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面對迷思,心理師陪你消化 3 種「壓力源」

換日線

更新於 08月19日09:19 • 發布於 08月07日05:51 •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不務正業邱總監
面對迷思,心理師陪你消化 3 種「壓力源」
面對迷思,心理師陪你消化 3 種「壓力源」

許多有海外留學經驗的人,經常會聽到或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誤解,例如:

「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變得很好吧?」

「可以出國念書,你家裡一定很有錢!」

「在國外應該過得很爽,想去哪玩就可以去!」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但聽到時覺得心理不平衡的話。曾幾何時,告訴別人自己出國念書變成一種心理負擔,即便衣食無虞,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尤其是那些金錢以外的壓力如何影響著自己的身心狀況。

我自己曾在英國留學與生活 6 年多,那段心路歷程至今仍印象深刻。即使未必所有在海外生活的人都與我有過相同感受,也不是人人都如我一樣有那麼大的經濟壓力,但留學期間能完全過得不虞匱乏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留學生在聽聞旁人的嘲諷言論時,總會感到無奈又無從解釋。

在異鄉生活,必須面對種族文化、語言差異、課業壓力與生活上的種種挑戰,這些壓力最主要來自於和自己原本生活經驗的極大落差。只要稍不留意壓力來源,隨著時間慢慢累積,往往會成為難以排解的情緒負擔,使得許多留學生的精神健康亮起紅燈,但又因為身在異國,不知該如何應對,只好忍耐或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撐過去就好」。

身為一名曾旅居歐洲的諮商心理師,我想接著談談留學生在海外生活的過程中,最可能遇到的 3 種壓力源(Stressor),以及這些看似「不嚴重」的壓力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一、文化差異與學習的壓力

出國以後,學習環境中有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的學生,該如何與這些同學分工合作完成課業,是一件在出國以前很難想像的事。即使同樣是亞洲國家,台灣、印度、泰國、日本或韓國,仍有許多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同樣來自英語系國家,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也有各自的文化,更不要說歐洲大陸還有很多官方語言非英語的國家,各地風土民情也不盡相同。

為了要和這些同學們合作,留學時必須學習適應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做事習慣。舉例來說,亞洲學生較常遇到的困難是「主動表達意見」,而這也是歐美學生在口頭報告時比較占上風的地方。留學時我也發現,許多人甚至會對亞洲人有刻板印象:很安靜不說話、缺乏想法。

若從我們的成長背景來看,許多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不要有太多問題、別太常表達不同意見,照著老師或課本的指令做就好,這樣才是一個「乖孩子」。若自小就沒有獨立思考或主動表達的習慣,在與他國學生分組合作上就容易吃悶虧,並且錯失許多展現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留學時的一大壓力源。

二、生活習慣與經濟上的壓力

當我們在自己國家生活時(尤其是在台灣這樣買外食方便且不會太貴的國家),對飲食相對不會那麼錙銖必較,如果真的很累不想開伙,買外帶或訂外送也相當便利,若掌控得宜,價格和自己煮可能也沒有太大差別。

但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在歐美國家就感受到一個很大的衝擊:和朋友外出吃一頓飯的花費,有時就是一整週的超市買菜錢;訂外送時,外送費加上去甚至可能比在餐廳吃還多了一倍花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留學生歸國後廚藝都大幅精進,除了為省錢而更常開伙,很多想吃的家鄉食物也未必容易買得到,只好研究食譜、自己學做家鄉味,一解鄉愁!

留學期間的生活開銷、飲食習慣等,雖然看似「小事」,但對於預算有限的學生族群而言,確實也是一種壓力。

三、來自家庭期許或自身罪惡感的壓力

若學費和生活費主要來自家長的經濟支持,多半會因為父母省吃儉用讓自己出國讀書,而捨不得多花錢,或內心為父母的辛苦感到罪惡。此時,有些人會省吃儉用、小心翼翼地控制預算以「節流」,或是到處找打工機會來「開源」,這和許多人印象中「留學生一定過很爽」的迷思未必相符。

我自己在英國就學期間,也一邊打工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希望可以多少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但受限於國際學生的身份,每週無法工作超過 20 個小時,工作機會相對少很多,因此只要一收到面試邀請,我幾乎都會去嘗試。

除了想減少家裡的經濟壓力,我認為還有更深層的內在動力──父母的期望。

留學生頂著在海外念書的「光環」,家人們多少會期待孩子回國後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但這些關於「學歷鍍金」的想像,未必真能體現在薪資或職涯發展上。又或者,有些留學生在接觸了國外文化後,希望留在當地工作與生活,卻又因為外國人的身份,而必須格外努力證明自我價值、讓公司願意因為自己的才能提供工作簽證。這些都和在自己國家求職時,不太需要身份認證的經歷完全不同。

想對留學生們說的話

以上這 3 種壓力源,影響不大時可以成為努力的動機,但如果超過自己身心能負荷的程度,就需要特別注意,尤其因為語言不通或文化民情不同,即使有機會在國外找到心理諮商的資源,也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產生隔閡,使得對方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情,而陷入更孤單、憂鬱或焦慮的情緒中。

出國留學,是你為自己人生做的一次勇敢選擇,但在抉擇的過程中,也很可能遇到身心理上的適應困難。適時求助專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受或經歷,或許一個懂你語言、文化,也有在海外生活經驗的心理師,會是一個適合的選擇,有時候,僅僅是找人聊聊,內心長久以來的心結也會有機會慢慢鬆綁。祝福大家能更自在地享受留學生活!

【延伸閱讀】

●過來人真心話:出國留學前,若「早知道」這 6 件事該有多好?
●「留學生症候群」:受困罪惡感、社會期望與刻板印象的牢籠,究竟該如何自處?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Monika
    每個人都會有各樣的壓力,不論在那裡,有壓力就要找到出口,多找人聊天,身心健康最重要!
    08月10日06:2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