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臨嚴重少子女化問題,已成國安危機。政府於2021年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政策,至今已誕下2萬多名新生兒。台大醫院與台北醫學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補助人工生殖不僅顯著增加試管寶寶出生數,更對我國財政具正向投資報酬率,每名寶寶終身貢獻總稅收達新台幣726萬元,每1元補助的投資報酬率達21.87倍。
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與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發表一項全亞洲首見的「台灣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政策的投資報酬率」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的投資報酬率分別為淨稅收的5.68倍,更是總稅收的21.87倍,亦即政府每投資1元在不孕症試管嬰兒治療補助,可獲得5.68元淨稅收與21.87元總稅收。
該篇研究名為「台灣於2021年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政策的公共經濟收益評估」,於2024年12月榮獲人工生殖醫學領域的頂尖醫學期刊《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刊登。
研究指出,我國現行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對象為不孕夫妻,最高補助6個月不孕症治療週期,第一個治療週期最高補助新台幣10萬元,第二到第六個治療週期最高各補助6萬元,補助約占總治療費用45%至62%,其餘由民眾自費負擔。2021年7月補助政策上路後一年間,成功催生1萬1,636名試管寶寶,總補助金額約38億元,即政府催生每名試管寶寶平均補助約33.2萬元。研究推估出每名受補助試管寶寶終身貢獻的政府總稅收為726萬元,扣除政府不孕症治療補助與各項福利支出,如勞工退休金、津貼、教育等後,政府淨稅收為155萬元。
以每名試管寶寶平均受補助新台幣33.2萬元計算,該補助政策投資報酬率分別為淨稅收的5.68倍與總稅收的21.87倍。由此可知,政府每投資1元在試管嬰兒補助上,可以獲得高達5.68元淨稅收與21.87元總稅收。
少子化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以人工生殖補助作為出生率下降的政策方案之一。多項國際實證研究也證實,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盡量減輕民眾的自費負擔,除可幫助不孕夫妻圓夢,也有助提高生育率或減緩生育率下滑。此外,當政府補助比例越高,刺激生育率的效果越好,尤其對於超低生育率國家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