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高敏感會內向/憂鬱/自閉?破解高敏感兒童的5個迷思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2年10月27日06:05 • 發布於 2022年10月27日06:05 • 李佩璇
高敏感會內向/憂鬱/自閉?破解高敏感兒童的5個迷思
高敏感會內向/憂鬱/自閉?破解高敏感兒童的5個迷思

臨床心理師、經營粉專「鋅鋰師拔麻」的Sam,他和妻子都是心理師,育有2個女兒,其中大女兒具有高敏感的特質。「大女兒怕生,親戚相聚的場合她總是躲著不打招呼,親子都很難熬。」甚至只是跟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女兒仍然不安,「一直很想要快點離開」。雖然Sam和妻子會跟長輩解釋,但長輩就會覺得「爸媽是怎麼教的」,這中間的情緒勞動,也讓Sam夫婦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但我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她也很不舒服。」

美國精神分析專家伊蓮‧艾融(Elaine N. Aron)博士在1996年提出「高敏感」人格特質的概念,艾融博士認為,高敏感兒童對周遭環境的變化感受較廣、較深,需要一點消化的時間,「大多高敏感的孩子到新環境時不是害怕,他們是在觀察。」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的臨床經驗中,高敏感兒童很容易被貼上害羞、難搞或膽小等標籤,但這些其實都是對孩子的特質不夠了解,造成的誤會或迷思。

Sam認為,高敏感孩子最需要的是「足夠的安全感」,接住孩子的情緒,就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Sam經驗分享,大女兒一直都不敢溜滑梯,每次去公園都看別人玩。看著女兒想玩又不敢玩,Sam總是不厭其煩安撫女兒,並且說明溜滑梯有趣之處,就這樣過了半年,有一天女兒自己願意爬上滑梯溜下來!「很感動,表示女兒因為有足夠的安全感,願意去嘗試。」Sam高興的說。

高敏感不等於內向

內向和外向的人格特質,在心理學界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基本共識是內向者和外向者所需的外界刺激程度不同,內向者覺得少量刺激比較好,外向者則相反。關於內向特質的探討,在《安靜,就是力量》一書中有很多討論。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講師、兒童瑜珈老師蔡文玉的女兒是偏內向的高敏感特質,她回憶帶女兒去玩沙,孩子距離沙坑20公尺遠,怎樣都不肯靠近,蔡文玉乾脆自己先跑進沙坑玩起來,果然不久後女兒就跟著媽媽在沙堆裡玩得不亦樂乎。「女兒黏我、需要安全感,因此對她來說,媽媽願意的示範和參與很重要。」蔡文玉道出適合女兒的教養方針。

許多高敏感的孩子被視為內向的代名詞,因為高敏感孩子大部分不喜歡人群太多、吵鬧的地方,或是參加社交場合會先在旁觀察、容易累。但根據艾融博士的觀察,她認為有30%的的高敏感族群是外向者,這些高敏感型具有一般對外向特質的形容,包含渴望與人交流、有活力等。外向的高敏感兒童可能會先觀察環境,表現像是內向者,但他們在社交方面是想要積極與人相處,且喜歡嘗試沒玩過的遊戲等。

高敏感特質與自閉症、ADHD不同

隨著家長對於早期發展遲緩、自閉症或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疾病的特徵有較多了解,高敏感孩子在學齡前所展現出來的行為,例如聲音、觸覺的敏感,或是對某些食物、玩具的固著,易讓家長混淆高敏感特質與自閉症。

ADHD的孩子因為一次要處理太多訊息,無法過濾,因此到新環境也可能會當機,或動個不停,高敏感孩子因為受到環境聲音、氣味的影響,導致上課或寫作業時無法專注,雖然導致行為的原因不同,但看起來ADHD和高敏感兒童有某些重疊。

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顏銘緯表示,高敏感和自閉症或ADHD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自閉症孩子除的固著之外,通常比較難與他人建立連結,包含語言表達和眼神接觸的困難,但高敏感孩子能敏銳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這點跟自閉症不同。

而ADHD則是在衝動、分心上難以控制,但高敏感孩子通常能夠安靜的觀察,直到自己覺得準備好了,才會加入遊戲或群體活動,也與ADHD有根本上的差異。

顏銘緯強調,自閉症和ADHD的診斷都必須經過縝密的評鑑和診斷,每個孩子的狀況差異也大,「如果家長真的擔心,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幫助釐清孩子的狀況,但不要自己嚇自己,就幫孩子貼了標籤,這是我們最擔心的。」

高敏感兒童長大容易得憂鬱症?

由於高敏感容易受到環境和他人情緒影響的特質,加上學齡前的情緒反應比較強,家長也會擔心,未來孩子是否較容易陷入焦慮、甚至有較高罹患憂鬱症的可能?顏銘緯表示,目前並沒有關於高敏感族群和憂鬱症之間的研究,也沒有類似的假說出現,原因是高敏感並不被視為嚴謹的定義,但憂鬱症則是貨真價實的心理疾病,在學界不會把這兩個變因放在一起研究。

顏銘緯提醒家長,不要將孩子現在的困難看得太負面、悲觀,而是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陪伴她適應自己的高敏感特質,建立安全感和自信,才是對孩子未來心理健康較好的教養方式。

高敏感小孩不一定要上感覺統合課程

在感覺統合障礙中有「觸覺失調」的類別,包含不喜歡被人碰觸,厭惡洗臉、洗頭等,這些表現也和高敏孩孩子類似,但是並不代表每個高敏感孩子都有感覺統合障礙。KidPro醫學級兒童發展教育團隊創辦人、職能治療師黃暐恬表示,有家長一發現高敏感小孩對觸覺敏感,就要求安排上感覺統合的課程。「但重點應是先找出原因,孩子不一定是感覺統合障礙。」

黃暐恬舉例,很多家長會購買觸覺刷來幫助高敏感的孩子,「但我不建議」,黃暐恬表示,觸覺刷的使用有很多細節,刷子的軟硬度、順刷或逆刷,甚至刷的頻率,都會影響到觸覺刷的效果,高敏感孩子本身就感受比較強,擔心若用錯方法會造成反效果。

黃暐恬建議,如果想幫孩子做觸覺上的「減敏」,可以從日常的遊戲開始,如果是學齡前的兒童,可以做觸覺遊戲,將臉盆裝滿紅豆,把玩具藏在裡面,讓孩子去找,等孩子適應紅豆的觸感,臉盆中的顆粒可以從粗到細,例如:紅豆→綠豆→白米→沙子,幫助孩子適應不同物品的觸感。

如果家長覺得在養育孩子上覺得很有困難、需要幫助,黃暐恬提醒先找兒童專門的復健科,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再轉介職能治療師或其他臨床醫療協助,較能及時給予孩子幫助。

高敏感兒童不等於「磨娘精」

在高敏感一詞出現之前,心理學家較常用「九大氣質」來看兒童天生的行為方式,根據孩子的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閾、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共9個行為因素的程度,將孩子分成磨娘精型、慢吞吞型和樂天型等5類。有些人會以為磨娘精型(Difficult child)就是所謂的高敏感兒童,但因為九大氣質和高敏感的理論基礎不同,無法畫上等號。

駱郁芬認為,不管是哪一種理論,兒童的人格特質都會隨著成長而不斷改變,「這些理論都只是幫助家長理解孩子,並不是幫孩子分類或貼標籤。」她強調,所有的量表都不是用來加深家長對孩子的刻版印象,而是用來理解孩子。

蔡文玉分享,她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掌握能幫助她的方法,教養難題也漸漸迎刃而解,「開始看見女兒貼心的那一面。」會寫紙條提醒媽媽記得吃飯、早上出門不忘給媽媽擁抱,「我從女兒那裡收到很多愛。」蔡文玉說起與女兒相處的點滴,不禁露出滿足的笑容。

關於高敏感的孩子,確實在教養上要花比較多的心思,駱郁芬提醒,孩子的人格特質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被形塑,家長不應太早幫孩子下結論,應擺脫迷思、專注在孩子的特質上。艾融博士也提醒,不管孩子是高敏感、內向還是外向,「重點是家長要知道孩子喜歡怎樣的生活方式。」艾融博士強調。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開抖音IG諮商室 16歲青少年:不要小看我們的憂慮

寶寶一直哭怎麼辦?完善的產後照顧,有助母嬰情緒穩定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