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跨界實驗室|關於策展》內行看門道:全台瘋搶的倫敦國家畫廊特展 獨特魅力何在?

1% STYLE

更新於 2024年05月13日08:38 • 發布於 2024年05月13日06:49 • 陳欣婷
倫敦國家畫廊 4
倫敦國家畫廊 4

1824 年成立的倫敦國家畫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位於倫敦心臟地帶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的藝術殿堂,2024 年以其獨特之姿迎接著兩百週年紀念,而自 2020 年起的首度亞洲巡迴展創造了一股風潮,也在今年五月的台灣刮起一道旋風。究竟這檔展覽的魅力在哪裡?而台灣展的熱潮到底從何而來?這絕對是一個有趣至極的議題。

一檔藝術展的門票被「秒殺」,這樣的「熱力四射」確實讓人難以想像,但倫敦國家畫廊的亞洲巡迴展做到了。自 2020 年起,首度亞洲巡迴展覽已從東京出發,再到大阪、首爾、上海、香港與最末站台南,今年五月將抵達台灣的私人奇美博物館,不但引發搶購票劵的熱潮,這場號稱「 200 年首度來台」且「匯聚 50 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的大展,確實吸引眾多的回眸與話題。身為國際重量級的博物館,倫敦國家畫廊展示的不僅是其豐富的藏品,也反映了倫敦及其作為帝國在歐洲文化中曾經的輝煌時期,不僅話題性十足,更創造了亞洲再次「附庸風雅」的熱潮。

上次說過,英國的博物館因為它們對公眾的永久免費開放政策,讓它們成為塑造城市文化觀點的重要節點,倫敦國家畫廊作為一個具有指標性地位和豐富藝術收藏的藝術機構,每年有約台灣四分之一的人口數如儀式性般的朝聖,除了參觀者得以與博物館所代表的價值觀和意義產生共鳴,更以之從而建立對博物館的情感聯繫和認同感。

不過,不同於歐洲其他皇家博物館的輝煌背景和光芒,倫敦國家畫廊的成立,源自國會之法案制定、撥款及持續的採購或接受捐贈,讓它得以擁有從 13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西歐繪畫代表性收藏作品,橫跨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印象派等時期,宛如一部橫跨數個世紀的藝術史詩;而且雖然其收藏儘管只有 2,300 多件(相較於其他博物館的館藏數量,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但其所擁有的館藏,仍是舉世追捧、專注而深情的收藏,加上這個收藏規模僅如地方文物館般數量的博物館,半數作品早已「固定」於館中牆上做為常設永久展示,所以要讓重量級藝術珍品遠渡重洋,甚至安排至亞洲巡迴展出,實非易事。所以你可以說,這一場號稱是 200 年來首度來台的珍貴作品在亞洲面對藝術愛好者,可以說是破天荒地絕無僅有。

小而精美的典藏聖殿

確實,不同於其他歐洲博物館般擁有輝煌的皇室光環,倫敦國家畫廊的成立與發展得益於喬治四世說服國會立法支持、資金撥款、積極購置及接受捐贈等政策。初期藏品以收購金融巨擘兼藝術收藏家安格斯坦( John Julius Angerstein,1735-1823 )的私人珍藏開始,其中包括了林布蘭、拉斐爾等大師傑作;而自 1855 年至 1865 年間由伊斯雷爵士 Sir Charles Eastlake 館長憑藉其獨到的藝術眼光,巡遊歐洲各地搜羅經典珍品,從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的《國王的崇拜 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 》到烏切洛( Paolo Uccello )的宏大畫作《聖羅馬諾之戰 The Battle of San Romano 》,展現了相當不一樣的藝術面貌。而後進入 1871 年,倫敦國家畫廊從前首相皮爾爵士( Sir Robert Peel )的珍藏中再納入了 包括霍貝瑪的《米德爾哈尼斯大道The Avenue At Middelharnis》等 77 幅畫作,而英國畫家透納(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的遺孀再捐贈了 300 幅油畫及近 30,000 幅的素描與水彩畫,這「慷慨解囊」成為了倫敦國家畫廊史上最為豐厚的捐贈。

它的經典館藏當然不止於此。倫敦國家畫廊而後在 1880 年以當時驚人的七千多萬美金、約台幣二十億元的金額,購得了達文西的《岩間聖母》這件鎮館之寶;2008 與 2012 年再分別以許多博物館望塵莫及、高達台幣52億元的巨資,向蘇格蘭國家畫廊共同購入了提香的兩幅名作《黛安娜與阿克提翁 Diana and Actaeon 》與《黛安娜和卡利斯托 Diana and Callisto 》,至此,倫敦國家畫廊不僅展現政府其對藝術的珍視,也以具代表性的館藏,成為藝術史上的重要標誌。

走入亞洲的同與不同

而此次眾所矚目的亞洲巡迴展,倫敦國家畫廊與各國洽談了八年之久,最終為迎接東京奧運將東京列為首站。但原定於 2020 年 3 月 3 日於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盛大開館、精選 61 幅作品的亞洲巡迴展,卻因疫情肆虐延宕了三個多月,才在代表性作品《向日葵》解除檢疫的 6 月 8 日正式開展;在東京之後,展覽也前往大阪國家美術館,而後再到首爾、上海、香港,最末站在台南做一個happy ending。

當時倫敦國家畫廊館長 Dr. Finaldi 對這個巡迴展確實充滿期待,認為這是國家畫廊首次在英國境外展出的最大一批作品,你可以說是國家畫廊與世界分享豐富的藏品和專業知識,且這些精選的 61 件大師作品,可以說含括了歐洲整部繪畫史,畫廊資深主管Tracy Jones也接受筆者訪談表示,這些倫敦國家畫廊指標性( Iconic )的作品,更說明了藝術不分國界與貧富差距的觀點。

確實,在 2018 至 2022 年之間,來自蘇富比、佳士得和富藝斯之三大國際拍賣行的成交紀錄,莫內以 14.8 億美元、梵谷以 5.528 億美元、而塞尚以 4.156 億美元的天價交易數字,創造此紀錄的畫家名單,除了都能於倫敦本館看到作品之外,也都出現在日本兩場巡迴展中,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梵谷的《向日葵》、莫內的《日本橋》、塞尚的《普羅旺斯山》到雷諾瓦的《在劇院》、竇伽的《芭蕾舞者》、維梅爾《坐在鋼琴前的女子》等,可以說倫敦國家畫廊「精銳盡出」。

相較於專注於文物收藏的博物館,這一次進入日本巡迴的大師繪畫作品使觀眾更容易閱讀,讓觀眾在審美的旅程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與靈魂的共鳴。確實,作為一個全球指標性的藝術機構,倫敦國家畫廊之所以能超越一般商業價值的評估,創造出具有時代的價值,在於它免費開放讓參觀者可隨時沉浸與駐足於畫作前,無論朝聖、臨摹、審美,甚至是發呆乃至於情感連結甚或是靈魂的洗禮等,都可以隨你的。這裡所創造的,遠遠超越數字與商業的價值,而是為我們這時代注入更多文化資本、平權與民主的意涵,這也是這次亞洲巡迴展所呈現的有趣視角。

五月,倫敦國家畫廊的巡迴展覽已經抵達台南的奇美博物館,夾帶著前面展覽趨之若鶩的風潮,引發搶購票劵並吸引眾多的關注與話題,確實不令人意外。不過相較於日本場,來到台灣的作品組合已經有些不同,根據筆者觀察,在日本巡迴的前半場與進入華人圈後半場作品確有些許差異,或許是因為身為國際重量級的倫敦國家畫廊,在其成立二百周年之際所舉辦為期一年的慶典活動,經典大作必須「鎮」在館內,這讓到台南的展覽或許有些美中不足,甚至對藝術愛好者來說可能有些扼腕;不過,此次倫敦國家畫廊規劃亞洲巡迴展出的宗旨之一,確實是為了讓更多在地民眾能在不出國的情況下,親身欣賞藝術史上眾多大師的作品,從而提高藝術的普及性和教育性,這不僅是對其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展望,更是倫敦國家畫廊進入「第三個世紀」奠定的基調。

說到這裡,其實也希望未來的你如有機會抵達倫敦時,可以來到特拉法加廣場的倫敦國家畫廊走走。國家畫廊資深主管 Tracy Jones 告訴筆者,倫敦國家畫廊位於倫敦東西交會處,在地理位置是,打破大家印象中倫敦東西邊的富人區與移民區觀點,位於市中心的國家畫廊,可以說代表了藝術的不分國界與貧富觀點,任何人都享有大師作品的權利。(推薦閱讀: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什麼景象引發你的科幻恐「巨」症:3 部電影帶你了解「巨物美學」的神祕色彩

緊鄰在國家肖像博物館旁與劇場群的城區中心,聖馬丁教堂在側、往南通向國會大廈,廣場中間可俯瞰大笨鐘,也近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考陶德畫廊與皇家歌劇院,倫敦國家畫廊絕對是得留下足夠時間好好體驗並沉浸於舉世追捧、專注而深情的應許之地,值得所有人細細窺探屬於藝術的無遠弗屆。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