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西蒙波娃寫下女性主義聖經《第二性》,帶女人重新認識自我,「成為自己,比愛情重要多了。」|女作家們的衣櫥|

Wazaiii

發布於 2022年11月12日05:00 • Wazaiii

前《VOGUE》雜誌總編輯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 曾在1984年《沒有文學,時尚會走向何方》一文中說:「文學中貫穿了時尚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作家所用的詞語,還是他們所穿的衣裳,往往都有內在的聯繫。」

本專欄致力於挖掘女作家的風格,從她們的衣櫥窺見她們的人生故事。

↑女性主義先鋒西蒙‧波娃
↑女性主義先鋒西蒙‧波娃

記得第一次在書上看到西蒙‧波娃的照片時內心很是震驚。這份震驚來自於她破除了我心中對於知識菁英的刻板印象。容貌線條秀美動人,目光卻有著強烈反差,非常篤定而堅毅,總是把頭髮盤成高高的髮髻,或用頭巾整個包裹纏繞起來,大大方方,無所畏懼的露出整張臉。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imone de beauvoir(@simone__de_beauvoir)分享的貼文

↑西蒙‧波娃

她身上有著強烈的女性氣質,喜愛裙裝多過褲裝,剪裁有時過於寬大也無所謂,哪怕僅僅是把自己裹進不合身的大衣裡,她也有一種女性的身段從肢體語言透露出來,加上並不避諱使用飾品珠寶替自己點綴,所以總有一種盛裝的感覺。

但我知道,她絕對不是刻意為之,她沒必要討好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imone de beauvoir(@simone__de_beauvoir)分享的貼文

↑西蒙‧波娃總是不避諱使用飾品珠寶為自己盛裝打扮

看過一些西蒙‧波娃的採訪影片。影片中的她已經不是照片中年輕時那般的青春,歲月在她臉上流淌過,形成了溝壑。她抽著煙,吞雲吐霧,仔細看那神態,依舊可以遙想她當年的風采。

記者問她對於時尚的看法,她說:「我對衣服一點都不感興趣,我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考慮。」

她說的沒錯,作為被兩任總統蓋章認定為「法國人的驕傲」的西蒙‧波娃,她畢生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讀書、散步、寫作」。終其一生,筆耕不輟,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思考,把學習當做一輩子的事情,並且真的這麼想也這麼去實踐。

西蒙‧波娃出生於1908年1月9號,摩羯座,法國巴黎人。父親是一位辯護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因其娘家富有,西蒙‧波娃的父親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因為岳父的關係而享受富裕的生活,未曾想岳父後來破產了,迫使他們一家從體面的公寓裡搬出去,成為名譽掃地,家財散盡的破落戶。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父親的工作受到影響,家裡經濟堪憂,加上父母保守傳統,使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一個比童年更加困頓封閉的環境下成長的。

但她熱愛閱讀,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慾與好勝心讓她執著於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這樣的心性貫穿了她的一生,日後她為了精進自己,不惜自律的刻苦學習,那怕在戰爭期間,她都堅持全勤出席去學校上課。

勤學的西蒙‧波娃沒有因貧窮而自卑,反而因為對知識的追求跟嚮往,讓她成為頭腦清醒、思路理智的人。這也是她個人自信的來源之一,她是聰明的,也願意下苦工培養自己。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imone de beauvoir(@simone__de_beauvoir)分享的貼文

↑西蒙‧波娃熱愛閱讀學習、並勤於寫作

不過,在沉悶保守的環境中,她強硬的性格,極端的思想都讓一般人無法接受。父母認為她叛逆,同齡人也沒人喜歡她。她自己呢,也感到和環境和他人格格不入,只有和少數人在一起時,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不是怪物。也因此,培養了她比其他女孩更能享受孤獨的性格。

她曾經在日記裡寫:「我想要生活,整個的生活。我覺得自己有強烈的好奇心,充滿渴望,這種渴望比其他任何一種情感都更熱烈,它讓我燃燒。」她會在當時很少有婦女敢獨自在晚上外出的年代,自己溜到巴黎的酒吧看看這個與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𝗦𝗶𝗺𝗼𝗻𝗲 𝗱𝗲 𝗕𝗲𝗮𝘂𝘃𝗼𝗶𝗿(@db.simone)分享的貼文

17歲時,西蒙‧波娃就給自己制定嚴格的日程表,不看什麼閒雜書,而且也開始嘗試寫文創作,同年考上大學,選擇了文學、數學、哲學這三個專業,天天按表操課,發誓絕對不要虛度大學生活,並且對父母說:「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離開家,自己去巴黎求學。

她在法國的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讀書,跟沙特、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這些影響二戰後整個法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摯友。1929年,在法國的大、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沙特獲得了哲學會考第一名,西蒙波娃獲得了第二名。這一年,沙特24歲,西蒙21歲。兩個人相互愛慕,並談了一場長達半世紀的戀愛,著名的「開放式關係」。

↑尚-保羅·沙特(左)、梅洛·龐蒂(右)
↑尚-保羅·沙特(左)、梅洛·龐蒂(右)

對於這場戀愛世人眾說紛紜,兩人死後合葬一處,也算給了這段情圓滿的結局。他們各自偉大的成就與著作都有著對方的影子,是靈魂匹配,但肉體並不一定最融洽的伴侶。

對西蒙‧波娃來說,也許只有在沙特身邊,她才能平心靜氣的寫作,才能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女作家。這是她從少女時期就開始思考的事情,她一直想寫一本真正的女性之書,討論作為女性在目前的世界上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者需要承受些什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imone de Beauvoir(@simone.de_beauvoir)分享的貼文

↑西蒙‧波娃與沙特

最終,西蒙‧波娃選擇用雜誌連載的方式來寫這本書,從1948年開始在《現代》雜誌上連載,1949年集結出版,書名《第二性》。

西蒙‧波娃用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古代神話和風俗文化內容為背景,討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女性的處境、地位和權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展史所顯示出的性別差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vivi tra le pagine 📚(@sinfonie_letterarie)分享的貼文

↑西蒙‧波娃的女性主義經典《第二性》

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任何書是這樣討論女性群體的,也沒有人去深究女性為何在社會中必須扮演跟男性不一樣的角色。因此,可以說西蒙波娃開啟了一個新的角度,告訴女人要重新認識自己。而這其中有很多違背當代固有社會道德的理論,也讓西蒙‧波娃被保守派視做妖婦,走到哪裡都會有人吐她一口口水,罵她蕩婦、賤貨。也難怪《第二性》曾一度被列為禁書。

↑西蒙波娃1975年接受訪談,講述:「為何我是女性主義者。」

在《第二性》中,她寫:

「有些女人把自己弄成有香味的花朵、大鳥籠,另一些女人是博物館,還有些女人是難解的文字。」

「盛裝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體形式;她是制服,又是裝飾;通過這種形式,被剝奪了權利而無法做任何事情的女性,感到她進行了自我表達。」

她鼓勵女性去思考,去尋找更美好、更創新的自己,一如她對自己的實踐。身為女性,如果你有什麼想不通的,看不開的事,可以讀讀西蒙‧波娃,我想,她一定會給你帶來啟發。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dvdianavreeland, @db.simone, @simone__de_beauvoir, sinfonie_letterarie, @noworriesitsme)

◎延伸閱讀:

早泰勒絲100年!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縱情追愛而創作偉大!蕭邦、繆塞…都拜倒在她的男裝下|女作家們的衣櫥|

百年前巴黎話題女王柯蕾特 Colette —頂著爆炸頭、女女戀…挑戰前衛底線,寫下最反叛的人生歌舞劇|女作家們的衣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