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新冠病毒難纏 器官發炎功能難恢復正常

大愛新聞

發布於 2021年09月21日04:06

台灣累積新冠肺炎確診者,已經有1萬6千多例,解隔離比例高達九成,但並非出院、就代表完全康復。根據醫學期刊、發表的臨床數據,發現有五成的患者,即使已經出院一年,身體仍有胸痛、疲勞等後遺症。醫師表示,這是器官發炎後、留下來的組織傷害,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還是要多留意、必要時記得就醫。

確診康復者 朱民義:「我六月底出院 剛開始,我胸部還會悶 還會痛,講話還會喘 然後呼吸,有時候會不順,現在我不會那麼喘。」

確診者的心聲,好不容易戰勝病魔出院,回家後身體仍狀況連連。

台大兒童醫院長 黃立民:「在急性期 因為很多器官都會發炎,所以就會在一年左右 之內,還是有人會有這些,器官組織的傷害留下來的症狀。」

北市聯醫胸腔科醫師 蘇一峰:「後遺症還滿多的,最常見的症狀 還是肺部的症狀,咳嗽 喘 胸痛 心肺功能下降,(也會)覺得全身沒力氣,或者是睡眠睡得不安穩,也有些人會留下神經學的症狀,味覺 嗅覺異常,也有人表現是腸胃道症狀。」

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表的臨床研究,分析1200多名、確診者預後狀況,持續有一種以上後遺症的,出院半年後有近七成,一年後也有五成左右,而且無論輕重症患者、都是如此。

北醫胸腔內科醫師 周百謙:「輕症患者 由於肺部會出現,毛玻璃 或是浸潤現象,即使不缺氧 他的肺功能,特別是總肺活量都會減少。」

台大兒童醫院長 黃立民:「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急性期如果進過加護病房的,那後遺症比較明顯 而且比較持久,那急性期如果只是住院 後遺症就有,那急性期沒有住院的,那後遺症是更少 那當然不是絕對的。」

醫師建議,一旦發現身體有類似症狀,應該及早就醫,如果讓身體反覆發炎,可能會造成器官纖維化,引發比較明顯的後遺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