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吹響台灣歷史百合小說之聲,溫柔書寫屬於本土女性的歷史與自覺、望向未來|Wazaiii 奇女子故事沙龍|

Wazaiii

更新於 03月27日02:34 • 發布於 03月26日09:41 • Wazaiii

她,既溫柔,亦鋒利。她,暢所欲言,無所畏懼。

邀請你,聆聽她們的人生篇章。

觀點,換她們說。

2024年11月20日,第7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於紐約舉行,楊双子以《臺灣漫遊錄》英文版《Taiwan Travelogue》,獲得翻譯文學大獎殊榮,是台灣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作家。

↑楊双子(photo via: 誠品,攝影:陳佩芸)
↑楊双子(photo via: 誠品,攝影:陳佩芸)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PUJAN(@apujan)分享的貼文

領獎時她表示:「我書寫,是為了回答:『台灣人究竟是什麼人?』我持續書寫過去,是為了迎向更好的未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楊若慈(@roseyanger)分享的貼文

但看過她的小說之後,我想這裡面更深的扣問應該還包含──究竟,台灣女性是一群什麼人?過去和現在的命運是否有重疊之處?除了「歷史」與「百合」兩個顯著的標籤外,「本土女性自覺」在當下的語境中也顯得格外珍貴。

楊双子,是兩個百合控的化身

楊双子是筆名,來自一對雙胞胎姊妹──楊若慈與楊若暉。她們從小相依為命,感情深厚,姊妹二人自接觸百合文化後便對此情有獨鍾,索性從迷妹變身創作者,開始合作寫小說。

百合文化源自日本,在中、韓也有大量讀者與創作人,為了讓人一眼辨識出「這是只有在臺灣才能發生的故事」,二人最終決定把時代背景定調於台灣的日治時期,由碩士就讀歷史所,精通日文的妹妹楊若暉調查相關文獻、建立資料庫,中文系畢業的姊姊楊若慈負責撰寫故事。

於是,兼具嚴謹的歷史考察與實地探究,輔以百合文化的小說自此誕生。重點是,背景就在台灣,即使作為僅僅想了解本土文化而去考古閱讀,也能帶來很多樂趣。過去,以日治時代為背景的小說大多由男性視角出發,而楊双子的作品著眼於女性,希望藉由女性的聲音來描述屬於女性的故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蓋亞文化(@gaeabooks)分享的貼文

楊双子在接受訪問時說:「不少人以為『百合』單純指『女女戀』,但更廣義的百合其實包含女性間的親情與友情,甚至是那些不可言說的微妙情感。」

2015年,楊双子中的妹妹楊若暉因病過世,臨終前她告訴姊姊希望能繼續「歷史百合」的創作之路。自此,楊若暉以楊双子之名,投身於文學,帶著兩人的創作夢想立志成為專職小說家。

特殊的殖民時期,特殊的台灣元素

楊双子說:「我們試著把日治時代的女性生活史轉化成小說。」

為什麼是日治時代?因為當時正是多數台灣女性開始廣泛接受教育,並且有機會步入職場工作的一個特殊時期。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她正是成長於日治時代的女性,同時受到漢語和日語教育,學習會計專長,畢業後任職於食品廠。

↑藉由現代與殖民時期互動的過程,去理解女性的代繼問題,女性的共同命運,女性的情感互助。
↑藉由現代與殖民時期互動的過程,去理解女性的代繼問題,女性的共同命運,女性的情感互助。

和我奶奶有著相同經歷的女性肯定很多,卻沒有太多文獻記載下來,如今楊双子透過歷史與文學交織的魔法,帶我們穿越到1930年代的台灣,去窺見母輩們的生活,藉由現代與過去互動的過程,去理解女性的代繼問題,女性的共同命運,女性的情感互助。

例如,在《花開時節》、《花開少女華麗島》兩部小說中就能看見以日治時期的校園為場景的故事。當我們提到歷史,會反射性聯想到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漢朝、唐朝、明朝、宋朝、清朝,楊双子的小說卻以女性特有的溫柔旖旎視角向我們展現真正屬於台灣的本土歷史,讓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溯源,如何回望,又如何立足於現在。

楊千鶴,臺灣第一位女記者

「楊千鶴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座標。」楊双子對記者這樣說。

《花開時節》其實是一部致敬之作,致敬的是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她也是台灣日治時代少數的女作家之一。楊千鶴在1941年進入台灣《日日新》報社擔任家庭文化欄記者;在擔任記者期間,她撰寫了很多與婦女生活攸關的文章,也採訪過各領域中有名的台灣人,其中包含文學家、畫家、詩人。她以獨特的台灣意識書寫,對於日治時代的女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楊千鶴《花開時節》。
↑楊千鶴《花開時節》。

《花開時節》是楊千鶴一部短篇小說作品,描述在日治時代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女性,面對傳統家庭的催婚和對追求自我的矛盾內心,故事中也展現了女女友情,呈現了當時女性的諸多生活樣貌。

楊双子以同名小說《花開時節》向前輩看齊,期許自己也能以文學的手法來展現台女精神,並回應當代台灣人對於身分的認同,去思考殖民時期所帶來的強權壓迫與歷史反思。

「千鶴」這個名字同樣也出現在得獎作品《臺灣漫遊錄》。青山千鶴子與王千鶴兩位主角分別代表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長文化下,勇於追求理想實現的女性。看來,楊双子對於偶像不是一般地敬重,而是十分地寵愛。

探索食物中留存的歷史痕跡──《臺灣漫遊錄》

許多文人似乎都很懂得吃,不知道是不是專屬於文人的特性還是特長,楊双子也不例外。打開《臺灣漫遊錄》的目錄就會發現十二章節的命名全是食物的名稱,再細看更會發現很多都是台灣獨有的小吃。

故事講述日本女作家青山千鶴子應邀來台做巡迴演講,旅居一年的所見所聞,除了沿著縱貫鐵道景點記述台灣風土與食物,更與陪伴她的通譯王千鶴發展出一段惺惺相惜,卻又無法真正跨越統治與被統治階級藩籬的女女情誼。

《臺灣漫遊錄》既有日治時代的文化脈絡,更有以食物會友,借食物描繪歷史的生動敘事。一時間不知道是在看美食筆記還是歷史小說,然而筆鋒一轉,屬於女性之間的情感卻又從中傾瀉而出。如果是鐵道迷,可能還會視作是一本遊記或導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春山出版(@springhillpublishing)分享的貼文

《臺灣漫遊錄》出版之初故弄一番玄虛,曾經讓讀者誤以為是一部翻譯作品,因為書封上正正經經印著「青山千鶴子著,楊双子譯」。待讀者好奇心作祟,去搜尋青山千鶴子所謂何人時,才發現查無此人,更沒有文中所記載之事。楊双子後來才揭曉,青山千鶴子就是自己,這是一部虛構作品。

以假亂真,可見文中對歷史、對食物脈絡的考究嚴謹,楊双子展現了創作者的野心與玩心,是讀《臺灣漫遊錄》的意外驚喜。

台灣歷史百合小說吹哨者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in King 金翎(@linkinglionking)分享的貼文

台灣本土 + 歷史 + 百合,這幾個元素加起來就感覺非常小眾。研究大眾文化卻沒有針對大眾文化市場寫作的楊双子,另闢蹊徑吹響了台灣歷史百合小說的第一聲口哨,曾以為要花一段時間才能讓大家看見,沒想到一部《臺灣漫遊錄》就躍上了國際。

從網路各大採訪中看見,未來她將可能以台灣日治時代的建築作為小說的發想,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hoto Via:誠品, 南天書局官網、Instagram (@apujan,@roseyanger,@gaeabooks,@springhillpublishing,@linkinglionking)

◎延伸閱讀:

4位同志文學家!白先勇、亞馬遜女戰士 Natalie Clifford Barney…他們在保守年代將同性戀情、情欲…等禁忌藏在文字裡,綻放愛慕之花

台灣文青天花板三毛,走進文學、愛情、流浪、夢想交織的撒哈拉之心,閱讀她的前世與今生|女作家們的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