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NFT到底是什麼?數位與實體藝術之爭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10月18日05:05 • 發布於 2021年10月05日05:05 •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NFT到底是什麼?數位與實體藝術之爭
NFT到底是什麼?數位與實體藝術之爭

從比特幣問世以來,與區塊鏈有關的話題就從未斷過,雖說以底層的技術來看,確實有那麼點當年互聯網剛興起時的看頭,但也正如彼時「.com 之亂」一樣,眾多毫無意義的新創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不乏夾雜著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或根本不知所云的團隊,好像但凡與「區塊鏈」沾上點邊,就高了一個檔次,其實根本不然。

不論實體/數位商品,都得具備兩大要件

話說從 2021 年初,這股風潮吹到了 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讓在網路世界原生的創作與內容(content),可以如同實體資產一樣,被溯源和認證。

而這有什麼好處?

若以現實世界的藝術品或出版品舉例:來自畫家的原創、作家的手稿,都因為稀有性和原創性而被賦予一定的價值;隨後經商業化與規模化,無論是發行限量的「版畫」或「精裝版」、抑或是無限量的發行複製品,仍然有人會購買,但價格自然會低了許多,也多半不會有蒐藏的價值。

不少人認為,數位作品也有相似的邏輯,這也讓區塊鏈技術有了用武之地,NFT 不僅可以標記原創,還能結合智能合約,進行自動化的交易、結算、所有權分割等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同時具備了取得 IP 授權、第三方支付、資產證券化等效益,然後以「理想上」更有效率和更透明的方式,來串連不同的用戶(買賣雙方)。

姑且不論網路原生的數位作品,到底有沒有驗證原著的必要──這點我是抱持中立的,畢竟,普遍藏家會認真想擁有一幅《蒙娜麗莎》的真跡,因此到底有多少人會很想蒐藏「推特的第一則推文」?或是主張擁有一張所有人都可以複製和下載的 JPG 圖檔?──即便你有的是最初創作出來的那張 JPG,且獲得了作者的「認可」,但那又怎樣?

不過,爭論究竟數位藝術是不是垃圾、實體藝術是不是更有價值,或許並非重點,而是回歸到市場機制上,「基礎經濟學」(經濟學 101)就告訴我們,在自由市場上,價格是由買賣雙方經過議合(engagement)而來的,只要有需求,自然也就會出現供給。供需法則之下,價格一定會被發現,至於底層資產到底有沒有「價值」,那就見仁見智了。

本文想說的是,一件商品──不管是實體還是數位──要能被市場接受,勢必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亦即:合理的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在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有足夠的參與者與交易頻率。

價格發現

首先來談談價格發現,雖說這個詞較常用在期貨市場,但本質上它是在探討某一商品市場的結構、信息、行為,與風險管理的學問。

在大多數的產品與服務中,我們會根據習慣與法規進行標準化的買賣,交易者也能不斷根據所獲得的最新訊息,修正對市場的看法,也正因為有標準化合約的制度,大家都會把自己的生產製作(或取得)成本、預期利潤、對供需的走勢,進行判斷,讓最終的成交價格,可以更貼近市場上絕大部分的預期。

因此,真實的「價格」也就被發現出來了:創作者/生產者、買方/投資機構、金融單位等,都可以根據這一價格,做出適當的決策,讓市場更有效率。

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的地方在於:導入標準化合約和數位交易的流程,而 NFT 可以在這樣的流程中,表彰實體事物的所有權、使用權、受益權等。

二級市場的規模

而既然談到了交易,自然就要關注某樣商品是否存在二級市場,以及在二級市場中的交易頻率,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合理反映市場上大多數人的預期,避免被少數投機份子操縱價格。

套用幣圈的現象來舉例,如果一款代幣(token)──同質化/非同質化都好,經過了所謂的首次發行(一級市場)後,就再無人去接盤的話,那基本上這款代幣就「死」了,就像私募期間賣出的股票,公開上市後若沒有任何的交易量,那這支股票要不下市、要不就是擺爛放在那裡。二級市場有多少人願意參與交易,是這種「證券化」類型產品的最大重點。

這裡說的「證券化」,並非狹義地指涉 STO,而是自區塊鏈席捲新創圈以來,大抵都是在玩「類金融」的遊戲,ICO 也好、IEO 也罷,到了 NFT,雖是想打造數位世界的認證機制,但背後的商業與盈利方式,很大程度上還是得回歸傳統金融資產的操作模式:低買高賣,有下家接盤,你才能獲利出場。

也因此,實體藝術品或許還有一小部分的買家,是基於蒐藏價值而購買──在一級市場買入後,便放著當傳家寶,而其他(特別是透過拍賣行購入的作品)則大半是待價而沽,尋找下一個潛在的買主。

我如何看待 NFT 熱潮? 

至於數位創作,也就是近期吵得如火如荼的 NFT,坦白說,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蒐藏的價值,反倒是因為幣價屢創新高而影響的 crypto(加密)交易量,幫助 NFT 順勢也衝了好幾波高潮,讓更多良莠不齊的創作者紛紛投入這塊領域。當然,我們也希望經過泡沫化的洗禮後,真正有價值的作品與商業模式,會被留下來。

總結一下,現行多如牛毛的 NFT 原創作品,想要在市場上成功,勢必要經過夠多的參與者你來我往的「價格發現」,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二級市場的規模就十分重要。究竟有多少人(用戶)會願意提供/交換資訊,進而達成交易?交易的頻率又有多高?決定了 NFT 到底是個曇花一現的噱頭,還是真正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新。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孫雅為

【延伸閱讀】

●讓加密藝術爆紅的 NFT 又有新玩法──透過「所有權碎片化」,小資上班族也能變成「地產大亨」?
●【比特幣風雲】趨勢或騙局?一片「泡沫」聲中,比特幣為何還是飆破天價?──中韓發布禁令後,虛擬貨幣的未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