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法律爭議:副總統繼任漏洞成焦點
美國總統川普30日接受NBC專訪時首度證實,其「第三任期」言論「絕非玩笑」,引爆憲政爭議。法律學者分析,川普可能透過「副總統繼任」漏洞規避《憲法第22修正案》限制——即與共和黨候選人搭檔參選副總統,待勝選後由總統主動辭職,使其合法繼任總統職位。此操作可循環實施,理論上川普可執政至2037年。然而哈佛憲法學者強調,若欲直接廢除第22修正案,需國會參眾兩院三分之二多數及四分之三州議會批准,實務上「近乎不可能」。
政治衝擊:MAGA運動重塑共和黨生態
川普自2021年卸任後,已將共和黨轉型為「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政黨」,基層支持率持續領先。「美國優先」議程成功鞏固白人男性選民,此群體在搖擺州的投票意向將成關鍵。但若強行突破任期限制,可能導致「憲政慣例全面崩解」,動搖美國民主根基。
經濟風險:關稅政策恐重演「大蕭條」模式
川普政府近期加徵關稅,已引發市場劇烈震盪。數據顯示,美股科技七巨頭市值三週內蒸發2.7萬億美元,標普500指數週期調整市盈率達35倍,逼近歷史泡沫水平。高盛報告警告,若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市場恐面臨「重大清算」。貿易保護主義與移民緊縮將削弱美國供應鏈競爭力,尤其衝擊科技業人才流入。此現象可與1930年代胡佛政策導致的大蕭條前兆相比擬。
歷史視角:打破230年憲政傳統
憲法史學者回溯,兩屆任期限制源於華盛頓自願放棄權力的傳統,此慣例在1951年入憲後從未被挑戰。若川普成功連任三屆,將顛覆「230年憲政共識」,並為威權擴權開創危險先例。學者同時警示,1973年福特繼任尼克森屬緊急特例,若系統性操作繼任漏洞,將使「憲法文字與精神嚴重背離」。
全球連鎖效應:美國戰略收縮牽動地緣政治
川普第二任期已加速「美國優先」戰略,包括施壓烏克蘭接受「資源換和平」協議、推動美俄密談抽身歐洲事務。此舉反映美國對維護全球霸權成本過高的焦慮,國防部更公開要求北約盟友分攤軍費。川普打破二戰後「保護盟友」的地緣政治原則,其交易式外交恐重繪國際秩序。歐洲外交官則憂心,對俄讓步將使普京逃脫入侵烏克蘭的制裁後果。
民主制度的終極壓力測試
法律學者與政治分析師共識認為,儘管技術性操作存在空間,但其引發的憲政危機、市場動盪與社會分裂代價,恐遠超短期政治利益。這場爭議已超越個人權力角逐,成為檢驗美國民主韌性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