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如果你是個比較有閱讀資歷的讀者,喜歡的漫畫家是手塚治虫、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那麼對於「編輯」的印象,或許是一堆咬著菸猛抽、圍坐在和室桌椅旁邊等著要搶稿子的大男人──當時有些漫畫家接了太多連載(例如手塚治虫)所以各家雜誌的編輯們去催稿時還要先協調好順序,很多編輯會在那裡打地鋪過夜等稿子,很多編輯的臉會被畫進漫畫裡,而且大多被用在蠢蛋或壞蛋角色(手塚治虫就常這麼做)。
(喔對了鳥山明也會這麼做。)
如果你是個偏好熱血或搞笑題材的讀者,每回看島本和彥的作品就會哈哈大笑,那麼對於「編輯」的印象,或許是看起來笑得有點詐的奸人,每回都用話術和美女哄騙漫畫家繼續連載、讓漫畫家失去理智地承諾超量工作,當漫畫家們因為相互競爭亂編劇情時在一旁鼓噪起鬨、為了壓榨漫畫家(除了賺錢可能還同時以此為樂)無所不用其極的混蛋角色。
如果你是個相對年輕,充滿熱情而且思考正面的讀者,覺得小畑健和大場鶫合作的《爆漫王。》畫得又漂亮故事又勵志,那麼對於「編輯」的印象或許是一方面需要努力協助漫畫家創作,一方面又得顧及讀者反應及雜誌銷量,以及來自出版社更高層指示的辛苦角色。他們做的不見得每回都能有正面的助力,但理論上出發點都不是要找漫畫家麻煩。
漫畫家如何對待自己筆下的編輯,與編輯和漫畫家的工作模式有關(這模式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變化)、相處狀況有關,當然也和作品內容有關。在漫畫裡頭,尤其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日本漫畫,編輯變成主角的相對較少,這類作品裡有相當出名的《重版出來!》,劇情又正面又好看──不過肯定也會有出版從業人員(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台灣)覺得《重版出來!》的劇情多少有點正面過頭了。
因為「出版」在這個時代有它得面對的轉型挑戰,而面對這類挑戰時會有種種辛苦,最直接的就是「賺不了錢」這種攸關公司存亡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看松本大洋的《東京日日》,一開始就會感覺到完全不同的氛圍──那個氛圍不僅來自松本大洋獨具一格、混合童趣和設計感的繪畫風格,而在於故事開場,你就看到主角鹽澤,一個五十歲、已經在漫畫業界工作三十年的資深編輯,有感於漫畫雜誌銷量大幅下滑,自己請辭。鹽澤拜訪了自己負責的漫畫家(而且講了真實的感想)、聽了後輩編輯的埋怨、參加了過世漫畫家的告別式,尋找了已經停筆多年的創作者;他打算賣掉自己珍藏多年的漫畫,他打算完全告別自己的三十年人生,不過⋯⋯
你會從鹽澤那些相清淡、拘謹、看似帶著日本人那種客套距離的行為裡頭,讀到一種對漫畫和出版的真誠情感。那是正視現實的視角,那是不張揚「我好熱血啊」的扎實態度。熱血和正面都沒什麼不好,但我們也都知道,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需要的都是懇懇切切,像鹽澤這樣的人物。
《東京日日》不是唱衰漫畫(或出版業)的作品,相反的,它懷著對漫畫深深的愛。
▶▶看看【做漫畫的人,把人生也活成了漫畫~松本大洋最新作!台灣首度出版!】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留言 0