行為,不過國際法著名學者、聖母大學法學院(Notre Dame Law School)歐康奈爾教授(Prof Mary Ellen O'Connell)認為「沒有灰色地帶」。她表示,根據國際法,各國必須通過執法手段來處理恐怖主義,包括國際合作和引渡,有針對性的殺害行動等同於「法外處決」。
然而特別是美國,一直在法律層面尋求擴大軍事行動自由和自衛權利,以應對恐怖主義和國際衝突。美國使用的途徑包含,對其他國家的主權進行限制。美國主張,當一個國家被認為無法或不願阻止恐怖主義行動時,美國可以採取軍事行動。此外,美國有時會將國外某些地區劃定為「現行敵對行動區域」,以便在這些地區更自由地運作軍事部隊。
另一條路徑是擴大美國的自衛權。例如宣稱自衛權包括對非國家行為者和國家的攻擊作出反應。還有主張對「預防性自衛」的權利,允許一個國家使用武力來阻止「即將發生」的攻擊威脅。「即將發生」通常被定義為「即時、壓倒性,並且不給予選擇手段和思考的時刻」,但該定義也正在被擴展。
2001年,美國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進一步採納「預防性自衛」概念,以正當化在威脅「完全形成」之前甚至使用武力的想法。歐巴馬政府也重新定義了威脅「即將發生」的含義,其司法部長霍德(Eric Holder)表示,不僅必須考慮威脅有多近,還必須考慮敵對行動的「機會窗口」。
特倫塔表示,美國這些策略與思想借鑒自以色列,該國最高法院於2006年裁定,在對抗恐怖主義期間,恐怖分子的休戰實際上只是為了準備下一次敵對行動。特倫塔表示,美國的示範已經鼓勵了英國、澳洲和法國等國家放寬規則。歐康奈爾教授評論道,這一切都等於西方賦予自己不適用於其他國家的權利,「違反國際法基於規則的秩序」。
印度正在借鑒以色列?
印度當局長期視錫克教獨立組織為恐怖主義,很可能會辯稱尼賈爾遇害符合西方的反恐思想。確實,錫克分離主義過去曾導致流血事件:1984年,印度時任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遭到2名錫克教徒保鑣刺殺身亡。1985年,加拿大成為哈利斯坦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一架印度航空班機從加拿大經倫敦期間,在愛爾蘭海岸附近爆炸,機上32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雖然近年來錫克教暴力事件已大幅減少,但不能排除再次爆發的可能性。此外,印度聲稱尼賈爾參與了暴力活動,並懸賞捉拿他。在印度看來,西方國家拒絕採取行動打擊錫克分離主義,形成對該政權的威脅。然而,目前印度政府更傾向於聲稱其與尼賈爾的死無關。至於與西方國家合作共同打擊錫克教「恐怖主義」,隨著印度侵蝕民主自由的程度加深,合作的前景變得更加黯淡。
想要發展隱蔽的長臂行動並不容易。追蹤目標、組織襲擊和避免被捕,都需要足夠資源和專業知識。印度的情報機構可能正在效仿美國和以色列,視自己為必要的民主守護者,必須嚴厲對抗恐怖主義。
然而,如果印度情報機構的長臂行動從緩解明顯的安全威脅轉向殘忍地消滅政敵,那麼印度可能會在國際社會眼中,被視為一個類似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的殘酷政權。國際社會將對下令刺殺的政權備感警覺,印度的國際聲譽和國內政治將受到不利的影響。(推薦閱讀:睽違三年的「聖嬰現象」:2023適逢「聖嬰年」,美國是否又將有暖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